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榆宏
【摘要】小學音樂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在現代教學創新發展中,音樂課堂上的體態律動備受教育工作者矚目。小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是一般很強,動態有趣的課堂是他們所向往的,能使其盡情感受音樂魅力。但以往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音樂課堂的改革之路向多元化轉變顯得尤為迫切。在體態律動教學時,學生的主體地位明顯提高,在師生和生生和諧互動下,有利于減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負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字】體態律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前言:
體態律動是指身體跟隨音樂節奏搖擺,將肢體動作和節奏韻律巧妙聯結。小學生非常喜歡音樂課,音樂世界的豐富性讓他們更富表現力,自主參與的熱情高漲,教師在運用體態律動組織教學時,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讓他們的進步空間更為廣闊,也能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并讓他們喜愛音樂這門課程,體現藝術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一、貼切實際生活,精心選擇題材
體態律動是根據人們日常行為表現進行的有規律的肢體運動,而這種表現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洗澡、起床、吃飯,體育課上的運動等[1]。但學生缺乏將生活和體態律動結合的意識,也自然不能在生活中深入探究。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細致觀察,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動作和體態律動教學相結合,并精心選擇能吸引學生注意、容易記憶的音樂題材,這樣既讓小學生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有用題材。
例如,在學習《健康歌》時,讓小學生在學習完這首歌曲后在生活中實踐,可以讓學生在家真正做運動時唱歌,并觀察爺爺、姥爺等長輩在運動中的狀態,配合肢體運動的同時,也讓學生鍛煉身體的意識更強,對體育運動也不會有抵觸情緒。在課堂表演階段,小學生也能根據歌詞中唱的“學爺爺唱唱跳跳,你才不會老”、“爺爺說的容易,早上起床哈啾哈啾”,惟妙惟肖的學習爺爺在跟著音樂運動時的場景,這樣就調動學生極大的模仿興趣,也讓學生明白其實在生活中有好多能用體態律動表達的題材。教師選擇貼切學生實際生活的歌曲,讓小學生更樂于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音樂情感,繼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結合現代技術,提高學生樂感
單一乏味的學習方式已成為過去式,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有更廣闊的應用天地。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打造生動、形象、有趣的課堂,讓小學生在優美的樂曲和動態的視頻下,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熱情。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方式引進體態律動教學中,以此實現整體提高學生樂感的目的,從而促使學生更高效的學習音樂。
例如,在《憶江南》這首歌曲學習中,教師首先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江南美景圖片,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狀態下領略江南美景,激發學生對江南的無限向往。這是白居易晚年時期回憶江南美景所作的詞,讓學生欣賞名家配樂朗誦這首詞的視頻,學生都對朗誦名家的技巧所深深折服。之后讓學生復聽這首歌曲,體會音樂在情緒、速度和音色上有何特點。教師在范唱時可以引導學生跟著音樂節奏做出相應的肢體運動,由于有了前期多媒體教學的鋪墊,學生很快理解歌曲內涵,并能準確做出相應有規律的動作。教師結合現代教學輔助手段,讓體態律動教學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三、借助游戲律動,感受音樂節奏
節奏方面的訓練相對較難掌握,這也是小學生抗拒的原因。如果能將節奏律動融入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教學中感受音樂的節拍、節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將游戲教學引入音樂體態律動教學中,通過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來發揮音樂學科的感染力,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之間的互動得以加強,而且還能讓學生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進而更身心愉悅的學習音樂知識[2]。
例如,在學習《數蛤蟆》歌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游戲,把學生圍成一圈,從中選出在中間扮演蛤蟆的學生在圈內當主角,當音樂響起時,這位扮演蛤蟆的學生要站到圈內做出即興表演,圈外的學生要隨音樂節奏做出荷花和荷葉的律動。然后學生蒙眼轉圈,手指方向選出另一名扮演蛤蟆的學生,教師此時可以增加游戲難度,讓他們自編有關動物歌詞并做即興表演。教師借助游戲進行體態律動的形式,既使學生輕松感知音樂節奏,又讓課堂氣氛就會達到空前活躍狀態,讓每位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都能獲得知識和快樂。
結論: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進體態律動教學,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綜合能力、增強音樂素養等方面有關鍵的指導作用。體態律動是非常符合小學生學習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在音樂教學中不斷轉變教學思路,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平臺和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理解、感悟,真正在音樂學習中豐富自身情感,以此實現體態律動教學在音樂課堂上運用的更加嫻熟。
參考文獻:
[1]曹群.探究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小學生(上旬刊),2022(03):76-78.
[2]王甜.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天津教育,2021(3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