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中存在的漏洞,沖擊下的WTO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陷入泥潭……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世界各國尋求一種更為靈活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自由貿易區由此重煥生機。事實證明,自貿區建設有效拉動了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區域經濟增長,加速了全球經濟復蘇。
為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從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應運而生。規律的會晤機制、不斷翻新的發展議題和種類繁多的雙多邊合作為國際經濟復蘇做出了極大貢獻。為推動合作進一步完善,中國提議建立“金磚國家自貿區”并釋放利好信息:“通過設立自貿區可以廢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充分發揮競爭優勢,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然而,因中印存在意見分歧,此提議而難以落地。這不禁使人聯想到中印在一帶一路自貿區和中印自貿區建設中的艱難磋商,感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中國與印度作為地緣接壤、實力相近、訴求相似的發展中大國,推動建立雙多邊自貿區既是大勢所趨,又將帶來廣泛好處。但金磚國家自貿區、中印自貿區、一帶一路自貿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RCEP等一系列自貿區建設議程均遭到印方的拖延、回避或拒絕。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并不是對自貿區建設存有偏見。1998年,印度與斯里蘭卡簽署自貿協定;2003年,與東盟通過“印度—東盟地區貿易和投資區”的建設協議;同年,與泰國簽署自貿協定;2004年,《南亞自由貿易協定框架條約》簽訂;2005 年,印度與新加坡“全面經濟合作協定”簽署。2010年,印度—東盟自貿區進入實質性階段……由此可見,印度參與自貿區合作的興趣廣泛,而中國被有意排除在了名單之外。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將本著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嘗試找出中印兩國在自貿區建設議題上合作難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的假設與分析
(一)經濟利益沖突
由于在經貿結構、發展側重和經濟制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與差距,兩國利益沖突和貿易摩擦日益嚴重。
第一,中印貿易不平衡或使印度將對華經濟合作評估為“挑戰有余而機遇不足”。中印貿易摩擦首先體現于貿易不平衡。目前中國為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而印度僅為中國第七大貿易伙伴。2006年以來,中國對印度貿易順差額逐年增長。 印度擔心自貿區的建立將繼續拉大中印差距,增強中國在印度勢力范圍內的經濟影響力。
第二,印方始終沒有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給予官方承認。究其原因,一是印度自身反傾銷法界定不明,二是對中國市場開放性和透明性存疑,三是西方主流態度的影響。三者相疊,構成了印度曖昧不明,陰晴不定的對華經濟政策。印度是對華提起反傾銷訴訟次數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其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不承認為印度回絕金磚國家自貿區等雙多邊自貿區提議提供了直接理由,嚴重阻礙了中印經貿互信和區域經濟發展進程。
第三,兩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日益明顯,出口市場也有較大重合。正如“印度制造”是“中國制造”的競爭對手,中國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對印度服務業構成了挑戰。因此,在第三國市場中的競爭加重了印度對中國自貿區提議的疑慮。
然而,上文提及的“印度擁有與世界各國建立經貿關系的強烈意圖”及中印其他領域可觀的經貿合作,都從側面反映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兩國經濟領域的競爭。下面我們將以印度的內外政策為切入點,逐一探討影響兩國自貿區合作的非經濟因素。
(二)戰略互信缺失
在中國迅速崛起的壓力下,印度的沖突型戰略文化傳統、傳統安全邏輯、“不結盟”歷史及大國情結共同推動形成了印度對華信任赤字,自貿區建設的停滯是其在經濟層面的表現。
第一,以曼荼羅理論為代表的沖突導向型戰略文化在印度頗為盛行,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被由包括友好國、中立國和敵對國組成的曼荼羅圈所包圍著”,其核心觀點是“鄰國往往會成為敵人,而敵人的鄰國則是朋友或盟友” ,歷史上,印度控制不丹和尼泊爾、分裂巴基斯坦、討伐斯里蘭卡等行為便是對這一理論的實踐。當曼荼羅理論與門羅主義情結相結合,再加上意識形態分歧和歷史遺留問題,“中印安全困境”便形成了。此外,一帶一路建設的南亞部分加深了其疑慮,印度認為中國必將對其南亞地區影響力發起競爭,中方建設自貿區的提議也是如此。
第二,印度更傾向于短期、可視化、靈活的合作關系。本著“要么再度輝煌,要么淘汰出局”的“尼赫魯思想”,印度的外交政策帶有很強的目標導向性,所有決策都是為了實現大國夢而服務。此外,在“非暴力,不合作”和不結盟等政治傳統的影響下,印度更傾向于靈活的多邊關系,“鐵打的目標”與“流水的政府”也使其戰略決策傾向于短期、可視化的利益獲取,其在“美印日”與“中俄印”合作機制間的周旋正是這些特點的體現。
第三,在中印合作中,印度更傾向于相對收益。沃爾茲認為,在合作機會面前,感到不安全的國家更關注相對收益,即“誰將收益更多”,而不是“我將收益多少”或“是否雙方都能獲益”。印度單方建構的“中印安全困境”使印度將自己設定為合作中“感到不安全的一方”。因此,即使涉華自貿區的建立將使印度獲得可觀的絕對收益,但只要其緊盯相對收益,合作就是困難的。
第四,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復雜的三角關系及印度對涉巴事務的敏感態度為中印關系的發展提出了苛刻的附加條件,中印雙多邊自貿區建設也深受影響。
綜上,政治層面上互相信任作為國家關系建立的基礎,與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關聯性,是中印雙多邊自貿區建設進展困難的源頭。
(三)復雜的外部因素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美國深感其世界主導地位受到挑戰,進而謀求全球戰略布局的轉變,以維持其全球優勢地位。這樣的訴求在特朗普當選后達到高峰,該政府發布的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公開指出美國將更加關注“印太”地區。
然而,相較于美印“準盟友”關系的培養,印度政府仍將“大國崛起”作為首要目標,繼續大國平衡政策和“東進”戰略。參與“印太合作”不僅是為了制約中國,也有加強與東盟、日本等國聯系、擴大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目的。
綜上,外部因素對印度政策制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由于印度政策的自主性與發展目標的明確性,外部勢力很難對印度決策形成主導。印度對印太戰略的考慮沿襲了其一貫的“搖擺政策”,美方施壓難以決定其利益評估。
四、結語
經濟競爭是印度在涉中自貿區議題上猶豫不決的直接原因,印太戰略等外部影響是輔助因素,政治互信缺失是根本原因。戰略互信是國家合作的充要因素,推動中印雙多邊自貿區建設應著力加強兩國戰略互信。
推動合作的可能方式是:秉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精神,對中國提議的“潛在競爭者”即國際其他雙多邊合作機制進行研究,站在印度角度量化評估其優缺點,分析印度戰略評估的可能性機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積極調整中國自貿區提議的細節,繞開短期內難達一致的歷史遺留問題,求同存異地將仍存發展空間的區域建構為印度認可的,相較于同期其他機制更具吸引力的,能在短期內看到回報的雙多邊區域合作機制。一旦印度將其評估為本階段最具戰略意義的自貿區合作機制,合作難題便會不攻自破。
參考文獻:
[1]辛仁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與中印關系》,《南亞研究》2011-3
[2]王學敏:《中印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分析及戰略比較》2012-7
[3]薛梅:《中國貿易順差問題研究》2009-11
[4]任飛:《印度戰略文化對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南亞研究》2009-2
[5]陳宗海:《印度對中國信任赤字的成因分析》,《域外觀察》2020-3
[6]朱翠萍、科林·弗林特:《“安全困境”與印度對華戰略邏輯》,《當代亞太》2019-6
(作者簡介: 李欣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