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火明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并提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作為革命老區的學校德育教育,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依托老區優良的革命傳統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資源,致力于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紅色德育創新實踐,在紅色德育的內容和形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關鍵詞】營造紅色氛圍;創設紅色活動;嘗試紅色教學;壘積紅色跬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作為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地踐行著“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堅定信念,他提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殷切期望我們必須堅持紅色傳統教育,并要常學常新,在新的發展時期不斷探索與實踐。作為革命老區的學校德育教育,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蘇區鎮,原名炮子鄉,廣東省著名的革命老區,于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以“蘇區”命名,是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鄉鎮,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早在上世紀的革命戰爭年代,周恩來、彭湃、徐向前、劉爾崧、劉琴西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蘇區留下光輝的足跡;紫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前仆后繼,英勇斗爭,曾創立炮子革命根據地和東征軍、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等并肩戰斗;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鮮血染紅了紫金和蘇區的土地。蘇區鎮現有18處革命舊址遺址群,保存大量革命歷史文物。這些革命戰爭年代中的“人、物、事、魂”,以紅色精神之魂為主線,將事件、事物、人物等貫穿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依托老區優良的革命傳統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資源,致力于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紅色德育實踐,在紅色德育的內容和形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下面筆者從營造紅色氛圍、創設紅色活動、嘗試紅色教學、壘積紅色跬步等方面作簡要的闡述。
一、營造紅色氛圍,借環境以“染”育
古人云:“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剮赤。”創設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和辦學環境,是學校開展紅色德育的有效途徑和必要舉措。力求讓革命傳統、民族精神、紅色歷史全方位濡染、滲透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耳濡目染、浸潤入心、潛移默化,形成對家鄉紅色“人、物、事、魂”的集體感知,培育愛家鄉、愛祖國、愛黨的校園風氣。
1.開辟紅色專欄,隨走隨“觀”
學校經過周密規劃、精心設計了文化長廊,以紅色為基調,設置“銘記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的紅色專欄。專欄以懷念周恩來、徐向前、彭湃等英雄為主題,呈現血田、紅屋、紀念碑等烙印著英雄足跡的地方。其間,鑲嵌著朱乙、鐘一朋、李素嬌等紫金十大革命烈士的部分畫像與墓碑圖片及事跡簡介,保存著學生瞻仰烈士的莊嚴肅穆的圖片,用國旗、《國歌》、紅領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及升旗圖片,詮釋著紅色文化的內涵,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知紅色的魅力,“瞻仰一次圣地,凈化一次靈魂”。
2.懸掛格言牌匾,隨走隨“讀”
學校在教學樓外墻和教室內墻壁醒目的地方懸掛革命前輩的肖像和具有革命色彩的名言警句。如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肖像并介紹其生平事跡。“殺頭只當風吹帽,留片丹心照汗青!”——許薰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毛澤東等偉人名言,旨“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鞭策學生學習繼承紅色精神,爭做“四有”新人。
3.設立紅領巾廣播,隨走隨“聞”
學校設立紅領巾廣播站,選拔優秀的少先隊員輪崗,利用每天早上課前的二十分鐘,講紅色英雄故事,如“紅色歌俠”李素嬌、鋼鐵硬漢鐘一朋、巾幗英雄蘇丹等英雄事跡;放紅色專題音樂,如《國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光榮與夢想》等,讓紅色之聲浸潤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
4.紅色寓意命名,班班有“志”
學校共有十二個班級,結合各班學生特點,分別以“恩來”“向前”“紅心”“向陽”“宏毅”“培先”“紅纓”“啟航”“向明”等命名,意在讓學生銘記歷史,以英雄人物為標桿,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立下遠大志向,為理想而奮發圖強。
5.建設德育基地,教育有“據”
學校充分利用我鎮的血田、紅屋、革命紀念碑等作為校外德育基地,意在在別樣課堂中重溫歷史,在緬懷烈士中觸碰信仰。“紅色史館”正在籌建,預計以戰爭為背景,廳內前列陳列烈士浮雕,左右兩側懸掛鐘一朋、李素嬌、朱乙等烈士肖像,并在肖像下方作人物故事簡介,正中樹起國旗、隊旗,置辦櫥柜,將搜集的紅色故事本、格言本等置于其中,另置一角用于展示紅色活動……屆時將組織師生參觀學習,讓“紅色史館”發揮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創設紅色活動,用活動以“誨”育
荷蘭自然哲學家斯蒂文說:“志氣這東西是能傳染的,你能感染著籠罩在你的環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圍不斷向上奮發的人的勝利,會鼓勵激發你作更艱苦的奮斗,以求達到如象他們所做的樣子。”因此,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過程中,應該重視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在活動中學習,在過程中成長,在體會中進步,從而獲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發展。
1.革命故事“聽”與“講”
學校邀請有關專家、革命后代、老教師等進校園講故事,聘請他們擔任學校校外輔導員,把他們所知道的紅色故事分享給學生。如,邀請劉琴西烈士之子劉乃超爺爺到校講紅色革命故事,學生如饑似渴,圍在爺爺身邊請求爺爺多講幾個,排著長長的隊伍請爺爺題字。爺爺用“努力學習,加強鍛煉,做個好學生,將來為祖國作大貢獻。”等來鞭策學生,使他們在革命故事氛圍中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