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鴿
摘 要:立德樹人為當前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就是為什么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班主任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班主任除了在自己所教學科的課程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能在日常帶班的細枝末節中對學生進行教育。而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時機。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師生、生生心靈互動的平臺,是把任何一種情景轉化為教育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機;是一個班主任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的體現,更是師生、生生心靈互動的結果。同時,班會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課的結果。總而言之,班會是班級管理和班集體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智慧和基本技能展現的平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重視常規班會的作用。
關鍵詞:常規班會;榮譽小組;德育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黨的十八大上被提出來。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除了在自己所帶學科上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日常教育中,而日常的德育教育,體現在班會課上。在我們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會課又分為主題班會和常規班會。主題班會是事先設定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教育,主題班會主題的選擇有很多種,可以是和學生學習有關的或是和學生成長有關的或是和學生日常行為有關的,都可以定為一個主題,讓學生參與進來,有很強的指向性。而常規班會是就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出現的優良現在進行總結和反思,并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活動。
一、 常規班會存在的問題
常規班會涉及面廣,內容龐雜,具有時效性,且目標多樣指向不同。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我們的常規班會課存在以下幾種現象。
(一)老生常談式
在開班會課的時候,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是類似的,因此班主任總會在講臺上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講著學生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道理,但是這樣做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例如:我們要搞好衛生,不要遲到;我們要好好學習;我們要遵守紀律……雖然班主任在臺上講的口干舌燥,聲嘶力竭,學生也未必買賬。
(二)面面俱到式
在班會課上,要講的問題實在很多,從安全講到學習,講到紀律,涉及大部分同學,看著似乎是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實際上呢,學生聽的心不在焉,還會認為,問題那么多,是大家的問題,反正天塌壓大家,也沒有良好的解決辦法,就那樣吧,結果,老師講的眉飛色舞,學生聽的身心疲憊,可是最終效果確實收效甚微。
(三)“批斗”式
有時候班級情況不是太理想,由于負面信息比較多,每開一次班會,班主任都要在臺上批評這個,批評那個,批評這個方面,批評那個方面。這樣的班會,不僅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還會讓大部分學生反感,我又沒有犯錯誤,憑什么陪訓?班主任的威信在學生心目中就大打折扣了。
(四)“傳話筒”式
學校或者其他任課老師會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在班會上,教師有時候會簡單地把這些問題布置下去。沒有和學生有互動的過程,沒有情感的交流,學生覺得也就這樣,沒有一絲新鮮感,你一上臺,學生都知道你要說什么,時間一長,學生覺得班會就是這樣的瑣碎,雞毛蒜皮,絲毫不會有任何的意義。
從以上分析來看,并沒有把常規班會課當作一節自己正常的課來上。如果班主任上一節常規教學課,會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具準備等相關問題。所以在上常規班會課的時候,班主任也要盡心準備,講究方法,循循善誘,并且進行總結和反思。
常規班會課,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指導性,只有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都積極參加到課堂當中,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四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小組長,小組長負責每個組員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討論結束,由筆者來抽查小組長領導小組的討論效果,只要小組長會的,必須保證組員也要會,抽查組員的過程中,如果組員有不會的,就要問責小組長,這樣大大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和改善課堂氣氛。在常規班會課上,也會有這樣一個環節。只不過這個環節放在班會課之前的任何時候討論,班會課上筆者要的是小組長的結果和總結。當然,這個工作是冗雜的,不是一節課能解決的了得,這個是功夫下在平時的。下面就筆者自身的方法來談談。
二、 常規班會方法淺探
我們班共44個人,實行小組長負責制,分為6個小組。開學初,先制定了五年一班的班規草稿,下發給每個學生,每個學生閱讀之后,都可以修改班規,修改完了之后,筆者再把班規收上來,負責整理出五年一班班規試行稿。由小組長帶領大家學習,確保每個同學的合理建議都出現在班規上,很多筆者沒有想到的內容,學生都提出來了,真是人多力量大。當班規試用稿在班級試行后,為了能順利執行,筆者先整體利用一節班會課的時間帶領大家學習,然后分小組討論,確保每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和行為規范。接著,筆者又設計了小組評分表,在小組評分表上,顯示每個小組成員的姓名和職務,用來量化每個學生的分數,這個功夫下在平時,要在常規班會上進行總結和反思。筆者的常規班會上一般是以下的流程來進行的:
1. 由小組長宣讀上周他們組的量化考核情況,并且由小組長進行點評每個組員的優點和不足,由小組長推薦出三到四名優秀的組員。
2. 筆者根據每個小組量化考核的結果,投上班主任的選票。
3. 根據小組長推薦出來的優秀組員,分小組討論,討論完了班主任根據全班情況,和上周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現場頒獎。(這個獎品是我們五年級組自己設計出來的,并且從剛開始的“本周之星”發展出了“進步之星”“班級特別貢獻獎”等獎項。)頒獎的過程中,筆者會給學生留影紀念,并且會把留影發到班級群里。會對得到獎狀的學生在班級群里進行簡短的介紹,也就是寫上簡短的頒獎詞。
4. 小組反思自己小組的優秀之處和不足之處,這個需要用自己簡短的話概括出來,寫在練習本上,寫完之后,小組討論本周小組需要改進的地方,制訂自己小組努力的方向,把他們的目標貼在班級后面的一堵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