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勇 陳開梅 陳江魁

摘 要:我國正在加速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智能制造時代已經到來。在以智能制造為特點的工業4.0時代,產業和職業對擔負高技能人才培養使命的“雙師型”教師提出了挑戰。本文結合實踐和理論研究,闡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如何構建培養“雙師型”職業院校教師的坐標模型。
關鍵詞:智能制造? “雙師型”教師 坐標模型
課 題:本文是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基礎教育重點課題“智能制造背景下湖南職業院校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XJKX19A161)研究成果之一。
2019年,在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中,對培養“雙師型”教師均有具體的闡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單一的操作型、流水線型低端崗位將被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設備所取代。高技能人才作為具備“專業理論+操作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難度大、成本高。“雙師型”教師作為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其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對“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闡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四·五”坐標模型。
一、“四·五”坐標模型
所謂“四·五”坐標模型是指將“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按內容(橫坐標)和目標(縱坐標)劃分為“四段五次”進行系統培養的培養模型。“四段”是指將培養一名優秀“雙師型”教師的全域流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五次”是指在四個階段的培養過程中按“個位基數法”設置五次達標考核年限?!八摹の濉弊鴺四P腿缦聢D所示。
如圖所示,培養一名優秀的“雙師型”教師的最長時間約為9年,分為職業適應(A段)、培養初成(B段)、提升達標(C段)和成熟拓展(D段)四個階段。橫坐標為“雙師型”教師能力提升坐標,分別為EA(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階段)、DIA(“雙師”能力提升階段)、DAS(“雙師”能力達標階段)和DAO(“雙師”能力拓展階段)四個階段。下面分別來說明各階段的培訓和考核標準。
二、橫坐標四段職業能力提升培訓內容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必須緊扣“雙師”方向設計培養內容和目標,要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講座走進課堂、從工藝分析走向生產加工,其最大的特點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下面按社會通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四個維度來設計培訓內容。
(一)EA(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階段)培訓內容(第1~3年)
1.社會通用能力方面
立志投身職業教育事業和服務人才強國戰略;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品行端正、陽光正氣、心理健康、表達準確流暢、積極向上。
2.教育教學能力方面
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考取教師資格證(已有的可忽略);熟悉教學環境與教學對象,了解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在班主任崗位上鍛煉和培養管理與教育能力和經驗,參加教學和管理方面的培訓不少于6次。
3.專業能力方面
結合課程標準,了解兩門專業基礎課程的理論體系概貌;結合專業發展,對專業技能工種門類了解清晰準確,至少選擇一個工種進行技能訓練(主要是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不少于40天)。
4.研究創新能力方面
培養嚴謹認真的學術素養,以專業技術和教育教學為重點,學習專著不少于3部(本);了解科學技術和專業發展動態,為專業技術創新做好知識儲備;取得1項創新性專業技術成果或參與1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二)DIA(“雙師”能力提升階段)培訓內容(第4~5年)
1.社會通用能力方面
牢固樹立教書育人初心,堅定立德樹人使命,加強理想信仰與思政方面的學習與實踐訓練;普通話達到二級乙以上,有較好的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培養進取精神。
2.教育教學能力方面
擔任班主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管理與教育能力;提高教學技能(重點是課前設計和課堂實施技能);提高課堂教學組織與管理技能;提高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輔導學生的技能。
3.專業能力方面
結合課程標準,熟悉2~3門專業課程的理論體系概貌,發表專業論文不少于2篇;每年參與技能競賽或校本技能訓練時間不少于60天;至少參與1次企業技能攻關或承擔企業生產任務時間不少于60天。
4.研究創新能力方面
開放視野、提高站位,以專業技術和教育教學為重點,學習專著不少于2部(本);自學創新理論(筆記不少于5萬字),參加創新培訓,至少參加1次市級以上創新類競賽;取得1項創新性專業技術成果或承擔教學改革任務一學期以上并通過驗收或主持1項院級以上課題。
(三)DAS(“雙師”能力達標階段)培訓內容(第6~7年)
1.社會通用能力方面
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提升以愛國主義為主線的思政教育能力;培養以團隊協作為核心的領導能力;培養獨立工作、理性思考、勇于攻堅克難和靈活樂觀的品質和精神。
2.教育教學能力方面
繼續擔任班主任,提高學生管理與教育能力;提高教學技能(重點是課堂評價與教學反思實施技能);提高指導學生發展的技能。
3.專業能力方面
負責或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制定、修訂,準確理解和把握任教課程的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以課程負責人或專業帶頭人的身份組織課程建設;至少參與1次企業技能攻關或承擔企業生產任務時間不少于60天;每年專業技能訓練時間不少于60天,參與“雙師”能力達標技能國家二級職業能力考核。
4.研究創新能力方面
以專業技術和教育教學為重點,每年學習專著不少于1部(本);自學創新理論(筆記不少于5萬字),參加創新培訓,至少參加或指導1次省級以上創新類競賽;取得1項創新性專業技術成果或承擔教學改革任務一學期以上并通過驗收或主持1項市級以上課題。
(四)DAO(“雙師”能力拓展階段)培訓內容(第8~9年)
1.社會通用能力方面
堅持繼續學習、終身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必需和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學習前三個階段的學習培訓內容,形成社會通用能力特色和個人特有能力特征。
2.教育教學能力方面
在育人技能方面日臻成熟,總結拓展,提煉精華,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學技能方面融會貫通,形成完善堅實的職業能力理論體系,在因材施教、一體化教學等教學改革方面有自己獨特見解和建樹,從而形成教學特色。
3.專業能力方面
按專業大類形成比較完善的專業理論體系,相近專業領域跨界特征明顯,發表較高水平專業論文不少于2篇;至少參與1次企業技能攻關或承擔企業生產任務時間不少于60天,或承擔企業一線員工專業培訓30課時以上(以學院教務處、職業訓練處的課表為準)。
4.研究創新能力方面
總結四個領域的培訓成果,提煉創新元素,形成創新性思想和創造性工作思路;指導省級以上創新類競賽,獲得一等獎不少一次;繼續承擔創新教學改革任務,主持1項省級以上課題研究。
培訓內容均按階段實施,成果不能重復用于考核認定。文中所述的“某某以上”均含本級,如“院級以上課題”包含“院級”。
三、縱坐標“個位奇數法”考核標準
如前所述,在縱坐標上共分ABCD四段,按“個位奇數法”設定五個達標考核年限,即受訓對象入職后,按1、3、5、7、9奇數年份進行考核??己瞬扇?0分制,7分達標,不足7分不得進入下一階段的培訓學習。帶“※”項為否定項,非滿分直接視為不達標,考核材料不得重復使用。具體標準如下。
(一)1年站上講臺標準
第一,了解職業教育特點,初步做好“雙師型”教師職業生涯規劃(2分)。
第二,熟悉教學環境,了解教學流程、環節和一門課程的教學標準(大綱),能按教學基本標準完成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料(5分)。
第三,達到國家四級職業資格技能水平(3分)。
(二)3年站穩講臺標準
進一步修訂完善“雙師型”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做到翔實可行(1分)。
※熟悉教學流程、環節,能按教學基本標準完成2~3門新課程的教學任務,了解所教課程的教學標準(大綱)和1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2分)。
※達到國家三級職業資格技能水平(2分);參加市級以上技能競賽(含職業能力大賽)不少于2次,獲得三等獎及以上獎項不少于1次(2分)。
按要求擔任班主任工作(0.6分),全年考核名次在前50%(0.4分)。
※獲得教師資格證,做到持證上崗(2分)。
(三)5年站好講臺標準
參與1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或修訂;負責制定或修訂1~2門課程的教學標準(大綱)(2分)。
※按課程、課堂教學標準上好2~3門專業新課,其中專業實訓課不少于1門,教學考核為優(2分)。
※公開發表或參評論文不少于3篇(0.9分),參與1冊專業教材編寫(1.1分)。
※達到國家二級職業資格技能水平(1.25分),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含職業能力大賽)不少于2次,獲得一等獎以上獎項不少于1次,獲得市級技術能手榮譽稱號(1.25分)。
連續擔任班主任工作,全年考核名次在前30%的不少于1次(1分)。
(四)7年引領講臺標準
負責1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3門課程的教學標準(大綱)的制定或修訂(2分)。
按課程、課堂教學標準上好2~3門專業新課,其中專業實訓課不少于2門,教學考核為優的課程不少于3門(2分)。
※公開發表或參評論文不少于3篇(0.9分),擔任副主編公開出版專業教材不少于1冊(1.1分)。
※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不少于2次(職業能力大賽不少于1次),獲得一等獎不少于1次,獲得省級技術能手榮譽稱號(1分),訓練的學生獲得省級競賽一等獎不少于1次(1分)。
※作為主要人員(排名前4)參與市級以上項目建設或課題研究不少于1次(2分)。
(五)9年優秀“雙師型”教師標準
※獲得市級以上專業帶頭人或優秀教師或教學能手等榮譽(0.75分)。
擔任市級以上名師工作室、大師工作室主持人或負責人(0.75分)。
在一體化教學或課程改革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1分),承擔省級以上匯報、培訓、講座或評估工作不少于1次(0.5分)。
※在省級以上刊物上公開發表或參評論文不少于3篇(第一作者不少于2篇)(0.6分),主編并公開出版專業教材不少于1冊(0.9分)。
※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不少于2次(職業能力大賽不少于1次),獲得一等獎不少于1次(1.5分),訓練的學生獲得省級競賽一等獎不少于1次或擔任省級以上技能競賽裁判不少于1次(1分)。
※主持省級以上項目建設或課題研究不少于1次(1.5分)。
培訓內容與考核標準大致對應。在實施過程中,培訓主管部門或負責人員應將本文二、三部分結合起來,針對培訓對象實際情況、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征,緊扣考核標準進一步細化培訓內容、時間節點和明確培訓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一人一策、人手一本,既不脫離模型規范又不拘泥于條文規定,在特殊性和針對性上做實做成,確?!半p師型”教師培養工作沿著坐標模型穩步推進。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國家興。職業教育是產業興旺、制造精良的內在需要和保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在世界產業大調整的變局中,“雙師型”教師和他們所培養的人才對于發展產業、強國興邦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從思想、思路和行動上提高“雙師型”教師能力和抓好質量這個“牛鼻子”,以此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和校企無縫對接,為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定勇.智能制造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和培養途徑[J].職業,2020(11).
[2]李明怡.安徽省滁州技師學院中職“雙師型”教師專業技能的現狀和培訓方案的設計[J].云南大學,2018(1).
[3]徐霜.數學免費師范生教師專業技能形成與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周可欣,南海.高職“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21).
(作者單位:湖南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