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芬 宋霞
老年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飲食結構改變和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的影響,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對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復治療,臨床多采取綜合療法,不僅要求患者按時按量用藥,還要加強身體、心理、行為和社會活動訓練,綜合多方面幫助患者改善并緩解心絞痛,促使其心肺功能得到良好改善,幫助患者盡快回歸正常生活[1]。鑒于此,本文將針對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展開研究,重點分析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應用價值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9年8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選出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單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女比為25∶20,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7.99±5.42)歲;病程8個月~10年,平均病程(5.42±1.59)年。觀察組中,男女比為26∶19,年齡57~80歲,平均年齡(68.25±5.56)歲;病程9個月~10年,平均病程(5.48±1.5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冠脈CT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年齡>55歲;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惡性腫瘤;認知、溝通障礙;肝、腎功能不全者;藥物過敏體質。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遵照醫囑指導患者服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60017,規格:5 mg)治療,起始劑量為5 mg,1次/d,最大劑量為10 mg,同時叮囑患者注意飲食調整,控制脂肪、膽固醇及油膩性食物的攝入,定期檢測血壓、血糖和血脂,預防各種慢性疾病。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具體訓練內容如下。①運動訓練: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活動功能制定個體化運動訓練方案,要求患者循序漸進的從床上被動活動、主動活動到床邊運動和下床活動,通常以步態平衡訓練、體操方式來恢復患者正常肢體功能,合理掌握訓練強度和時間,以免增加心臟負擔[2]。②呼吸訓練:正確向患者示范呼吸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和深呼吸練習,通過擴胸、彎腰、四肢活動來輔助患者增強肺活量,改善肺功能。③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想法和顧慮,密切監測其病情變化,并耐心指導患者掌握冠心病的病因、病癥、治療方法、預防及護理措施,每天幫助患者練習一個生活能力,通過穿衣、洗臉、刷牙、上廁所、上下樓梯等不斷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盡快恢復正常身體功能[3]。④健康教育:耐心的向患者講解冠心病患者的飲食、運動、生活等知識,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飲食計劃,采取一對一介紹、視頻講解、發放圖冊以及開展冠心病教育講座等方式向患者說明戒煙戒酒的必要性,叮囑患者規范生活作息,堅持配合用藥治療和運動鍛煉[4]。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心肺功能指標(峰值氧脈搏、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射血分數)、并發癥發生情況、生存質量評分。并發癥包括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和肺血栓等。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測評患者的生存質量,包括生理、心理、環境及社會4項,每項各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峰值氧脈搏快于對照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理、心理、環境、社會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冠心病是老年人較為高發的心臟病,高齡是加速冠心病發作的危險因素之一,年齡越大患者的發病率越高,對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產生的危害非常嚴重。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據首位,對人類健康威脅極大[5,6]。因此治療和減少冠心病發作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冠心病藥物或介入治療能緩解心絞痛癥狀,幫助患者改善心血管功能,但是藥物治療對患者身體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不理想,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通過科學的運動指導、運動訓練來幫助患者減輕心臟負擔,增強肺活量,耐心指導患者積極排查和遠離冠心病危險因素,循序漸進的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能盡快、安全的恢復身體和心肺功能,早日回歸家庭生活[7-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峰值氧脈搏(23.44±4.43)ml/bpm快于對照組的(17.01±2.82)ml/bp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50.44±4.24)mm小于對照組的(59.86±6.72)mm,左心室射血分數(54.27±4.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1.34±3.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的1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理、心理、環境、社會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了早期康復訓練能科學、合理的指導患者參加康復鍛煉,既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還有利于提高冠心病的預后效果,降低臨床病死率和傷殘率,因為運動鍛煉能刺激神經功能和肌肉功能,最大程度增加氧脈搏,提高肺活量,促進呼吸、肌肉和骨骼發育,對恢復冠心病患者的身體功能具有積極作用。本文研究與孫曉靜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早期運動康復鍛煉對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心肺功能恢復以及增加患者運動能力具有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具有顯著成效,值得臨床大力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