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萌,葛浩通,姚能亮,陳濤,吳秉憲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我國是老年人口基數最大的國家。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49億,占總人口的17.9%[1],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居家醫療已被證實是為老弱失能人群提供高可及性醫療服務的有效手段[2]。近年來,居家醫療逐漸受到重視,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出,居家醫療是老年人需求較高的服務之一[3],許多政策都在積極推動居家醫療服務。然而,國內的居家醫療服務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醫療服務機構都在積極推動,為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居家醫療服務模式進行了多種探索。本文總結目前我國探索發展居家醫療服務模式的經驗和存在的不足,旨在為國內居家醫療的從業者和推動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通過居家醫療培訓、居家醫療和養老論壇,以及居家醫療項目的考察,總結出我國目前正在探索的3種居家醫療服務模式,分別為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務、以轉型期公立醫院為代表的上門醫療服務和以民營醫療為代表的居家醫療服務(見表1)。下面從發展背景、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支付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較3種模式的經驗和不足,為了讓讀者對3種模式有更直觀的認識,對每種模式舉例說明。

表1 我國居家醫療的3種探索模式Table 1 Comparison of three models of home-based healthcare in an exploratory stage in China
1.1 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務 我國“十一五規劃”中提出“9073”養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由機構提供養老服務。在“9073”養老模式下,如何為社區居家養老的居民提供連續性、可及性、方便性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當前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而家庭病床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病床涵蓋了基本醫療服務中的大部分內容,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提供者可以通過家庭病床服務形式提高疾病診治、慢性病管理等專業技能,從而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水平,進而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4],因此家庭病床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形式[5]。上海市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基層社區推廣家庭病床服務[6],2010年在國內率先建立家庭病床地方標準,從家庭病床收治標準、服務內容、服務項目、人員資質等方面規范了家庭病床工作[7],目前上海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務。
1.1.1 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務模式內容(以上海為例) 上海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在積極推進家庭病床服務,從而服務于需要連續治療,又需依靠醫護人員上門服務的患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簽約講座、門診、張貼宣傳海報等宣傳形式,進一步宣傳家庭病床服務,增強居民主動簽約家庭醫生的意愿,為社區內失能、半失能的居民辦理家庭病床,解決其居家醫療問題。社區居民可以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的申請,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門評估和社保經辦機構評定符合家庭病床收治范圍的居民可在家辦理家庭病床服務。由社區全科醫生、醫院專科醫生和護士、家庭藥師、護理員等組成的家庭醫生團隊入戶訪視家庭病床服務對象,申請人或其家屬選擇家庭醫生團隊并與其簽約,協商制定醫療護理服務方案。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家庭醫生、醫療車能快速接觸到患者并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從而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便捷服務。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務以醫療、護理、康復為主。家庭醫生團隊可以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包括生命體征監測、血糖監測、吸氧、吸痰、導尿、鼻飼管置管、靜脈血標本采集等醫療服務,以及洗發、手足部清潔、溫水擦浴、沐浴、協助更衣、協助進食水等生活照料服務。但是由于服務團隊人員緊缺、便攜式醫療器械不足、上門醫療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原因,許多患者實際需要的醫療護理項目開展較少甚至難以開展。如由于專職護工人數較少,因此對患者的生活照料服務提供較少或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家庭病床醫療護理服務主要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團隊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助理(護士)、康復師共同承擔,從而保證為患者提供診療、護理、康復等全方位、全過程的醫療服務。但是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家庭病床責任醫生是固定的,這樣服務相對會比較單一。根據上海醫療保險報銷指南,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的報銷比例最高可達92%,較大程度上減輕了家庭病床患者的經濟壓力。
1.1.2 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由于國家對于家庭醫生簽約政策的鼓勵和引導,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完成各自的家庭醫生簽約“任務”而積極推進家庭病床服務。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探索,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1)上門服務費低。對患者來說收費低是好事,但同時無法激勵社區醫護人員開展服務,醫護人員反映勞動價值難以體現。例如,上海市制定的家庭醫生收費標準,醫生每次上門僅收80元錢。珠海各基層醫療醫生和護士上門開展家庭病床服務,僅能收取17元/次的上門服務費。北京家庭病床沒有建床費,醫務人員上門一次只能收10元出診費,而合肥的上門服務費甚至低至9元。(2)我國全科醫生、護理人才緊缺,無法滿足更多患者家庭病床服務的需求。當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日常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負荷已經較重,隨著社區首診制的推進,居民首診意愿較高[8],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工作負擔進一步加重。而且作為基層衛生工作者,家庭醫生團隊人員還承擔著復雜的公共衛生工作,團隊中的醫務人員很多都身兼數職,分身乏術[9],工作負擔重且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和完善的職位晉升制度,家庭醫生團隊難以獲得服務動力和服務熱情去提供高質量的居家醫療服務。(3)家庭醫生團隊工作量較大,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參加相關培訓提高自身服務技術和水平,而且我國目前對于家庭醫生團隊的專業化培訓較少,這也將大大影響我國居家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4)發達國家的居家醫療護理服務體系有較為完備的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障制度作為支撐,以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為主,并協同生活照料服務和社會支持服務,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護[10]。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務基本停留在醫療護理服務提供層面,且由于我國居家醫療相關法律不完善[11],以及適宜在居民家中開展的診療服務以安全有效為準則,服務項目有所限制,家庭病床服務模式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少。考慮到醫療安全,許多藥物不得在家庭病床靜脈輸注,限制了家庭病床收治范圍,不能滿足更多患者需求。
1.2 以轉型期公立醫院為代表的上門醫療服務 這種模式以公立醫院某個科室或多個科室為主體,為尋求轉型,增加上門醫療服務,創新服務模式,增加新的營收方式,同時提高知名度與社會認同。國內現在已有很多地區開展相關業務,如河北邯鄲某醫院急診科提供的上門醫療服務,濟南章丘某醫院燒傷科提供的上門慢性創面的服務,天津濱海某醫院營養科提供的上門醫療服務等。這種模式的服務主體是公立醫院的某個科室或某些科室,雖然種類千差萬別,但都是在一定的契機下,利用自身閑置的醫療資源,提供基本的上門醫療服務和特色服務。在此,筆者團隊選擇了極具代表性且已經發展相對成熟的邯鄲市某醫院進行詳細介紹與分析。
1.2.1 以轉型期公立醫院為代表的上門醫療服務模式內容(以邯鄲為例) 邯鄲市某醫院是一家二級甲等醫院,隨著近幾年周邊各個醫院規模的擴大,急診科面臨診量少、競爭大、“吃不飽”的問題,而且年齡比較大的醫護人員身體已經適應不了急診科節奏快、突發狀況多的環境。在這種背景下,醫院充分利用急診科醫生知識面廣、機動能力強的優勢,逐步將急診醫生培養成全科醫生,利用二線救護車提供上門醫療服務。隨著近幾年全國各地都要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積極開設老年病科,該醫院也開設了老年病科,利用急診科和老年病科密切合作的優勢,結合院前和病房,開展了以安寧緩和醫療為特色的服務模式。該醫院組建了一支由醫護人員、康復師、心理師、醫務社工、志愿者等在內的專業團隊,并形成老年病科、腫瘤外科、麻醉科、醫養結合中心、居家醫療組等多個科室(院區)協同為疾病終末期和老年患者們提供服務的模式。該醫院急診科的居家醫療組同時開展上門醫療服務,配備專業的醫護人員,實施在崗培訓,為長期臥床在家的患者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團隊首先上門審視患者的自身狀況,為符合標準的患者建立檔案。根據居家患者的簽約檔案,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上門醫療方案,并為居家患者發放指導單,對每位患者的居家檔案進行質控管理。急診科的醫生和護士根據患者預約和規劃方案,攜帶便攜式移動設備,利用二線救護車去患者家中提供上門醫療服務。該醫院居家醫療組目前開展的上門醫療服務內容有傷口管理、管路維護、癌痛管理、體格檢查、用藥指導、康復指導、心理咨詢、照護指導等,讓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專業的醫療服務。因為是利用閑置的急救資源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所以目前采用的收費標準還是按照醫院院前急救的收費標準,包括救護車出車費用、醫務人員出診費和服務項目費。如副高級職稱以上人員15元,中級職稱及以下人員10元,項目主要是指上門服務產生的某項治療或檢查。目前這些費用都不能通過醫保報銷,只能患者自費。
1.2.2 以轉型期公立醫院為代表的上門醫療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邯鄲市該醫院是一家二級醫院,相比于三級醫院和一級醫院,二級醫院在提供居家醫療服務上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一般來說,三級醫院走的是高精尖的發展路線,業務量大,緊缺的衛生資源無法再去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走的是平民化的發展路線,受人才、技術、資源限制,短期內很難提供優質的居家醫療服務;二級醫院因為政策、資金、技術等原因,處在尷尬的“夾縫”中,為了生存亟須轉型,是可以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的良好選擇。此外,該醫院原來是一家鐵路醫院,許多患者是單位的職工或家屬,患者對醫院非常信任,有著良好的醫患關系,便于開展上門醫療服務,這也是這種模式的優勢。從2018年起,該醫院就開始對居家患者簽約建檔,定期開展上門醫療服務,已經有了3年相對成熟的經驗,同時結合老年病科和急診科密切合作的優勢,對老年病科達到住院時限不得不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實施轉介制度,在家中進行管理。此外,該醫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養老院簽約,定期為養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值得學習借鑒。
以轉型期公立醫院為代表的上門醫療服務是以醫院為主導的探索,其并不是以上門醫療服務為主業,上門醫療服務收入也只是總收入的一小部分,但除了收入之外,這種獨具特色的服務還可以為醫院提升社會美譽,增強責任感。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1)收費方式復雜,上門醫療服務不能納入醫保。某些醫院居家醫療項目是通過吸引患者使用醫院門診及住院服務來實現收入,特別是缺患者的一些科室,而另外一些醫院的出診團隊是直接按次收取費用,例如天津某二級醫院某科室每次上門開展護理服務收取二百余元作為服務費。另外有公立醫院和私營護理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由私營機構收費之后進行分成。雖然目前醫院開展的絕大多數的上門醫療服務費用不能報銷,但是國內也有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將上門服務納入醫保的嘗試,如2018年浙江省臺州市將居家醫療護理納入全市基本醫療保險中。邯鄲市也在積極探索,展開對上門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的學習與探討。希望將來居家醫療服務能夠得到醫保的支持,真正惠及老年失能患者。(2)專業居家醫療服務人才缺乏[12]。以醫院為代表的上門醫療服務人員基本都是專科醫生,如營養科、燒傷科、急診科等,缺乏全科醫學思維,因此提供的服務也多是某些單一的服務,不是綜合性的醫療服務,因此筆者更愿意稱這種模式為“上門醫療”而不是“居家醫療”。基于我國國情及患者需求,亟須開展專業居家醫療各類服務人才的培訓,促進居家醫療人才隊伍規范化、專業化,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需求,尤其是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就醫渠道。(3)缺乏電子病歷系統。現在國內還沒有完善的居家醫療電子病歷系統,以公立醫院為代表的上門服務對患者仍采用紙質化的病案管理。完善的居家醫療服務不僅僅包括醫療,還應該包括家庭關系、適老化改造、藥物管理等,隨著患者人數的增多,紙質化病案的不便性會凸顯出來,迫切需要一套簡便有效的電子病案系統以便于管理。
1.3 以民營醫療為代表的居家醫療服務
1.3.1 以民營醫療為代表的居家醫療服務模式內容(以濟南市某民營醫療機構為例) 公立醫院因其患者量大、醫生工作負荷重等客觀原因,部分醫務人員在對患者服務上存在一些短板,如看病過程中交流時間短、患者排隊等待時間長、專家號難掛、病房擁擠等。針對這些現象,民營醫療在醫療服務上,把對方的短處變成自己的長處,形成自己的高端服務品牌,為消費者提供高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醫療護理服務。濟南市某民營醫療機構向老弱失能者提供自付型綜合居家醫療護理服務。該民營醫療機構的居家醫療服務團隊由醫生、護士和社工組成,跨學科團隊對患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全方面、連續性的護理和醫療服務。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老年綜合評估、體格檢查、慢性病管理、用藥指導、康復護理、遠程醫療咨詢、社工照護、安寧療護等。其服務對象是繳納會員費或購買居家醫療服務包的消費者/患者,對于購買居家醫療服務包的消費者,居家醫療團隊會上門對其進行初期、中期、結案評估,準確了解消費者的身體狀況從而為其制定3種不同等級的服務包。不同等級的服務包也可以為該醫療機構進行接診人次分流,有助于提高服務效率。當消費者/患者需要服務時,居家醫療團隊通過打車、自駕或者公共交通等方式快速上門服務。此外在該民營醫療機構的居家醫療服務中,醫生和患者的初次溝通時間為40 min至1 h,護士和患者的初次溝通時間為30~40 min,這樣充分的溝通交流也能保證醫患之間的充分了解,患者更能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懷。因此民營醫療機構旨在提供更加優質、快捷、人性化關懷的醫療服務。
1.3.2 以民營醫療為代表的居家醫療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以民營醫療機構為代表的居家醫療服務是以市場為主導的探索,其以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種業態存在,高質量的民營居家醫療會針對老弱失能患者進行周全性評估,并針對評估的結果決定所需要的醫療服務、照護服務的種類和強度,目的是減少醫療及照護資源的浪費,并且減少患者及其家屬在就醫、經濟、心理上的負擔,筆者更愿意稱之為“居家醫療”而不是“上門醫療服務”,但同時民營醫療機構自身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低質量的民營居家醫療服務以快速、簡單臨床服務為主。
這種模式的突出問題是缺乏廣泛惠民的支付機制,在醫保支付之前很難惠及廣大老弱患者。另外,周全的高質量的居家醫療服務也意味著更昂貴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務對象,不利于服務的擴大。外資的居家醫療機構雖在歐美國家有成熟的運營模式,但在中國的發展卻并不容易,很難直接照搬在原有支付體系和人才體系下的運作方式。這一模式存在兩大特點和挑戰:(1)服務定價和支付。與公立醫院的上門醫療服務類似,民營醫療自主定價,由患者自費負擔。與“家庭病床”的服務定價相比,民營醫療提供的上門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定價相對比較符合市場生產要素價格,或者說能夠體現勞動價值,跟各地物價和上門服務時間及質量有明顯相關關系。如杭州居家護理服務收費近300元,而濟南收費200元,濟南全科醫生提供的周全居家醫療服務收費約500元。為了滿足中低收入患者的居家醫療需求,民營醫療機構也積極引入慈善捐款和梯度定價等方式來降低中低收入患者的經濟負擔。北京和杭州的居家護理及康復機構與慈善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專項基金來為低收入患者募款,慈善資金交由民營醫療機構后,由其來提供義診。濟南的居家醫療團隊按患者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費用減免,相對于高收入家庭支付500元/次的費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支付200~400元的費用。(2)與急性期醫療和專科醫療的協作。居家醫療照顧的患者以老弱、共病、失能為主要特征,盡管居家醫療的初衷是盡量實現患者在家養老,但在急癥期仍然需要綜合醫院的服務,急癥、手術、專科、住院服務在必要的時候都會非常重要。民營醫療基本都沒有綜合醫院的急性期醫療和專科醫療,即使有些民營醫療建立了與綜合醫院的合作,流程上也難以實現好的銜接和轉診。但是,某些居家醫療服務者也提供遠程或線下陪診服務,比沒有接受居家醫療的社區患者的境遇還是要好一些。
3種居家醫療服務模式各有其發展背景和特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政府推行的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家庭病床服務;轉型期的公立醫院通過整合院內、院外醫療資源開展上門醫療服務;民營醫療機構根據市場上不同層次的服務人群和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居家醫療服務。這3種服務模式給我國居家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首先,居家醫療的服務團隊應該是多樣化的,包括全科醫生、專科醫生、護士、家庭藥師、康復師、社工、護工等,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居家醫療服務團隊可以更加專業地為服務對象提供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其次,居家醫療服務內容應包括全方位的醫療護理服務、生活照料服務、心理咨詢服務、安寧療護服務等,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針對中國的現狀,筆者有兩條具體的政策建議:(1)對于高成本的老弱共病患者開展價值支付試點,配合價值支付對其提供居家醫療服務試點,對試點進行衛生經濟學分析;(2)對居家醫療質量進行測量并公開,鼓勵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的各種醫療機構進行公平競爭和合作,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和質量層面,而合作主要在服務項目上。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美國的居家醫學發展迅速,也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包括基于醫院的、政府運營的和私人的居家醫療模式,很多服務也得到了基于價值醫療的Medicare保險的支持,這一點值得參考與借鑒。居家醫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并且有更好的醫療效果。NAYLOR等[13-14]研究發現,護士實踐者全面的出院規劃和上門服務可以將醫療成本降低一半,并將90 d和180 d的重新入院率降低50%以上。一個專門針對居家失能人群的居家醫療計劃在參與Medicare共享儲蓄計劃責任關懷組織(ACO)2015、2016年的頭兩年中節省了超過5 900萬美元。這個項目每年在14個州照顧大約18 000例患者,第二年節省了4 450萬美元,平均每位患者節省了2 500美元[15]。
與美國、日本等相對成熟的居家醫療模式相比,我國的居家醫療才剛剛起步,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問題[12]。其中比較明顯的有,我國目前關于上門醫療服務行為的相關法律尚不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家醫療服務的發展。另一方面,居家醫療服務的發展既需要大量的專業服務人員,又需要對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但是目前國內開展的居家醫療專業培訓活動少之又少,居家醫療服務人員數量短缺及專業化培訓不足嚴重阻礙了我國居家醫療的發展。居家醫療可以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服務,但是很多服務項目尚未被納入我國醫保范圍。如果缺乏有效的醫保支付和報銷機制的支持,我國居家醫療服務也很難得到推行和發展。
作者貢獻:柏萌、葛浩通負責構思;柏萌、葛浩通、姚能亮、陳濤、吳秉憲負責共同撰寫;姚能亮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