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虎



南京博物院(下文簡稱“南博”)收藏有大量的、極其珍貴的明清肖像人物畫作品,并曾以專集和畫冊的形式四次出版,在海內外美術史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南博藏明清肖像人物畫或因年代的久遠而彌足珍貴,或因出自名家之手而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或因描繪的歷史人物而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如羅虛白《魏沅初像》、佚名《明人肖像冊》十二開、佚名《沈度像》、曾鯨《顧夢游像》、佚名《王鏊像》、清禹之鼎《王原祁像》《喬元之三好圖》、徐璋《松江邦彥冊》、沈韶《語石和尚像》、翟申甫《張昀像》、胡岫云《潘世恩像》、潘恭壽《唐耀卿像》、湯祿名《鄧廷楨像》、萬嵐《吳熙載像》、孔昭靳《關天培像》、任頤《沙山春像》等。其中包括著名文人畫家和專業畫家的作品,以及民間無名肖像畫高手的精美作品,技法不盡相同,面貌千差萬別,充分展現了藝術家在藝術追求和審美喜好上的不同。本文主要通過南博藏肖像人物畫,分析肖像人物畫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水平和藝術特色,并結合史料梳理自東晉以來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演變過程,由此引發對于明清肖像人物畫的關注和研究。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的繪畫藝術一直在不斷地豐富。人物繪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分支,也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土壤,并被賦予了鮮明的文化形態。宋代的《宣和畫譜》將繪畫分為十類: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肖像畫則歸屬于人物畫范疇。早期肖像人物畫,有著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功用;魏晉以來,肖像人物畫開始朝著供人欣賞的藝術品方向發展;唐代則為肖像人物畫的高峰時期;宋元時代,文人繪畫理論走向成熟,漸成系統,山水花鳥畫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肖像人物畫的影響雖有所減退,但因其本身特有的實用性,又在民間廣為流傳。至明清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商品經濟日漸活躍,江南城市興起,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中國傳統繪畫呈現百花齊放之勢,一時間重彩、淡墨并盛,并迅速推動了肖像人物畫的發展,以繪畫為生的畫家也應運而生,肖像人物畫的發展呈蓬勃之勢。
明朝初期,社會矛盾復雜,政局動蕩不安,統治者為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實行嚴酷的政治手段,并實施了思想鎮壓,中國傳統藝術也備受壓迫。此時,正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這一思想文化運動,使得西方國家的人文主義得到發展,人們開始把關注焦點轉向了自身,這無疑促進了肖像人物畫的迅猛發展。于是,一些經典肖像人物畫作應時而生,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拉斐爾的《自畫像》。
明朝中后期,歐洲繪畫藝術傳入中國,給了中國畫家很大的啟發,中國畫家開始吸收西方繪畫的營養,將其與中國繪畫材料技法相融合。這無疑使得肖像人物畫在原有的氣韻生動基礎之上,又增添了幾分寫實性,增強了繪畫作品的立體感。縱觀中西繪畫藝術領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國家,肖像人物畫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兩者仍然存在不同之處,如肖像人物畫的繪畫材料、技法、畫風及題材不盡相同。從構圖層面分析,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深受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影響,是畫家思想情感的物化,畫家更注重畫面的全局性,而畫面中的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等西方繪畫的創作觀念是不存在于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的。尤其是長幅畫卷,更加強調個人情感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所以明清的肖像人物畫沒有共同的焦點透視,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表現。但是因為歐洲油畫畫風傳入中國,中國畫家的藝術創作手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些畫家開始摒棄中國的傳統繪畫觀念,重視歐洲油畫中明暗處理、透視效果等。于是,中國傳統繪畫在技法上較先前開始有了變化,可謂是融入了當時的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總體而言,明清時期的肖像人物畫可劃分為兩種風格樣式:其一是沿襲了唐宋以來的繪畫風格,以“摹古”為宗;其二是打破了傳統的繪畫形式,從傳統繪畫中提煉出寫意白描畫法,如李公麟的白描和梁楷的水墨簡筆人物。自此,人物肖像繪畫有了新的突破,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肖像繪畫的風格面貌。
明末清初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給畫家營造了良好的創作環境,尤其是人物肖像繪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畫家不僅在繪畫的造型、結構等技法方面突飛猛進,他們的寫實能力和繪畫意韻也不斷在增強,如陳洪綬與崔子忠的“寧拙毋巧,寧丑勿媚”,曾鯨的“妙得神情”。經濟的發展最終在精神層面得到反映,一些達官顯貴的需要也促進了肖像人物畫的發展,種種原因都促使肖像人物畫的創作再度達到歷5 史高峰,一時間繪畫創作題材更廣泛、技法更多樣。
一、繪畫題材更廣泛
明清肖像人物畫風格多樣、題材廣泛,可按照描繪對象、繪畫情節、功用目的進行多層次劃分。如按照人物身份等劃分為帝后像、官宦像、圣賢像、功臣像、文人像等,按照情節內容劃分為行樂圖、雅集圖、家慶圖等,按照功用目的劃分為紀念性繪畫、祖宗像、福像等。
(一)帝后像
帝后像,是記錄最高統治階級的一些重要政治活動和反映其顯赫政績的文治武功的肖像人物畫,有隆重的衣冠像,也有宮廷生活行樂圖。此類肖像畫有一定的繪畫模式及嚴格的作畫規范,多數由專職畫家完成。畫面一般涉及坐姿的確定、手的位置安排、面部特征描寫、衣紋的處理等各種繪畫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須顯示帝王魁梧、偉岸的超凡身形。此類人物肖像多為正面全身像,表情肅穆,端坐于寶座之上,除主體像主,還畫有寶座、屏風和器玩陳設,勾畫細密,色彩華麗,多采用線描勾形、平涂上色的繪畫方法繪制。
(二)官宦像
明清時期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頂峰期,官員也因為科舉制度而格外重要。官宦像多記錄或表現他們生活、出訪的情景,是具有故事情節的肖像人物畫。畫面通常將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較為高大,仆從形象則被縮小比例,更襯托主人公的高大。且多采用動靜結合的畫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及作品為“波臣派”畫家張遠繪制的《張遠劉景榮三生圖像》,較為獨樹一幟。
(三)圣賢像
圣賢像是中國傳統畫種的一種,也是祭祖的一種必需品。具有宣教功能的宗教題材人物肖像繪畫,在中國畫歷史上是較早發展起來的,而且經久不衰。宋元以后祭祀儒家圣賢是重要的祭拜活動,主要在孔廟、祠堂、寺院、畫院、書塾等場所進行。在宗教題材繪畫中,將此類繪畫提升到藝術家個體創作層面的是“揚州八怪”中的金農。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標新立異及對佛教獨有的深厚情感,使得他在佛教題材繪畫的創作上比其他畫家更有靈感和創意。所以,他的佛教題材繪畫在同時期宗教題材繪畫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四)祖宗畫
祖宗畫,也被稱為太公像、官人像、高祖像等。中國人從來就有祖宗崇拜的傳統,悠久的中國祭祀歷史造就了大量肖像人物畫。在古代,祖宗像被認為是一個家族的精神標志,也是紀念祖宗和供奉先人的精神寄托。供奉祖宗像的地方被取名為“家祠堂”,祖宗像則被掛在堂屋正中,以供后人祭奠和瞻仰。明清祭祀肖像畫需求量大增,一時間肖像畫工規模迅速擴大,程式化的畫像畫法也大量出現。
(五)家慶圖
家慶圖是為了紀念意義而繪制的肖像人物畫。但是與其他肖像畫不同的是,背景有時也加上已故的老人。這種家慶圖應該是在中國傳統繪畫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類作品。
二、繪畫技法更多樣
明清人物肖像技法趨于多元發展,在用墨、設色和暈染技法上豐富多樣,形成了多種風格及流派。
(一)傳統畫法
直至元代,中國肖像畫的表現手法都未脫離單線平涂和白描兩大范疇,即借鑒傳統人物畫中的線描、水墨、設色諸法,側重線條的使用,并以勾勒為主,敷色多為平涂,稍加暈染即成。清代蔣驥的《傳神秘要》一書,對這種繪畫技法有所描述:“又一種畫法,框格既定,即以各種顏色看面色配好,以供全面之用,不以胭脂藤黃另起爐灶,此法古人有之。”早期的明代肖像人物畫,主要還是繼承傳統,以線條勾勒為主,敷色多為平涂,并稍加暈染。人物五官結構輪廓清晰,而面部結構較為平面化,風格與一般人物畫差別甚微,從謝環作品中可窺知時代風貌之一斑。面部敷色雖然多做平涂,但調色較為考究,對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物須表現出不同的人物特征。傳統畫法的作品,白描法如《陶淵明像》軸,水墨法如明人《王守仁像》冊,工筆重彩法如謝環《杏園雅集圖》卷等。
(二)淡墨重彩法
此類畫法多出現于江南地區。它在繼承傳統勾勒法的同時,注重色彩的暈染。較之傳統的色彩平涂法,此種畫法更加強調人物的精神氣質,畫面也更為逼真。其作畫程序是:先以淡墨勾線,塑造五官輪廓外形,再以淡墨干筆稍加暈染,以體現人物面部結構的起伏轉折。而膚色有別、五官異同的像主,則需要依靠深淺不一、層層積染的色彩暈染法來刻畫像主面部特征及表現衣著的真實感。
(三)墨骨法
墨骨法由晚明時期“波臣派”代表人物曾鯨創立。曾鯨雖為福建莆田人,但其長時間活動于金陵(今江蘇南京)一帶,他吸收了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創作出的人物肖像更富立體感。此畫法的作畫程序:先以淡墨線勾出面部輪廓、五官位置,再以水墨和赭石描繪,加水稀釋墨色,再根據人物五官特征,渲染出人物的面部結構和五官的凹凸之感。吸收了西洋畫法的這種人物肖像較之前代更立體、更厚重。“每畫一像,烘染數十層,必匠心而后止。”《顧夢游像》則是南京博物院藏曾鯨的具有典型代表的肖像人物畫作品,畫面著重表現晚明著名詩人顧夢游的山林氣象,特別是臉部的描摹尤為生動,開相細膩入微,先以淡墨勾定五官輪廓,再沿線條以淡墨輕染,以淡紅偏赭色調罩全臉反復烘染十數層而不顯臟膩,氣色仍濕潤明朗,從紙面上亦可讓觀者覺察到面部的凸凹之感。晚明以來,肖像畫的變革流程基本上以曾鯨及“波臣派”的發展為主線。《國朝畫征錄》中這樣評價:“寫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氣色之老少,其精神早傳于墨骨中矣,此閩中曾波臣之學也;一略用淡墨,鉤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畫家之傳法,而曾氏善矣。”曾鯨繼承了我國古代優秀肖像畫家的“形神論”“寫心論”的精辟理論并在繪畫中加以實踐。其肖像畫不僅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繪,更能夠通過外在的形象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將“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人物畫優秀傳統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充分的發揮,從而使肖像畫突破了一般意義上的寫像,在功能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明清肖像人物畫可謂形態豐富、研究深入、發展多元,也正是這樣多元化的肖像人物畫發展,實現了肖像人物畫由古典樣式向現代樣式的轉變。
明清肖像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肖像畫家們不斷創新改進,在繼承傳統繪畫技法的根基上又獨辟蹊徑,并試圖打破舊體制框架的限制,讓傳統繪畫語言與現代繪畫語境相結合,最終創作出先于時代的肖像人物畫作品。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遠不止今天我們看到的,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發現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