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霞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西九江 33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特點。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氣流受限常呈進行性加重,且多與肺部對有害顆粒或氣體、主要是吸煙異常炎癥反應有關。需堅持長期規范化治療才能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在治療期予以合理的優質護理干預較為關鍵[1]。而老年COPD 患者機體各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之對疾病認識不足,易導致患者出現不按時服藥、不遵醫囑等行為,嚴重影響預后,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促進患者康復[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自我管理教育聯合優質護理在社區老年COPD 患者的應用效果,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40 例老年COP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20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5 例;年齡63~80 歲,平均(68.75±2.42)歲;病程3~10年,平均(5.74±1.38)年;體重指數17~25 kg/m2,平均(23.02±2.02)kg/m2。觀察組中,男16例,女4 例;年齡62~80 歲,平均(68.71±2.48)歲;病程2~10年,平均(5.71±1.41)年;體重指數17~26 kg/m2,平均(23.09±2.10)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診斷標椎,經胸部CT 與痰培養檢查確診者;②處于急性加重期;③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②伴有免疫缺陷性疾病者;③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④合并溝通意識障礙者;⑤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3.1 對照組 采用優質護理。①患者保持環境舒適、整潔,保持溫度、濕度適宜,避免喧鬧;②健康宣教:患者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勞逸結合,根據患者情況指導選擇合適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氣功等;注意氣候變化,提前做好防護工作,采取保暖,通風、降溫措施,預防感冒;盡量保持標準體重,勿貪飲食;消除患者緊張、恐懼、憂慮、煩惱、憤怒等不良情緒刺激,采取一對一面談、注意力轉移法、情志護理促使患者保持正常心態,減少疾病的發作。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自我管理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結合患者情況對疾病機制、COPD加重的危險因素、飲食禁忌事項、用藥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等進行宣講。②結合患者情況針對性使用振動排痰機,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排痰操作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用簡單易懂語言描述,輔導內容采用圖文宣傳頁,方便患者及家屬隨時瀏覽,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在排痰時更有效地配合護士;③呼吸康復訓練指導:示范指導患者雙手放松置于兩側,交替上下擺動,交替呼氣和吸氣,10 min/次,2 次/d,向患者解釋合適身體鍛煉對疾病重要性,指導教導患者每天堅持鍛煉。
①自護能力:護理前與護理30 d 后,分別采用自制《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對兩組的自護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42,重測效度為0.802,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越強。②心理狀態:護理前與護理30 d 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抑郁自評量表(SDS)[4]對兩組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SAS 分界值為50 分,SDS 分界值為53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③遵醫行為:比較兩組的遵醫行為,包括按時服藥、遵醫服藥、適度鍛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0 d 后,兩組的自護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自護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 值P 值62.73±5.05 62.85±4.97 0.076 0.940 81.64±2.73 70.83±3.56 10.776 0.000 14.731 5.838 0.000 0.000
護理前,兩組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0 d 后,兩組的SAS、SD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 SAS 評分 SAS 評分觀察組(n=20)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20)護理前護理后71.22±3.25 32.16±3.02a 73.15±4.02 33.02±3.33a t 護理前兩組比較值P 護理前兩組比較值t 護理后兩組比較值P 護理后兩組比較值71.75±3.16 41.25±3.16a 0.523 0.604 9.300<0.001 72.96±3.96 42.20±3.09a 0.151 0.881 9.037<0.001
護理30 d 后,觀察組的按時服藥18 例(90%)、遵醫服藥19 例(95.00%)、適度鍛煉17 例(85.00%),高于對照組的12 例(60.00%)、13 例 (65.00%)、11 例(55.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遵醫行為的比較[n(%)]
COPD 的反復發作導致患者肺功能下降,影響患者健康。以往對老年COPD 患者的護理著重于急性加重期干預,易忽視穩定期護理,而近年臨床更注重于穩定期的防治[4]。由于該疾病患者無法在醫院長期治療及護理,故社區成為防治的主要場所,制定有效的社區管理及護理措施并實施對老年COPD 患者較為重要[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0 d 后,兩組的自護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自護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0 d 后,兩組的SAS、SDS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按時服藥、遵醫服藥、適度鍛煉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自我管理教育聯合優質護理可提高社區老年COPD 患者自護能力,減少負面情緒,強化患者遵醫行為。分析原因在于,優質護理中優化病房環境讓患者從內心深處感到舒適;予以健康宣教促使患者提高對疾病認知,更好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耐心聽取患者傾訴,向患者及家屬針對疾病仔細解釋可消除患者顧慮,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不僅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還有助于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對強化遵醫行為有積極作用[7-9]。
自我管理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指患者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調整自身行為以達到所預定模式的自我實現過程[10]。只有在目標實施中經常自我檢查和分析才能及時掌握目標狀態,發現實施的問題,從而便于采取措施解決。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調節患者自護行為,使遵醫行為得以提高,而促進患者康復[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提高自我管理教育可改善患者遵醫行為,改善自護能力,這與方珍等[13-15]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自我管理教育中,醫護人員詳細宣教,可加強患者的疾病認知,改善患者行為;對振動排痰機操作方法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解釋,可使患者在使用振動排痰機排痰時能有效地配合護士,提高治療效率;指導老年患者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可更好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促進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樣本量偏小,只有當樣本量足夠大才使研究結果更有說服力和概括性;其次自護能力是根據患者主觀自述,患者在回答時可能存在細微偏差,故在將來的研究中盡可能擴大樣本量,進行更客觀的測量和評估分析。
綜上所述,自我管理教育聯合優質護理可提高社區老年COPD 患者自護能力,強化患者遵醫行為,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