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英
鷹潭市人民醫院,江西 鷹潭 333000
泌尿道感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炎癥,主要與機體免疫下降、細菌入侵以及泌尿道衛生情況不佳有關[1]。對泌尿道感染性疾病進行尿液細菌培養鑒定及藥敏,對于感染菌株分布狀況進行定期的監測與分析,了解本院感染菌株分布特征以及變遷情況,避免出現耐藥及多重耐藥菌,對于后期臨床治療用藥選擇以及患者預后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泌尿道感染患者尿培養病原菌的種類及耐藥性。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鷹潭市人民醫院收治的226 例泌尿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6 例,女110 例,年齡范圍20~95 歲,病程(15.75±3.52)d,病程范圍5 d~25 d。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原則要求。
納入標準:尿道感染診斷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標準相符。
1.2.1 采集標本按照《美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標本送檢指南》[4]中要求進行標本采集,均在無菌操作下采集患者清潔中段尿液(在膀胱中停留≥4~6 h);檢驗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5]標準進行操作。
1.2.2 細菌培養鑒定嚴格按照《臨床微生物學手冊》[6]中細菌檢驗操作流程進行細菌培養,所有待檢標本均在血瓊脂平板、中國藍平板上接種,放入普通培養箱37 ℃環境下培養24~48 h。使用美國生產的BD Phoenix100 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對菌株的種類進行鑒定及藥敏。
1.2.3 檢測ESBLS使用紙片擴散法進行ESBLS 的篩選和確認試驗。①篩選試驗:按照NCCLS 建議的方法將菌株接種在MH 培養基上,按正常的標準紙片擴散法實施操作,貼上2 種及以上第3 代頭孢菌素紙片,且放入普通培養箱在37 ℃環境下培養24 h,測量抑菌環直徑。如果頭孢他啶抑菌環≤22 mm,頭孢曲松≤25 mm,安曲南或頭孢噻肟≤27 mm,均應高度懷疑為ESBLS 菌株,需進一步做確認試驗。②確認試驗:使用頭孢他啶以及頭孢他啶/克拉維酸,頭孢噻肟以及頭孢噻肟/克拉維酸,按照K-B法操作步驟進行確認試驗。如果添加克拉維酸抑菌環比不添加克拉維酸的抑菌環直徑大于5 mm 及以上,即可確認為ESBLS 菌株。
1.2.4 藥敏試驗對腸桿菌科細菌進行常規的抗生素耐藥性測試。按照NCCLS 標準進行質量控制,質控標準菌株使用銅綠假單孢菌ATCC 27853、大腸桿菌 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1)統計檢驗樣本中病原菌分布情況以及腸桿菌科細菌ESBLS 菌株陽性情況。(2)統計幾種主要的腸桿菌科細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變形桿菌、產氣腸桿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氨芐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沙星、氨芐西林、環丙沙星、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莫西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阿米卡星、頭孢吡肟、頭孢噻肟、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性特征。
226 例檢驗標本病原菌中腸桿菌科細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產氣腸桿菌、陰溝腸桿菌、沙雷氏菌、摩根氏菌、普羅威登斯菌、產酸克雷伯菌、生癌腸桿菌、沙門氏菌、檸檬酸桿菌,共計180 例,腸桿菌分布率為79.65%。其中ESBLS 陽性例數約為78 例,占比43.3%。見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及ESBLS陽性情況統計
經統計,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左氧沙星、氨芐西林、環丙沙星、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莫西沙星的耐藥性較高;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藥性低。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吡肟、頭孢噻肟的耐藥性較高,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藥性較低。變形桿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藥性較高,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藥性低。產氣腸桿菌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的耐藥性較高,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藥性低。見表2。

表2 腸桿菌科細菌的藥敏試驗結果[例(%)]
泌尿道感染絕大部分是由單一細菌引發,且病原菌中主要是革蘭陰性菌,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腸埃希菌、產氣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腸球菌、變形桿菌等。近年來,泌尿道感染發生率不斷提升,患者往往伴隨有菌尿和膿尿,臨床上最常見的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與生活質量,一旦確診要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治療[7-8]。
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臨床分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不同的病原菌群對不同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和耐藥性存在一定差異,臨床在未確定病原菌情況下依據臨床經驗給藥,易發生錯誤用藥,殺滅機體正常菌群,從而促進病原菌繁殖,加重感染程度。此外,因臨床抗菌藥物的應用廣泛,病原菌耐藥性不斷的提升[9-10]。因此,臨床醫師準確地了解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情況,有助于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治療,最終達到減弱病原體耐藥性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226 例檢驗標本病原菌中腸桿菌科細菌共計180 例,分布率為79.65 %,其中ESBLS 陽性例數約為78 例,占比43.3 %。臨床上,腸桿菌科細菌是最為重要的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致病菌之一[11]。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產氣腸桿菌、陰溝腸桿菌又是腸桿菌科細菌中最為主要的致病菌,并且其中大腸埃希菌分布最為廣泛。大腸埃希菌是寄生在人與許多動物大腸中數量最多且較為重要的細菌群組,正常狀態下不會引發疾病,但是如果在機體內出現炎癥后,大腸埃希菌會于腸道中過量繁殖,并侵入人體其他部位,可引起泌尿系統感染[12-13]。ESBLS 是被質粒介導,并且能對青霉素類、頭孢菌素(包括第三、四代頭孢菌素)以及單環酰胺類氨曲南類藥物產生水解作用,且可被β-內酰胺酶抑制劑所抑制的β-內酰胺酶中的一類,而其形成是腸桿菌科細菌產生耐藥機制的關鍵[14-15]。本研究中經藥敏試驗分析,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變形桿菌、產氣腸桿菌等主要的腸桿菌科細菌對氨芐西林耐藥性均較高,對美洛培南、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等藥物的耐藥性均較低。因此,在臨床給藥時要進行病原菌培養,分析其致病菌分布情況,降低因盲目用藥形成耐藥以及多重耐藥菌。
綜上所述,腸桿菌科細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腸桿菌科細菌對哌拉西林、氨芐西林耐藥性較高,故臨床治療時要嚴格根據細菌分布特點結合其耐藥情況進行合理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