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龍

戰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戰國文字書寫或鐫刻在各種材料上,其形式包括璽印、權量、符節、兵器、貨幣、陶器、石刻、玉簡、竹簡、木牘和帛書等。其無論在內容、形式、規格還是布局等方面都包含著豐富的書法藝術形態,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這也使得戰國書法研究成為繼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書法研究后又一個嶄新的藝術研究領域。
華南師范大學吳曉懿教授為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博士及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其專著《戰國書法研究》一書是多年研究的力作。首先,該書提出以簡帛為主的書寫性文獻與以銅器為主的題銘類文獻構成戰國書法研究的兩大內容,并闡明其是中國早期書法篆刻藝術的基本形態;其次,該書利用了考古學、古文字學、圖像學、書法學和筆跡學等原理進行跨學科研究,總結了戰國書法發展的一些重要規律;最后,該書從筆畫與偏旁的省略、形體的分合與訛誤、地域性書寫特點、書寫群體與用筆技巧等方面進行探討,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書法藝術特點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該書利用簡牘、璽印、封泥等出土文獻,并結合傳世文獻疏證,考察當時史官、士人所從事的書法活動,尋繹書法篆刻群體構成和演進的情況,得出新的結論,即史官、工官和士人是構成書法群體的中堅力量,擔負著記錄文字和傳承文化的使命,對字體演變和書寫風格的變化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作者發現各國文字已經開始注重點畫形態的變化,字形的不穩定和書寫風格的多樣性是戰國書法藝術的一大特點。戰國時期曾出現過的古隸、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等,是我國書法史上多種字體并存、繁簡變化最為復雜的階段,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填補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段空白。
作者根據自己制定的《戰國書法常用字表》進行認真分析,明確指出:“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列國紛爭,社會巨變,各國文化的特點尤為明顯,同字異形的情況十分普遍。春秋時期的文字已經脫胎于西周金文,到了戰國時期已走上自由式的發展道路。六國的文字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異體字,偏旁位置的不固定和形體的訛變,是導致戰國書法的藝術形態紛繁迥異的主要原因。”表面看來,不同國家文字所包含的多樣藝術形態,似乎是各自發展的,但若從甲骨文到小篆的文字發展史看,六國文字只是文字演變的一個部分,在文字演變發展史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如今我們面對數量驚人的出土竹簡木牘,可以想象當時應有一支龐大的書法群體從事書寫活動而且異常活躍。由于時代發展,當時的社會書寫量不斷增大,對由復雜筆畫構成的漢字進行簡化處理勢在必行,簡單快捷的書寫必然成為追求的目標。因出土簡牘文獻上對抄寫者沒有過多的記載,所以研究者往往忽視他們的存在。目前通過簡牘字跡特征的圖像分析來研究他們用筆技巧和方法,如起承轉收的筆法、圓轉縱伸的筆勢、率直稚趣的筆意等。該書對上述內容進行具體而深入的分析,為研究抄手的個性特征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該書是第一部系統研究戰國早期至秦統一六國前書法藝術發展和形式特征的專著,主要采用文獻考據結合出土實物進行求證的方法,全面、具體、翔實地闡明了當時不同文字載體的題銘與書寫的審美情趣、筆墨形態等,凸顯了戰國書法在中國書法史和藝術史上的地位,揭示了戰國書法的發展規律和書寫特征,對于我國早期書法史、藝術史研究乃至文字學研究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