曾昭萍 宋晶金
臨床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最為嚴重的類型為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肌缺血性壞死的一種,患者通過進行PCI術能夠快速的提高對冠狀動脈的血液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的情況。臨床上心臟康復是多種干預手段結合,對心血管疾病對患者造成的心理、生理影響具有消除、減輕的效果,有效的控制心臟病癥狀,逆轉或者穩定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降低二次心肌梗死的危險以及猝死的幾率,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2]。在本次研究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應用系統化心臟康復對其心功能以及預后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間在本院通過PCI手術治療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分析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71.55±10.69)歲。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71.76±10.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通過PCI手術進行治療;③所有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正常;心臟康復干預配合度良好;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有知情權,并簽訂同意書;⑤1年內再無擇期PCI計劃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患者年齡在80歲以上;②過去8 h內沒有新發或再發心絞痛;③有未控制的呼吸衰竭[血氧飽和度(SpO2)≤90%];④有未控制的導致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惡性心律失常;⑤有未控制的感染性休克及膿毒血癥;⑥入組前參加過其他藥物或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而未達到主要研究終點時限者;⑦合并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語言交流障礙等;⑧伴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⑨無法完成耐受運動測試;⑩中途退出調查者,依從性差,無法按照要求完成臨床試驗患者。受試者須不滿足上述排除標準的任意一條方可隨機入組。
1.3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術后干預、指導,包括心電監護、用藥指導、生活護理等,密切觀察患者動脈搏動、肢體腫脹和皮膚顏色變化情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系統化心臟康復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3.1 建立系統心臟康復團隊 由6名N2級護理人員、2名康復治療師、2名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組成,其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記錄,指導患者活動,在患者出院后每周聯系1次,叮囑患者根據醫囑執行康復五大處方;心內科醫師負責對患者進行包括心肺運動測試等在內的病情評估和制定運動、營養、心理等心臟康復五大處方以及對康復過程中的安全進行監管,營養處方通過康復門診、講座、微信群等線上線下方式對患者講解營養與疾病關系知識),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指導,雙心患者通過康復門診進行心理量表評估焦慮抑郁狀態程度,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心理疏導。
1.3.2 心肌梗塞Ⅰ期康復方法 ①根據不同患者不同階段情況決定各個階段康復方法,各個階段可以適當延長、縮短;②在心電監護的前提下進行康復,對患者各項心血管指標變化進行觀察;③從第3天開始經橈動脈入路患者可在病房內慢速行走,經股動脈入路患者需要進行上肢運動,在7 d內避免下肢進行大幅運動;④出現以下情況時暫停活動:a.心率在靜息心率基礎上增加>20~30次/min或心率≥110次/min;b.出現眩暈、心絞痛、暈厥、胸悶、面色蒼白、氣短、大汗、心悸等,同時且Borg>12分;c.活動時ST段上移≥0.2 mV,或下移≥0.1 mV;d.收縮壓不升高反而降低,或收縮壓上升≥20 mm Hg(1 mm Hg=0.133 kPa);e.嚴重心律失常。具體方法如下。見表1。

表1 心肌梗塞Ⅰ期康復方法
1.3.3 制定運動處方 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根據試驗結果制定好運動處方,包括運動方案、治療運動、整理運動、運動程序、熱身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心功能、預后、心肺運動測試試驗的參數如無氧閾值、最大攝氧量、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使用美國生產的GE VIVID7型超聲心動儀對患者左心功能進行測定,探頭頻率設置在1.7~3.4 MHz,左心室射血分數越高,表示左心功能越佳。預后包括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況、生活質量,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心理狀況,分數越高,表示抑郁及焦慮情緒越嚴重;使用生活質量評分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左心室射血分數、焦慮抑郁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無氧閾值、最大攝氧量、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對比 兩組患者無氧閾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最大攝氧量高于對照組,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左心室射血分數、焦慮抑郁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左心室射血分數、焦慮抑郁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者無氧閾值、最大攝氧量、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對比()

表3 兩組患者無氧閾值、最大攝氧量、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種,具有病情進展迅速、發病快的特點,降低患者心功能,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治療的關鍵為將阻塞血管盡快開通,患者通過PCI治療具有顯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3]。
有相關研究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通過康復運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往常規的康復治療對患者的活動以及體位進行限制,患者長時間臥床休息,導致活動耐力降低、腰肌勞損、腰酸背痛等情況,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厭倦等負面情緒及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等情況,延長患者恢復時間,加重患者經濟負擔[4,5]。在系統化心臟康復干預中,不限制患者體位以及活動,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行走,改變患者床上體位,通過適當的活動,能夠緩解患者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同時提高患者運動能力,提高患者冠狀動脈血流量,提高運動負荷,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最大攝氧量,降低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使患者生理、心理恢復到最佳狀態,降低患者臥床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避免患者出現并發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降低患者死亡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6,7]。在本次研究中,出院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55.46±3.64)%、生活質量評分(46.57±4.86)分高于對照組的(46.57±3.24)%、(35.96±4.25)分,焦慮評分(35.82±6.33)分、抑郁評分(36.74±6.92)分低于對照組的(66.35±5.47)、(65.78±5.28)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無氧閾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最大攝氧量高于對照組,運動終止后第1 min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針對進行PCI手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系統化心臟康復干預有顯著效果,能夠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患者心理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