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萍
多年后筆者又一次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公開課,由于理念更新,在教學策略上作了大膽創新,設計上將語文與藝術巧妙結合,課堂因此變得面目全新,教學實效得到提升。
《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分兩部分,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得到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那么,以什么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這節課筆者做了兩個新的嘗試,有了欣喜的發現。
一、讓學生們在情境中“玩”
在深圳市舉辦的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研討會上,主題詞“語文課,就要變著法兒玩兒”非常新穎,師生互動、變著法玩的語文課新鮮有趣。《陶罐和鐵罐》這樣的課文,就可以在教學思路上大膽創新,將以學生為主的游戲模式靈活運用到課中來,讓學生們痛痛快快地“玩”。
紅色的幕布徐徐拉開——以課本劇的形式組織教學,童話般的氛圍營造出來了。采用舞臺搭景、角色表演、生活再現等藝術手段,創設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訓練表達。
筆者把《陶罐和鐵罐》的故事劃分成兩幕小話劇,課前打印好劇本分發到小組內。課的伊始先出示精美的表演道具,激發學生參演課本劇的熱情;接著引出“劇本”,要求學生帶著濃濃的興趣通讀全文,對課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把讀懂的內容連貫地用兩幕劇本的框架列舉出來,弄清第一幕、第二幕的四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一節課時主要排演第一幕,重頭戲落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上,學生先在書上勾畫出人物的對白,即“臺詞”。
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課還特設了“最佳演員獎”“最佳動作設計獎”“最佳臺詞獎”“最佳編劇獎”“期待效應”促使學生表現優秀。筆者先閉眼仔細聆聽學生朗讀的語氣,再看他們能否準確地根據人物性格變換神態,再觀察他們是否放入動作練讀,最后由學生推選兩名高手上臺示范,臺下同學自由點評。接著集體表演練習,男、女生分別扮演鐵罐和陶罐,男生起立叉腰,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造型,而女生則表現出謙卑、和善、知禮的模樣。在接受了集中指導排演之后,老師開始放手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分角色練習。由于有了之前一招一式的指導鋪墊,學生興趣濃厚,小組練習都非常投入。
課的尾聲部分還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片斷,讓學生自由選擇國王御廚里的鍋子、勺子、碗等角色,用“假如我是皇帝御廚里的(? ? ),我想對(? ? )說”的句式,來規勸鐵罐,縮短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心理距離,主題思想很快凸顯出來,學生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水到渠成——“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這堂有意義的語文課,學生們從始至終在愉悅的排演中與文本親密接觸,在藝術展演、熏陶中,不經意間掌握了語文知識。“真讀書”“學語言”“重情趣”的教學思想始終貫穿課堂,緊扣“讀、思、議、練”,學生在讀、演的過程中不斷自主地思、悟。整個課堂學生成了主角,而教師是配角,最大可能地追求了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二、讓學生們在創新中“學”
本節課第二個嘗試是:放手由學生自己做主,自由組合成立表演創作小組,人人參與,當堂練習。課堂在輕松的“玩”中,滲透語用知識、寫作技巧,讓學生們習得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
在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練習后,四位學生上臺匯報,分別扮作陶罐、鐵罐、配角叉子、旁白,其他同學當導演、藝術指導、評委,用心作點評,參與面進一步擴大。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有學生認為,最后一次對話特別重要,要把鐵罐惱羞成怒、惡意侮辱陶罐的樣子充分表達出來;有的說:“讀‘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時,要注意感嘆號,把鐵罐傲慢無禮、盲目自大的神情與語調表現出來”;有的說:“讀鐵罐惱怒時‘住嘴這個詞時,倆人要配合好,在陶罐還沒說完時,鐵罐就得迅速打斷陶罐的話,提高聲音說‘住嘴”等……由于演得惟妙惟肖,評得熱火朝天,教室里掌聲不斷。
對話的朗讀指導,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是本課朗讀指導的方向,分四個層次展開:第一層次的對話,通過教師指導,讓學生們在評議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傲慢和謙虛的不同特點。第二層次的對話,讓學生們通過讀去發現兩個罐子神態的變化,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第三層次的對話指導,以“惱怒”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們加上動作讀書,與伙伴合作表演,進一步理解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寬容。第四層次的朗讀指導,用排演課本劇的方式激發學生們的朗讀興趣,把所有對話連起來練讀,這是在前三次充分練讀基礎上的總體回歸,也是學生們對課文理解上的升華。
課文中鐵罐共奚落陶罐四次,在研讀人物神態時,學生們發現鐵罐第4次說話的神態,書上未作提示,在對鐵罐前三次的語言進行分析后,他們選擇了一些最能表現鐵罐第四次奚落陶罐心態、神態的提示語:氣急敗壞、暴跳如雷等,并生動地用表演展示出來。文中陶罐的神態也沒加提示,學和們通過發散思維,針對“陶罐是否懦弱”展開大膽的討論后,思路大開,回答精彩,為陶罐設計出“和顏悅色、通情達理”等描寫神態的詞語,并自然地帶入表演中,既豐富了對話,擴展了詞語,又相機溫習了園地二中對話提示語的三種用法,悟得了習作時對人物神態細節描寫的關鍵性把握,朗讀指導中充分體現了語用、藝術結合的教學價值。
這節課學生們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把陶罐的謙虛寬容、鐵罐的傲慢無禮朗讀得一次比一次有味,聲情并茂,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課尾的作業布置也獨具匠心, “請你發揮想象,給故事創編一個新的、耐人尋味的結尾”,有機地滲透了寫作因素,給了學生一個重構文本,超越文本的廣闊的思維空間。“課本劇(二)”的劇目跳入眼簾,也使學生能帶著濃厚興趣課下自覺地去組合排練。課后聽課教師們紛紛評價道:整堂課學生就是在“玩”中輕輕松松過去的,這樣的學習積極高效,教師也聽得意猶未盡;課上靈活的語用訓練點、機智的評價語、學生精彩的發言和生動逼真的朗讀表演,令人贊嘆……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看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巧設的語文實踐活動。”《陶罐和鐵罐》一課的教學案例至少有兩點可以借鑒:第一,以課本劇的藝術形式,創設語文實踐情境,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通過與藝術的統整,充分挖掘了語文實踐資源,學生學有所得。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分別扮演了主角(陶罐、鐵罐)、配角(鍋子、勺子、評委、顧問)等,在角色多樣化的同時,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自由開放、結合文本提建議、根據表現相機評獎、創編新結尾等多種形式,在拓寬語文實踐廣度的同時,也營造了創意無限的課堂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