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夏國寶,馬官慧,楊偉浩,李明亮,朱超,周穎,張靜波*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當前我國慢性病依然是影響人群健康和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1]。對于慢性病而言,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完整的健康管理包括采集個人健康信息、進行健康/疾病風險評估、實施健康干預3個基本環節,而健康/風險評估處于健康管理的中間關鍵環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可以明確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危險因素,并且實現健康管理人群分類,進而通過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預手段,以期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實現人群健康狀況的最大改善。本研究通過對體檢人群常見慢性病未來3~5年發病風險的評估,找出具有高發病風險的重點人群,并對不同職業、性別等人群高風險率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重點人群的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9年1—12月,以北京市某區2019年體檢者中的4 916例教職工、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50例,女4 066例;教職工人群1 868例,醫護人員人群3 048例。納入標準:(1)年齡25~65歲;(2)無嚴重心腦血管病;(3)無精神性疾病及精神障礙;(4)無惡性腫瘤。排除標準:已患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征、腦卒中等疾病者或有相關病史者。本研究經北京市體檢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為(2019)年倫快審第(02)號。
1.2 方法
1.2.1 基本信息采集與體格檢查 采用自行編制的健康問卷獲取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疾病史、家族史、吸煙、飲酒、飲食等。通過體格檢查測量身高、體質量、血壓。安靜狀態下測量血壓3次,每次間隔時間≥2 min,取最接近的2次數值的平均值。
1.2.2 實驗室檢查 禁食8~12 h后,采取靜息狀態下坐位肘靜脈血5 ml,檢測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血糖等指標。血常規指標采用SYSMEX XN-2000全自動模塊式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血生化指標采用AU5400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檢測。
1.3 疾病定義 冠心病:本研究中的冠心病包括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猝死。腦卒中:本研究中的腦卒中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卒中相關死亡。糖尿病(符合下列標準之一可診斷為2型糖尿病):具有典型糖尿病癥狀(多飲、多尿、多食、體質量下降),同時隨機血糖檢測≥11.1 mmol/L,空腹靜脈血糖≥7.0 mmol/L,葡萄糖負荷2 h靜脈血糖≥11.1 mmol/L,健康問卷信息中有明確的2型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符合下列標準之一可診斷為高血壓):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健康問卷信息中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代謝綜合征的診斷采用2004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建議的診斷標準,即:(1)超重和/或肥胖(BMI≥25.0 kg/m2);(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和/或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3)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 Hg和/或已確認為高血壓并治療者);(4)空腹三酰甘油≥1.7 mmol/L和/或空腹高密度脂蛋白<0.9 mmol/L(男)或<1.0 mmol/L(女)。以上4個組成成分中有3個或以上達到標準或有代謝綜合征病史即診斷為代謝綜合征。
1.4 慢性病風險評估 篩選出滿足慢性病風險評估的人群,并根據健康問卷、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指標及慢性病風險評估模型對其進行代謝綜合征、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的風險評估。其中代謝綜合征評估模型適用條件為體檢者當前體檢指標未達到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年齡25~80歲;高血壓評估模型適用條件為體檢者無高血壓病史,年齡25~80歲;糖尿病評估模型適用條件為體檢者無糖尿病病史,年齡25~80歲;冠心病和腦卒中評估模型適用條件為無相關心腦血管疾病及病癥,冠心病評估年齡為30~80歲,腦卒中評估年齡為30~80歲。本研究所選擇的4 916例研究對象均滿足5種慢性病的風險評估條件。
模型來源:本次評估采用的健康風險評估模型是依據山東大學“多中心健康體檢縱向觀察隊列”大數據庫平臺(樣本達500萬人以上,已連續縱向檢測近10年),分析人群健康/疾病譜,提取與健康/疾病密切相關的危險因子,基于競爭風險回歸理論方法,通過研究設計、評估疾病定義及其隊列構建、預測因子篩選和編碼(健康危險因子調查、健康體檢指標、影像學指標、臨床診療指標、遺傳因素和基因組學信息等)、預測模型構建、模型參數估計、模型準確性和預測能力評價、模型外部群體驗證和預測結果可視化展示等多個環節,最終形成健康風險預測模型[2]。
人群平均基準風險:是在健康管理人群隊列中隨訪觀察到一定時期內(如10年、5年等)各年齡別發病率(或發病密度),代表同性別同年齡的人群期內發生某種健康/疾病結局的平均風險水平。在健康/疾病風險評估中常常作為風險等級定義的參照。絕對風險:也稱為粗風險或累積風險,是指具備某特定危險因素集的某個體在年齡α時未發生所研究的結局(如腦卒中)而在年齡(α+τ)時段內發生該結局的概率,其中τ是人為規定的隨訪時間。絕對風險值-人群平均基準風險值>0即被定義為高風險人群。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不同性別、年齡調查對象各慢性病風險評估結果男性代謝綜合征、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女高血壓高風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高風險率男女差異最大;總人群4種慢性病高風險率順位為代謝綜合征、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見表1)。且隨著年齡的增加,代謝綜合征、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的評估風險值呈波動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不同年齡調查對象各慢性病風險評估結果Figure 1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participants by age

表1 不同性別調查對象各慢性病風險評估結果〔n(%)〕Table 1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participants by gender
2.2 不同職業調查對象各慢性病風險評估結果 醫護人員代謝綜合征高風險率高于教職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職工與醫護人員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職業調查對象各慢性病風險評估結果〔n(%)〕Table 2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participants by occupation
2.3 不同醫院級別醫護人員各慢性病高風險率比較3 048例醫護人員中,來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 669例,三級甲等醫院1 379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代謝綜合征高風險率高于三級甲等醫護人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醫院級別醫護人員各慢性病高風險率比較〔n(%)〕Table 3 Rates of having high risks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by hospital level
2.4 不同性別教職工、醫護人員慢性病高風險率比較
1 868例教職工中,男268例,女1 600例;3 048例醫護人員中,男582例,女2 466例。對于教職工群體,男性代謝綜合征、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醫護人員群體,男性代謝綜合征、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2.5 不同職業男、女慢性病高風險率比較 4 916例體檢者中男850例,其中教職工268例,醫護人員582例;女4 066例,其中教職工1 600例,醫護人員2 466例。對于男性,教職工高血壓高風險率高于醫護人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代謝綜合征、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女性,醫護人員代謝綜合征高風險率高于教職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風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不同性別教職工、醫護人員慢性病高風險率比較〔n(%)〕Table 4 Rates of having high risks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eaching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by gender

表5 不同職業男、女慢性病高風險率比較〔n(%)〕Table 5 Rates of having high risks of chronic diseases in participants by occupation and gender
對于慢性病而言,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健康/風險評估作為健康管理的中間關鍵環節,可以明確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危險因素,并且實現健康管理人群分類,進而通過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預手段,以期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實現人群健康狀況的最大改善。代謝綜合征是一組復雜多樣的代謝失衡癥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脂肪肝和胰島素抵抗等,這些代謝紊亂是脂質代謝異常、心腦血管病變及糖尿病發生發展的病理基礎[3]。目前認為代謝綜合征的共同病因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可引起多種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甚至某些癌癥等[4-6]。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對于代謝綜合征的防治,只有通過系統化、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依從性[7]。高血壓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發揮定期健康體檢的有利資源,開展功能社區高血壓疾病管理,有利于維護職工的心血管健康[8]。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美國卒中死亡率下降,與全民收縮壓水平的下降幅度一致[9]。控制危險因素,對高危個體進行個性化健康干預,對降低腦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10-12]。
基于4 916例醫護人員、教職工體檢者的健康問卷、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健康信息數據,本研究結果顯示:(1)5種慢性病高風險評估值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2)男性代謝綜合征高風險率高于女性,醫護人員高于教職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高于三級甲等醫院醫護人員,女性醫護人員高于女性教職工,與既往研究[6-7]相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①飲食習慣,過咸、高脂、高糖飲食,導致營養過度,即胰島素抵抗。②體力活動缺乏,可抑制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③飲酒,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以致兒茶酚胺類停止釋放,使小動脈收縮引起高血壓。④吸煙,可損害胰島素信號傳遞、葡萄糖轉運及葡萄糖磷酸化等早期作用步驟,引起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進而導致胰島素抵抗。(3)不同性別、職業高血壓高風險率無明顯差異。(4)男性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代謝綜合征高風險率高于女性。高風險率男性高于女性的梯度依次為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代謝綜合征。(5)男性糖尿病高風險人群比例高于女性,男性醫護人員腦卒中高風險人群比例高于男性教職工,男性教職工冠心病高風險人群比例高于男性醫護人員,與既往研究[13-15]相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糖尿病屬于復雜代謝性疾病,2型糖尿病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同時發病率受到年齡的影響。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1)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缺乏隊列研究數據,無法確定5種慢性病引起高風險因素的危險因素或互為因果的關系;(2)本研究對人口學、生活資料涉及較少。因此,后續的研究應加強資料的全面性,增加縱向隊列研究,增加生活方式與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相關性研究。
綜上所述,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代謝綜合征高風險比例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糖尿病高風險醫護人員男性比例最高,代謝綜合征高風險率社區醫護人員男性比例最高,探討降低男性糖尿病、社區醫護人員男性代謝綜合征高風險因素及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作者貢獻:劉峰、夏國寶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李明亮、朱超、周穎負責數據收集;夏國寶、李明亮、朱超負責數據整理;馬官慧、楊偉浩負責統計學處理、英文的修訂;劉峰、夏國寶、楊偉浩負責結果的分析與解釋、論文撰寫;劉峰、楊偉浩負責論文的修訂、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劉峰、張靜波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