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紅
摘 要:依托教材,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現實性、綜合性和活動性的特點,著眼學生中長期思想品德構建,既依托教材又活用教材,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上得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靈活運用教材,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靈活運用教材,加強生活聯系。深挖教材內容,樹立學習榜樣。全面審視教材,立足知識建構。大膽創新教材,鼓勵個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材;活用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所以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所處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點,從他們的情感態度乃至行為習慣等諸多方面出發,注重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法治意識強烈、熱愛生活又開拓創新的新時代兒童,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小學生身心發展速度快卻又未夠成熟穩定;他們對于許多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卻往往意志薄弱,缺乏吃苦耐勞;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卻常常思慮不全、固執己見等特點。所以說,在進行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注意依托教材,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現實性、綜合性和活動性的特點,著眼學生中長期思想品德構建,既依托教材又活用教材,盡量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上得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這樣的話,小學生才會真正喜歡上這門課程,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該如何才能做好靈活運用教材,取得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呢?
一、 靈活運用教材,加強生活聯系
教育部統編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既注重知識框架的建構,又傾向于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和核心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說,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緊緊依靠教材,圍繞教材“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主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這樣的話,才能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作用,依綱據本、循序漸進地發展和豐富青少年兒童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引導學生處理好學習與教材的關系,要做到既要“進得去”又要“出得來”。所謂的“進得去”就是對于教材所提供的各個學習環節都要認真領會,進行必要的識記、理解、判斷、分析和應用。比如說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課《公民意味著什么》一課,就給出了“活動園”“知識窗”“相關鏈接”和“小貼士”等知識節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做好知識點的理解記憶,由此而形成關于公民的基本認識,這就叫作“進得去”。但如果課堂教學僅限于此,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意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從相關的生活經驗出發,側重于對主題活動的挖掘,由此而引發對公民身份和權利的討論,使得學生能夠把課本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起聯系來,由此辨別清楚一些生活中模糊的觀念認識,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成果,這就叫作“出得來”。
二、 深挖教材內容,樹立學習榜樣
“身教勝于言傳”。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一味地簡單說教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使得他們厭煩這門學科,從心理上到行為上抵觸課堂學習。所以說,真正適合青少年兒童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應該是從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出發,著眼于學生完整的道德與法治體系,使得他們能夠從現實的生活和學習出發,引導他們注重切身體會,逐步達成整個道德法治知識體系的完整構建。這樣的話,對于學生的觀念意識思想性格、意志品質、道德法治的培養才能穩步求進,臻于至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有經驗的道德法治老師都會注意深挖教材內容,注意結合當前課程教學,發現學生生活原型。讓生活原型現身說法,使得課本上的知識變成現實,讓學生的學習體驗變得真切。這樣的話,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東西就再也不是形而上學,不是事不關己;相反的,學生通過生活原型的真切體驗可以引發各自的思考,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或喜或悲的真實感受。然后再通過課堂的歸納引導,學生就容易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理解認識,從而逐步構建起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很好地完成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任務。
三、 全面審視教材,立足知識建構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示的發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的精神越來越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作為小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自然是任重道遠,責無旁貸。全面審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可以清晰地看出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教材的編寫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層次水平,深度挖掘發生在學生身邊真實事例,以引導學生活動感悟的方式自主學習,同時又立足于知識系統的整體架構,力爭使學生通過不同學段的學習,建構起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法治意識,成為新時代合格的小公民。因此,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深研教材,深入領會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同時又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解決好教材面向全國廣大地區普適性的特點與教材的真正落地,加強教材地域性特點的研究。
對于新形勢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知識體系,道德與法治教師無需過多地探究與質疑,畢竟教材編寫原則屬于國家社會精神范疇。教師現時更應該關注的是教材如何才能更接地氣,更具地方特色,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得教材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注意時刻關心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從專業的角度去收集、整理、提煉具體的道德法治案例,巧妙地刮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風暴”。根據品德教育時效性的原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還應該注意結合各式各樣的教育節日,主動接洽行業主管部門,尋求專業上的支持,拓寬德育教育的渠道。比如說學雷鋒日(3月5日)、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周周一)、勞動節(5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禁毒宣傳日(6月26日)、交通安全日(12月2日)、法制宣傳日(12月4日)等,把主題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