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素
【摘要】每個學生都是一顆”種子”,從破土到含苞,需要沖破泥土與石礫,經歷日曬和雨淋。父母給予的是大片的土壤,學校給予的是營養的肥料,兩者相輔相成,這粒種子方能開出世上最美麗動人的花朵。家校溝通,互通共融,讓規則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方式,讓溝通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橋梁,讓賞識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動力,讓理想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愿景。
【關鍵詞】家校;適合教育;規則;賞識;理想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產生分歧。”確實,學習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牽涉到家庭教育是否有效地溝通與配合。家校溝通,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長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而最有向導意義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只有將這兩種教育緊密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最適合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才是最適合學生的教育。
一、家校共融,讓規則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方式
手機、電腦、網絡、游戲……科技創新從物質上、精神上給學生的誘惑太多了。對于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很可能會以學習為借口,利用手機、電腦進行游戲,這對家庭是一個重大的挑戰,看看家長和孩子在這場能量賽角逐賽中誰能獲勝。筆者始終相信,沒有付出,莫問收獲。筆者曾經遇到過一位學生——小杰,六年級時他迷上了網絡游戲,不可自拔,經常半夜起來玩游戲,每次面對批評教育,他都會聲淚俱下地保證下一次不會再犯,也保證認真學習,然而過不了多久,又回到了原點。通過與小杰的深入交流,并把筆者之前教的學生的案例與小杰分享,鼓勵他嘗試改正,讓筆者意想不到的是,他說:“老師,請您再一次相信我,我愿意試一試!”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學生對筆者的信任,信任往往是最難得的。接下來,筆者與小杰父母溝通,制定了上學期間不能玩游戲的規則,在筆者的見證下,簽好了約定。如果違反約定,小杰主動承擔家庭衛生打掃,周六日也不能玩游戲,而是去圖書館閱讀;如果遵守約定,則可以在周六日玩兩個小時的網絡游戲,父母嚴于監督,這樣可以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了培養小杰的責任感,筆者讓他做數學科代表,收發作業,看管同學們訂正,他做得盡職盡責。筆者也及時把他的閃光點告訴他的父母,讓其父母對他進行適當的鼓勵和獎勵,除了是物質上的獎勵外,還可以用增加一點玩游戲的時間作為獎勵。經過一段時間,小杰判若兩人,成績不斷進步,而且以優異的成績升上高一級的學校。
“無規則,不成方圓。”作為家長,嚴格完成監督責任,管理孩子不要放松,孩子不能自制時,家長積極與教師溝通,還要扮演教師的角色,教導孩子嚴格要求自己,按規則學習,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自身也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與孩子共同遵守規則,讓規則成為孩子學習的一種習慣,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二、家校共融,讓溝通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橋梁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子女的失敗。”教育好學生是家長與教師人生最重要的事業,家長要與教師多溝通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助力。家長和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做什么、想什么,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
在筆者的教學生涯中,出現過這樣的學生——小安,這學生通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且在數學課堂上能言善辯,討論環節,唇槍舌劍,發言精彩。在筆者印象中,他是一個活潑開朗又略顯頑皮的學生,但一次秋游實踐活動改變了筆者對他的看法。那天,學生們按筆者預先分好的小組,圍成一個個圈,拿出食物分享用餐。但小安一個人坐到遠遠的樹下,自己啃面包,筆者以為他跟同學們鬧矛盾了,叫他回到小組,沒想到他嘀咕了一句:“我習慣了,我的人生注定是孤獨的。”筆者感到奇怪,這句話怎么會在這個性格外向的陽光男孩口中說出呢?
帶著疑問,筆者約見了小安媽媽。原來,不久前她和小安爸爸離婚了,平時工作忙得一團糟,小安就寄居在別人家,晚上九點鐘后才被寄居的人家接回家。小安爸爸與小安每周才見一次面,沒有與孩子溝通。筆者向小安媽媽表示理解她的難處,但同時也向她說:“小學階段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關注與呵護,希望您能克服困難親自接送孩子。”通過溝通,小安媽媽克服困難,在放學時把小安接到工作的地方,并專門開辟了一個小空間給小安做作業,小安爸爸也在筆者的溝通下利用雙休日陪小安打球,送他去參加喜歡的興趣班學習。經過一段時間,小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個陽光男孩也看到、感受到媽媽的辛苦,會經常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變得更加沉穩懂事了。
教育是愛的藝術,是心與心的認同,是心與心的升華,是心與心的溝通。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家長與教師要互相溝通,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走進學生的心靈,撥動學生的心弦,引導學生認清方向,助力他們學習,引導他們在成長路上放飛夢想,譜寫七彩童年。
三、家校共融,讓賞識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動力
哲學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師的贊美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催化劑,讓學生自信樂觀;教師的贊美是學生心理成長的調味劑;家長的贊美更是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源泉,讓孩子身心健康。教師、家長適當的贊美給學生帶來的動力是不可估計的。
實行賞識教育,幫助學困生建立自信,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學生在得到教師贊美的同時,更需要得到父母的賞識和肯定。爸爸的高度是孩子的方向,媽媽的高度是孩子的起點。父母的素養決定家庭的品味,家庭的氛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發掘他的閃光點;在他取得點滴成績時投去賞識的眼光,鼓勵孩子、肯定孩子,幫助他增強自信心。家長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揚,適當時候給與孩子適當的表揚。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父母一句不經意的贊揚、一個獎勵興奮不已,會對父母言聽計從,會愉快地與父母溝通,主動說說心事。這樣,父母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問題給予更多的指點與幫助。
父母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改變自己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給孩子動力,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父母要更新教育觀念,學會如何鼓勵孩子、如何發現孩子的優點、如何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為孩子著想,換位思考。父母要堅持做孩子的正面榜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積極、健康、進取、向上的角色,示范引領孩子成長,讓孩子在一個健康和諧、充滿陽光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四、家校共融,讓理想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愿景
學生逐漸長大,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興趣也會越來越多。家長要與教師和諧溝通,要逐漸引導孩子找到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理想,進行理想主義教育,進行理想、前途教育。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開闊視野,豐富孩子的社會閱歷,發揮孩子的個性愛好和一技之長,給孩子進行職業引導。譬如,成為警察,要掌握豐富的法律法規知識,擔負保衛國家和人民的重任;成為司機,要有豐富的駕駛經驗及交通安全常識;成為醫生,要掌握許多生活衛生健康常識和救死扶傷的技能;成為廚師,要認識許多日常生活常識,懂得發揮食物的營養價值;成為律師,要懂得淵博的法律知識……家長運用自己專業的知識與技能熏陶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找準方向,從而積極努力,認真學習。
父母在工作之余,要放慢腳步,和孩子一起欣賞成長路上沿途的風景,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家長多與教師溝通,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默默耕耘,靜待花開。家校共融,讓規則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方式,讓溝通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橋梁,讓賞識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動力,讓理想成為適合學生教育的愿景,讓學生沐浴在陽光下展示自信、放飛潛能,鍛煉能力,積聚快樂,努力學習。創造學生健康成長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的環境下學會自覺,成就學生優秀的品德與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