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摘要】通過課堂教學引領與學生生活體驗有機結合,創設學習氛圍;教師教學引領與學生互動交流有機結合,深化學習領悟;課程體系引領與學生榜樣影響,樹立遠大理想。問題教學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
【關鍵詞】生活體驗;互動交流;榜樣影響;內在整合;三位一體
目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較以往有傳承,并尋求新的發展和突破,因為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這就要求教師在新形勢下開展思品課程的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致力于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守法的觀念,其教學目標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三個方向的結合,努力培養學生成為有認知能力、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優秀的道德品質、有法治意識的人。由于道德內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要素,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連接,以體驗學習為載體,整合優化課程資源,優化教學形式,提升教學實效。適合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在低年級的學習生活中如何逐步養成?課堂教學的作用如何發揮?教師如何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發揮引領作用呢?筆者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結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中的教學實例,談談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教學策略。
一、課堂教學引領與學生生活體驗有機結合,創設學習氛圍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學》“緒論”中提道:“教育不只是一種有規律的活動系統,同時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活動系統。兒童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來自他們對生活的參與、體驗和感悟,雖然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直接照搬孩子的生活,其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的引導,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學內容教育兒童接受社會規則、規范兒童的行為規范。人們在建構和參與教育活動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態度,對人生意義與社會理想的選擇和追求作為出發點,形成教育價值觀念,引領和規范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1]這就是教師開展教育的意義。這種教育首先應該做到課堂教學引領與學生生活體驗的有機結合,創設良性學習氛圍。
【案例1】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課,可以說家是兒童生活體驗最豐富的地方,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生活、成長在家庭中,和父母朝夕相處。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如何體現課堂教學引領呢?“閱讀角”中一篇感人的小文章《媽媽喜歡吃魚頭》是教師引領的精華之處,能讓學生充分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和精髓所在。教師提問:“故事中的媽媽喜歡吃魚頭嗎?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一系列的問題讓孩子們逐步了解媽媽不是喜歡吃魚頭,而是想把好吃的魚肉讓給“我”吃,適時教育孩子懂得父母的關愛,這并不難。教師在情感升華之處設置一個生活情境,讓同學們在生活情境中去領悟和體驗:“如果你家也吃魚,媽媽也同樣給你吃魚肉,而媽媽吃魚頭時,你能不能對媽媽說幾句你內心的感語?”一周時間后反饋,讓學生在課堂上說一說他們都說了些什么。這樣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引領與生活體驗的有機結合,目的主要在于:首先,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實感受到了父母的愛,這種體會是切身體會,尤為深刻,是一種愛的體驗;其次,讓孩子們當場對媽媽說幾句話,是一種愛的回饋與互動,媽媽對于子女的語言回饋也是一種互動。
很多人往往不善于表達愛。這樣的情景提供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家庭親子關系的融合,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再者,在課堂上交流可以使學生相互學習、吸收愛的表達的方式,彼此促進,共同成長,讓學生逐步趨向感情豐富,充滿感恩的心態,懂得語言回饋。這樣一個簡單的教學環節,非常巧妙地達到了很好的預設效果。學生在不斷地學習與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喜歡這樣的課程。如果每一節課都有這樣巧妙的構思,長此以往,收益頗豐,達到了課堂教學引領和學生生活體驗有機結合,營造了良性學習氛圍。
二、教師教學引領與學生互動交流有機結合,深化學習領悟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學拾萃》(黃世利)[2]中提道,少年兒童的自我意識形成后,他們對這個大千世界也就發生了好奇和興趣。每當周圍環境和事物屬性發生了變化,通過他們嗅覺和視覺神經系統,不斷刺激他們的大腦皮質時,他們便對周圍很多事物開始感到非常陌生,非常新鮮,這些陌生事物的新鮮感促使他們產生了好奇心理。較有作為的少年兒童,一般都不會只停留在這種好奇的認知水平線上,他們還會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欲望。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真正做到教師教學引領與學生互動交流有機結合,深化學生的學習領悟。
【案例2】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學校”第6課“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的一個教學環節是“我為學校出點力”。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可以一改以往教師教授的模式,引發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拋出一個很大膽的要求:“孩子們,今天我們為學校出出力,大家討論一下怎么讓學校建設管理得更好?提出你們的想法和點子,沒有任何限制,大膽想,大膽說,我們互相交流。”這樣的問題一出,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積極性很強,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會出現。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交流每個主意好不好,能不能被采納,為什么。就這樣,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想法被淘汰,留下一些很有新意的點子。然后大家一起在教師的幫助下寫成建議書,呈給校長。如果校長采納了,教師再反饋給學生,說說大家哪些好的建議被采納。這樣學生不但獲得了滿足感,而且自己提出來的建議一定會認真地執行,深化了學習領悟,對良好習慣和品德的養成大有益處。
三、課程體系引領與學生榜樣影響有機結合,樹立遠大理想
魏書生在《教學工作漫談》中講道:“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點燃理想的火花,不是一件難事,困難的是如何在一個廣闊的時空范圍內,使這一火花不僅不熄滅,而且能越燒越旺,這就需要在學生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筑起橋梁。有的學生由于沒有實現理想的橋梁,漸漸覺得原來熱烈追求過的理想越來越虛無縹緲,久而久之覺得那是幻想,于是理想之火熄滅了。有了橋梁,學生就在一步步接近理想,理想對他也就越來越具有鼓舞力量,理想的彼岸世界在他的心里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燦爛,從而激發出無窮的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力量。怎樣搭起通向理想彼岸的橋梁呢?”[3]這正是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中很有潛力、值得深挖和具有導向性的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的引領下,教師對學生進行持續的理想教育,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榜樣,同學間相互影響,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互動中,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
【課例3】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快樂學習”第2課“我學習,我快樂”中有一個環節是“戰勝困難更快樂”。在這節課上,教師讓每個學生回憶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把這些困難說出來,并且大膽地表達自己在面對這些困難時內心的所想所思。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內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深刻的體驗。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逐步幫助其解決困難。之后讓學生講一講當困難迎刃而解的時候他們的內心體驗又是怎樣的。通過前后內心世界的對比,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戰勝困難時無比喜悅的心情。
這樣的活動不應開展一次就算結束了,應該持續一段時間。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困難記錄本,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逐一記錄下來,然后教師幫助學生一步步解決這些困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發現有了困難并不怕,只要一點一點地堅持努力,總能把困難解決掉。慢慢地,學生就具備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和毅力。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差、上課心不在焉、自控力差的學生會在大團隊思想的引領下,不由自主地往主流思想方向靠攏,從而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樹立遠大理想。《論語·里仁》中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生會在不斷地自我反思過程中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逐步樹立良好的行為標準,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
這樣的教學符合2019年最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綜合性要求:“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課程設計也體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這樣的三位一體教育思路,是建立在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和朦朧社會好奇探索興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將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所以,課堂教學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運用感性活動的體驗策略,讓學生動用眼、鼻、耳、口、舌等開展感受認知,獲得直接體驗,在體驗學習中感悟明理,習得方法。同時加強教師教學引領和學生互動交流有機結合,深化學生的學習領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的引領下,教師對學生進行持續的理想教育,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榜樣,同學間相互影響,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互動中,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這樣的教育成果遠遠大于課堂上的習得收獲,真正使學生從思想上、生活態度上確立了正確方向,樹立了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李本法.德育滲透方法拾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月刊,2002(06):37.
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