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媛媛

因為構成“你”身體的元素都來自星塵,所以“你”的存在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古老。又因為別人的細胞或身上的微生物也發揮了作用,所以你的情緒和一舉一動并不完全由你自己說了算。你所見的世界并非世界的整體。即便你死去,關于你的信息也不會完全消失。人類正是這樣通過探尋自我,來不斷加深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認識。
根據現有理論,我們生活的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最原始的恒星開始形成、演化并消亡,我們的太陽形成于46億年前,是較為年輕的恒星。
經過恒星的生生死死,才有了構成人體的各種元素。從骨骼中的鈣到血液中的鐵,人體所包含的元素從根本上講都來自太陽系,而太陽系的這些元素都來自于古恒星誕生和消亡的循環過程。這些元素最終形成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也包括“你”。因此,人體中這些元素的真實“年齡”甚至比46億歲的太陽更大。
—個質量80千克的成年人,其身體中有大約24千克氮元素、8千克氫元素、144千克碳元素和52千克氧元素。宇宙中的氫元素都來自于138億年前讓宇宙誕生的那場大爆炸,因此,“你”身體中的氫元素至少有138億年的歷史。碳和氧需要恒星這個“元素制造工廠”通過核聚變生成,因此它們是相對年輕的元素?!澳恪鄙眢w中的鈣、磷和硫等元素都可以通過恒星核聚變生成,其中可合成的最重的元素是鐵。而鐵元素在恒星中生成之時也宣告了恒星即將死亡的命運,人體中的銅、鋅和碘等重元素要依靠超新星爆發才能產生。這樣看來,構成“你”身體的元素堪稱一部壯麗的宇宙史詩。


初星和再電離時代

小孩子通常對自己是怎么來的很好奇。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思考:如果任何一個因素改變了我存在的某一條件。那“我”還會是現在的“我”嗎?
每個人最初都是由一顆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從概率上說,受精卵在形成之前的變數很大。比如,精子細胞決定你的性別是男還是女;又比如,如果某個精子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突變,那么你很可能會具有父親所不具有的遺傳性狀。
此外,形成現在的“你”的決定因素并不只有遺傳?!澳恪敝猿蔀楝F在的“你”,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即使是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其各自大腦的神經元網絡的連接方式也不盡相同。人的個性受遺傳因素和后天影響共同決定。日常經歷不斷重塑著你的大腦,大腦功能會因你如何使用大腦而發生不同的改變,這被稱為“大腦可塑性”。例如,與普通人相比,一些鋼琴家的大腦中控制手運動的皮質區會比一般人更大??梢?,人的每一次經歷都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的發揮。

人類基因組是由23對染色體(共46個)所構成。每一個染色體皆含有數百個基因。

大腦中神經元構成的網絡十分復雜。
不僅如此,你體內的腸道菌群也在塑造著你。迄今為止的多項研究表明,自閉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往往和腸道菌群失調有一定的關系;人體腸道中的乳酸菌能夠影響你的記憶力;甚至一個人喜不喜歡吃甜食,很大程度上都受腸道菌群的影響。
以上種種因素和其他一些因素,共同決定著你的外表、感情和行為,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你。
古埃及人認為,人的意識來源于心臟。那么,現代科學是怎么看待意識的來源的呢?
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向志愿者展示一張幾只蒼蠅圍著一個人飛的照片,并問志愿者:你們認為哪只蒼蠅離照片中的人最近?結果,大多數人都認為靠近照片中人頭部的那只蒼蠅離那個人最近。這表明,人們普遍認為,自我意識來源于頭部。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獲取的外界信息都是通過從感覺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皮膚等)輸入大腦的。大腦將所有這些外界信息有機整合,從而創造出連續、生動且統一的意識。

古希臘人認為人的自我意識位于心臟,現在許多人認為人的意識位于大腦。你怎么看?
大多數人的意識和身體是統一的,但也有例外。一些曾經歷過“靈魂出竅”的人會從第三人稱視角看到自己的身體,即他們認為,自我意識(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身體。VR(虛擬現實)頭戴顯示器會讓佩戴者產生類似的錯覺。當你戴上VR頭戴顯示器觀看一段過山車動畫時,即便你實際上穩穩地坐在椅子上,也會產生隨過山車一起運動的錯覺。你大腦的顳頂連接處負責處理視覺信息和感覺信息,當視覺信息和感覺信息相矛盾時,你就會出現類似的錯覺。

志愿者頭戴VR顯示器。研究者通過觸碰志愿者的身體的某一部位,使志愿者產生幻覺,認為自己的虛擬影像的同—部位也受到觸碰。
1世紀時的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曾提出一個千古絕問:如果忒修斯(古希臘的一位國王)船上的舊木材逐漸被新木材替換,直到所有舊木材都換完,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忒修斯之船”。
隨著時間遷移,你的身體會成長并衰老,思想會成熟和轉變,記憶會逐漸模糊。那么,你的意識會改變嗎?
自我意識指主體對自身的意識。它包括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除了少數十分長壽的細胞(例如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可以伴隨你走完一生,人體大多數細胞存活不了多長時間,例如:某些種類的白細胞只能存活幾天;皮膚細胞只能存活30天左右;肝臟細胞只能存活200~300天。而在原子和分子層面上,人體隨時都在與外界交換物質。
有時,生活中的劇變會使某個人的性格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性格變化是由一系列長期而微小的神經元變化導致的。這可能是因為你大腦中的神經元也是不斷變化的:你這一刻的精神狀態、記憶和心態與下一刻和上一刻的都不同。2016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多名參與者在60多年中的性格變化,結果這些人的性格普遍發生了較大改變,這表明,日積月累的神經元變化的確會改變人的性格。而個性改變的內因是不斷累積的自我意識的變化,可見自我意識也是不斷改變的。
大約65%的女性在70多歲時,大腦中還有不屬于自己的細胞。這種現象并不是特例,而是—種普遍現象,被稱為“嵌合現象”。
我們大多數人的體內都含有一些來自母親和祖母的細胞,甚至還可能含有親兄弟(姐妹)的細胞(來自我們母親的子宮)。懷過孩子的婦女體內,可能也殘留著她們孩子的細胞。另一些人則是真正的“嵌合體”,由兩個異卵雙胞胎在母親子宮內合并而成,他們攜帶的染色體組的規模是普通人的兩倍。

“嵌合體”攜帶的染色體組的規模是普通人的兩倍,因此有可能表現出兩種生理特征。

人體中有多達38萬億個微生物細胞。
從細胞來源上看,組成人體的細胞也并不都是我們自己的。普通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人體細胞和38萬億個微生物細胞(被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組”)。這些微生物雖然數量眾多,但總質量卻很小,例如,一個70千克的人體內的微生物只有200克。然而,不同于寄生蟲(如絳蟲和蛔蟲),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體內發揮著遠超過它們自身重量的決定性作用。例如,腸道微生物可幫助人類消化食物,并且是主要消化力量。
此外,腸道微生物也會影響人的情緒,改變人的精神狀態,并左右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方式。你的身體和性格特點,其實是你體內巨大、多樣和不斷變化的微生物群的特征。“你”的特點不僅由自身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經歷決定,還由“你”體內的微生物組和他人細胞等因素共同決定。
一個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健全的人會認為自己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真實的樣子,但其實主觀體驗到的只是部分事實。以色彩為例,色彩不是物質的屬性,而是大腦對不同波長的光的視覺感知。人看見的顏色和某些動物看見的顏色是不同的,例如,狗眼中世界的顏色基本上是黃色、藍色和灰色。雖然人能看見的顏色比狗要多得多,但也不是所有顏色都能被人看見。而且,人對色彩的感知不僅由光的物理性質(光的波長和光的吸收等)決定,還受到大腦會對感知到的顏色進行修正的影響,而每個人的修正方式都略有不同。曾經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的“藍黑/白金裙”圖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你眼中這條裙子是什么顏色的?問問你身邊的人。他們是否也這么認為?

雖然人能看見的顏色比狗要多得多,但也不是所有顏色都能被人看見。
人類所感知到的只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你無法像蜜蜂那樣能看見紫外線,也無法像海龜、蠕蟲或狼那樣能感知到地球磁場,或者像貓、狗那樣能聽見超聲波和次聲波,而且人的嗅覺也比有些動物弱得多,許多信息都是人感知不到的。
通常你也不會注意到自己的鼻子其實一直都在自己的視野中,這是因為大腦自動忽略了這一信息。例如,當你與鏡子中的自己對視,然后迅速將視線從一側移向另一側,再移回原來的視點,這一過程中眼球的運動卻無法被你觀察到。大腦為了減輕運行負擔會壓縮感覺信息,然后把這些彼此獨立的信息整合起來并形成感知。因此,你所感知到的并非真實世界的全貌。


堂吉訶德是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小說中,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實現他的騎士抱負??杀氖?,他的自我認知和世界對他的看法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以至于人們如今用“堂吉訶德式”這個詞組來形容妄想行為。
事實上,人可能比自己的想象更不切實際。由于對自己的每一個想法和動機都有決定權,人們通常認為最能準確判斷自己性格的人就是自己,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在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因車禍住院的司機大多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在某方面的能力越差,他就越難以發現自己能力不足。這就是著名的“達克效應”,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半瓶水響叮當”。
研究顯示,自尊心更強、對生活更滿意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更符合別人對他(她)的評價,部分原因是這些人的表現更能反映自身性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更準確,那么別人就會更喜歡這個人。與此同時,積極的自我評價大多會讓人感覺良好,并保護其自尊。所以,堂吉訶德也許并不是個荒唐可笑的人物。
人死后的歸宿是什么?這是人類追尋的永恒問題之一。當一個人死后,其血液停止流動,肌肉冷卻,自我意識隨之消失。不久后,遺體會被有機體迅速分解,這些有機體包括體內的微生物和在人死后才飛來這里的食腐蠅蟲。當遺體被火化,人體內的有機物會變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水等簡單化合物,體內的水會蒸發掉,僅留下骨骼中的無機物。然后,構成身體的某些原子將成為其他生命的一部分,當然依然是宇宙的—部分。
科學家認為,構成生命的物質遵循守恒定律,也就是說,物質不會憑空消失,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也得到了延續。從這個角度看,“你”在死后并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某種其他形式繼續存在。

認識自我的過程有助于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系,讓你能更好地與這個世界互動,并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人類的自我探尋之旅可能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