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通
7000多萬年前的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曾經是恐龍生活的樂土。雖然馬達加斯加島只是一個島,但它的陸地面積幾乎相當于浙江省總面積的6倍,因此有足夠的棲息地以支持大型掠食動物生存。除了恐龍,當時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還生活著巨型鱷魚、早期哺乳類動物和巨大而兇猛的蛙類——惡魔角蛙。
1993年,第一只惡魔角蛙的化石被發現于馬達加斯加島的馬哈贊加盆地,在它們的左右眼上方各有一個標志性的角,和今天角蛙的角十分類似。在收集到足夠多的惡魔角蛙化石的基礎上,科學家統計出它們的平均體長超過23厘米.比今天最大的蛙類——非洲牛箱頭蛙(體長可達20厘米,質量可達2千克)還大。然而,即便是最大的惡魔角蛙,其顱縫也未完全愈合,這表明它們可能還有繼續發育的余地,最大個體的體長或能達到40厘米,質量估計可達4.5千克。
惡魔角蛙的頭部碩大,幾乎占到全身體積的1/2。不僅腦袋大,它們的嘴也十分寬大。科學家在發現惡魔角蛙化石的地層中還發現了體形較小的恐龍化石,并推測一些幼年恐龍也可能是惡魔角蛙的獵物。蛙竟然能捕食恐龍,科學家是怎么做出這種驚人推斷的?
雖然今天的馬達加斯加島生物多樣性極高,但是在7000多萬年前,那里的環境并不像現在那么適宜動物生存。當時的馬達加斯加島每年有很長時間是旱季,期間只有幾場猛烈降水能夠形成臨時濕地。惡魔角蛙的身體結構就是適應這種干旱環境的結果。
廣袤的馬達加斯加島。
惡魔角蛙白天將自己藏身在洞中(還原圖)。
惡魔角蛙存在過度骨化現象。
從惡魔角蛙四肢和身體的比例看,這些小短腿巨蛙很可能在陸地爬行,而不是像樹蛙那樣在樹枝之間跳躍。由于身形大,惡魔角蛙的表面積與體積比值小:它們的皮膚和外界的單位接觸面積也小,這讓它們更不容易在干燥環境下脫水。在一年中最干旱炎熱的旱季,白天時它們利用自己粗壯的后肢在泥土中挖出一個陰涼的洞穴,然后藏身其中。這種行為在今天生活在某些季節差異性極大環境中的蛙類身上也能看到。因為現存蛙類中和惡魔角蛙外形接近的都是一些兇猛的伏擊捕食者,所以科學家相信惡魔角蛙也是伏擊專家。
惡魔角蛙的顱骨存在過度骨化現象,也就是骨質增生。一般情況下,顱骨的表面應該是平滑的。而惡魔角蛙的顱骨存在大量增生的骨組織,使得它們的顱骨看上去凹凸不平。惡魔角蛙顱骨后方的某些骨骼大到甚至不得不侵占肩胛骨的空間,從而限制前肢的活動范圍。一些科學家猜測,惡魔角蛙增生的骨骼可以提供更大表面積供更粗的肌肉纖維附著,這或許表明惡魔角蛙有很強的咬合力。可是。它們的咬合力能夠咬碎小型恐龍嗎?
雖然惡魔角蛙已經滅絕,但現存的蛙類大家族中的確有和惡魔角蛙從外觀到身體比例都十分接近的角蛙,也就是南美角蛙,俗稱“吃豆人蛙”。由于現存的吃豆人蛙和已滅絕的惡魔角蛙在許多方面高度相似,吃豆人蛙被科學家當作研究惡魔角蛙的替代對象。2017年,科學家對現存的吃豆人蛙進行了咬合力測試,并得到了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根據惡魔角蛙的體形,科學家估算出惡魔角蛙的咬合力可達2200牛頓,是成年男性咬合力的5倍多。并且,包括吃豆人蛙在內的角蛙動物都有便于撕咬獵物的利齒。如此看來,惡魔角蛙是有能力咬碎小型恐龍并將其吞下的。
吃豆人蛙與惡魔角蛙都生活在溫暖且干旱的氣候條件下,棲息環境中都有隨季節周期性干旱的水體。吃豆人蛙和惡魔角蛙都存在顱骨過度骨化現象,并且兩者都是蛙類中的大型捕食者。惡魔角蛙和吃豆人蛙的種種相似之處,怎么看都不像是巧合。
如果惡魔角蛙和吃豆人蛙都由一個共同的“老祖宗”演化而來,那么怎么解釋兩者分布上的差異?吃豆人蛙生活在今天的南美大陸,而惡魔角蛙僅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馬達加斯加島。南美洲和非洲不但距離遙遠,并且兩塊大陸迄今已經至少分離了1.12億年。如果兩者的確有演化上的聯系,那么它們的共同祖先的一部分很可能先演化成吃豆人蛙,然后另一部分在馬達加斯加還未完全脫離和南美大陸的連接之前進入馬達加斯加,并演化為惡魔角蛙。究竟是否如此?
為了尋找答案,科學家借助了“分子時鐘”。“分子時鐘”的原理是:蛋白質這類生物大分子的演化速度基本保持不變,因此,只要分析出同源物種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就能逆推出兩個同源物種之間共同祖先的最后存在時間。
“分子時鐘”分析顯示,惡魔角蛙和吃豆人蛙的共同祖先最晚存在于8800萬年前,而此時馬達加斯加島和南美大陸早已天各一方,沒有相連的陸路可供遷徙。
既然不能通過陸路遷徙,科學家又提出了另一種猜想:兩者的共同祖先可能坐著“小筏子”漂洋過海,來到馬達加斯加島。許多原來生活在大陸上的動物可以通過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漂流筏”。遷徙到距離大陸十分遙遠的海島。這些漂流筏可能是火山噴發形成的中空浮石,或者是海藻或斷裂的原木。有時候,海岸線附近泥炭沼澤地中的“浮島”也會順著河流進入大海。這些浮島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構成,在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氣體產生的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水面。
不過,根據近年來相關的分子時鐘證據,惡魔角蛙和吃豆人蛙的關系并不緊密。這樣看來,兩者進化出相似的身體特征更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即兩種或兩種以上親緣關系甚遠的物種在類似的環境下進化出相似的身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