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惠
摘 要: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高分低能的時代已經過去,家長和學校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從小學開始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文章主要對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對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倡家校合作并結合時代發展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策略探析
一、 引言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方式,注重思想道德、個人學習能力、個性化發展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給予其獲得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具備了一定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和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 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意義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練習形成并不斷發展,使之成為一種個人需要的自主化學習行為的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主動性,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對學生的一生都有著深遠意義。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起點,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行為能力也開始逐漸形成個人思維模式,因此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段。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行為,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具備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不是短期的短暫性教育,而是需要家長、學校和老師在整個小學階段根據學生心理、身體、年級等變化而不斷調整教育方法,去糾正、引導、帶動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
三、 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觀念偏差
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的第一教育,家庭教育觀念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學生家長因工作等原因都會將孩子交給老人代管,老人的教育意識和能力本身就存在了一定的落后,加之對孩子的溺愛心理,往往造成只注重孩子的吃穿,而忽視習慣的教育培養。作為學生父母也存在很大程度的教育差別,認為其年齡尚小,沒有過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敏感度是極高的,長期在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之中,會接收到強烈的信號,不會真正分辨學習行為的好壞,繼而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對良好學習習慣含義理解誤區
很多家長認為學生上學就是在接受教育,把學習習慣的培養也看作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認為只要成績好就可以。很大一部分家長看到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候成績總是處于一個較高的分數,就樂觀地認為孩子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家長行為帶來的錯誤引導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和一定的逆反心理,家長自身的一些錯誤行為會給孩子帶來錯誤引導。比如,家長要求孩子專心學習,自己卻在旁邊看手機;要求孩子獨自思考,卻在看到孩子有不會的題時急于求成直接告訴答案等等行為。
(四)學校教育不重視
雖然學校提倡素質教育,倡導要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學校的一些教學課程及內容的安排上卻未進行細致的安排。在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上未給予一定的專業指導,未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身體不同而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
(五)老師指導作用不佳
大部分學生對老師存在很強的敬畏感,有了問題因存在害怕心理而不敢去和老師進行溝通,造成老師無法及時掌握個別學生錯誤的學習行為習慣,無法提供針對性指導措施。老師的針對性指導多集中于學習成績優秀和較差的部分學生,缺少對較大一部分成績中等,各項行為不突出的學生關注度。這些都導致了老師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存在疏漏和沒有針對性,造成了教學質量的整體下降。
(六)授課方式陳舊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授課方式還是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這種澆灌式的教導,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四、 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策略探析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具備學習的能力,使其具備自身不斷學習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在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方面,家庭和學校、家長和老師都是需要共同關注和一起努力合作的。家庭觀念、家長行為的帶動作用、學校重視提供條件、老師指導等相互配合才可達到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標。針對上述分析問題,結合時代發展特點,研究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策略如下。
(一)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家長對子女進行的教育,更是家長有意識的有目的地通過自身的言行和家庭生活行為,對子女進行的具有一定影響作用的教育行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也包括家庭成員甚至更廣義的親朋之間的行為影響作用。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和行為引導。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應盡量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精神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使孩子在潛意識里種下良好行為習慣的種子,為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孩子因心智的發育不成熟,無法真正辨識好與壞,這就使得家長的引導行為極為重要,家長重復性的良好行為的開展,會帶動孩子進行模仿,隨著時間的增長進而讓孩子產生固有行為,形成良好習慣。
(二)家長需對良好學習習慣含義進行正確的深層次的理解
正確的深層次的理解良好學習習慣,是家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第一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結果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高,而且小學教育的知識內容本身就教淺顯,尤其是一、二年級學習內容簡單易懂,從學習成績的分數上很難看出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要認識到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是需要對孩子從小就應該重視和有意識培養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之后還需要不斷地鞏固。培養方式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從培養孩子的正確坐姿、學具整理、課本整潔、及時完成作業等到要求孩子上課專心、積極發言、喜愛閱讀、善于思考等這些都是需要家長通過認真分析孩子身心狀況,而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