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芳

關鍵詞:山水畫;寫生;地域性
山水畫寫生是20世紀以來廣為推崇的一種中國畫學習方式,多位老前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寫生的重要性。山水畫寫生與西方繪畫的風景寫生有本質區別,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方式、表現方式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對畫家內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山水畫的發展脈絡來分析,山水畫寫生更多趨向主觀性寫生,與西方繪畫的寫實有一定的區別。雖然風格的形成不是某一要素能決定的,但是地域的歷史文化及地理環境等也會直接影響藝術家繪畫風格的形成。
一、山水畫寫生的重要性
山水畫的發展自古以來在各畫科中總是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并及時反映時代的面貌。石濤曾說:“筆墨當隨時代。”即指時代造就新筆墨。不同時期的山水畫都有其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山水畫又離不開“師法自然”。“自然”恒久不變,各時期的山水畫家都“師法自然”,卻傳達出不同的意境。這與“中得心源”有很大關系。山水畫家對真山真水的體會不同,其作品表達出的山水意境也不同。
畫家寫生時要盡量得自然之真、自然之性,以便突出山水畫的地域特征,表現不同地域山水的特點,既能寫其真又能體現山水的當代性。這即是山水畫寫生的兩大重點:在寫生中熟練運用傳統筆墨表現真山真水,努力提高筆墨的運用能力;寫生中要師法自然,從自然山川中尋求更好地表現當代山水的新筆墨,同時把個人情思與當下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寫生是臨摹和創作間的橋梁和紐帶,只有通過臨摹,我們才能理解和把握山水畫的各種技法和圖式。林容生先生說:“臨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應用。通過寫生我們可以去觀察、體驗和了解我們臨摹過程中所看到的古人的山水畫技法,并分析它與自然的關系。”
二、山水畫寫生要體現地域性特征
山水畫發展至今,風格各異。寫意與工筆并存,水墨與青綠、墨彩兼得。山水畫的面貌也各不相同,這與畫家個人的修養、心境、筆墨表現及師承有密切關系,同時更與所表現之物—自然山川密不可分。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即以地域劃分山水畫的門派,一直沿用至今。山水畫家要善于發現并表現不同地域的特點,同時運用恰如其分的筆墨,創作出既有辨識度,又能反映當下時代精神的作品。這便是山水畫寫生的意義所在。
陸儼少曾說:“一個山水畫家,必須深入名山大川,觀察大自然之精神面貌,擴展視野,增強感受,提高意境,豐富技巧。”[2]這一點他做到了,而且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他“搜盡奇峰打草稿”,最終將各地山川的精華融匯并提煉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他依據地形地貌的不同和自身對物象的理解,隨時調整筆墨與表現方法。縱觀山水史,有許多畫家一生只觀照一個地方,對這一處景致進行深入了解、探索。由此也出現了自古以來的各種門派:華山派、黃山派等。這些畫家不會涉及太多,不是廣,而是精、深,這樣便能較快地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沈周一生在吳中山水中徜徉,幾乎足不出吳中,那里的環境對他的作品及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3]。
三、呂梁臨縣地區山水畫寫生的地域性
呂梁臨縣地區地處晉西北,呂梁山西側,與陜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臨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古老文明之邑[4]。臨縣還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全國最早的解放區之一,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臨縣工作和生活過。其中磧口古鎮山巒起伏,墚峁連綿,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成為山水畫家樂于表現的題材。1989年10月,吳冠中先生在游覽磧口時無意發現了一個很古老又很講究的古村—李家山,他把李家山比喻成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他說:“李家山是在特殊歷史條件、特殊地形地貌和傳統觀念等綜合因素下產生的特殊村落的孤例。”近些年來,來此地的畫家和學生絡繹不絕,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挖掘了更多的寫生基地,像孫家溝、南圪垛村等。他們向這片黃土地吸取營養,又不斷用作品回饋這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神奇和偉大。
宗炳認為繪畫的原理就是“ 應目會心”。“應目”就是面對實物寫生,也就是“外師造化”;“會心”就是藝術加工,也就是“中得心源”[5]。如果畫得很好,與真實景物形神相似,則能讓看畫者產生共鳴。吳冠中先生對李家山的貢獻不只是那一番評價。他曾在此地寫生幾幅作品,其“應目會心”之作使觀者產生共鳴,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來此游覽寫生。當代畫家林容生、何加林等都來此游歷山川,實地寫生,既師古人,又師造化,融會貫通,創作出了獨特的藝術作品。
北方山川眾多,但山形石質不同。太行山巍然聳立,山石質地堅硬,樹木蔥郁;而黃土高原給我們一種荒涼和一望無盡的蒼茫感。太行山直聳入云;而黃土高原則是橫向延展,一道溝壑邁過去又是一道墚。太行山具有紀念碑式的宏偉氣勢,而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則像是人的一生經歷。因此,經常畫太行山的畫家,轉身去畫黃土高原,很難輕易去領悟它的內涵。這就需要進行傅抱石先生所講的游和悟。游,就是每到一處,必先深入觀察,從各個角度觀察它的結構,分析它的特征,做到全面了解,這樣作畫時才會心中有數。切忌看到什么畫什么,一定要深入生活進行山水畫寫生。要在生活中多嘗試沒有畫過的內容,來激發作畫的熱情。而“悟”往往被人忽略。初學者單純認為把客觀物象照搬上去就可以了,這也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錯誤。“悟”是畫家對客觀物象的主觀反應,是對自然物象的升華,是將自然物象轉換為藝術形象的重要過程。
每個畫家根據對客觀物象理解的不同,在創作時都要進行藝術加工,突出物象的特質,進而表達出畫家個人的思想。為了突出重點,可以適當舍棄相對次要的物象。這樣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使觀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意圖。畫家要熟悉物象之間的本質區別,并能運用相應的技法進行處理。太行山石質堅硬、樹木挺拔,在運用筆墨上就會干脆利落,像斧劈皴、折帶皴等就能很好地表現其質感。黃土高原以土質為主,筆墨表達上要相對溫潤一些。
在中國的西北部,大多都是黃土高原地貌。而相比其他地區的黃土高原,臨縣黃土高原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水資源相對豐富。其境內貫穿著一條湫水河,最終匯入臨縣邊境的黃河。在兩條河的滋潤下,臨縣黃土高原在畫家筆下也更加具有一種靈性。地域的特殊性帶給了畫家無窮的寫生激情和創作資源。
圍繞磧口古鎮的一些村落也有其各自的面貌。在李家山特殊地形上建造的窯屋猶如別具一格的城堡,在畫家關注的焦點。還有許多以溝和墚等命名的村莊,高低起伏的丘陵,錯落有致的窯屋,村邊流淌的小河,屋上裊裊的炊煙,以及河邊幾何形狀的麥田和菜地,都是畫家們熱衷的表現對象。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展出了幾幅以李家山為題材的大幅山水作品,表現風格與時俱進:抽象的塊面、鮮艷的色彩都折射出當代人對黃土高原的關注和表現欲望。畫家用特殊的筆墨表達了對這一帶人文景致的熱愛。透過作品,觀者感受到作者的思考,也能感受到其所表現的黃土高原的靈魂。只有身臨其境,對景寫生,才能準確地把握寫生對象的精神。山水畫寫生,就是鍛煉筆墨、造型、構圖等能力的最好方法,要多嘗試,多深入。自然是藝術的范本,畫家必須向自然學習。正如陳平先生所言:山水畫寫生正是山水畫這個系統中的不變因素,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山水畫發展的方向、水平、質量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