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鳳琴 楊晨欣 朱巧英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實踐課程;管理
勞動教育是勞動實踐與教育教學的結合,通過勞動教育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由此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弘揚奮斗、創新、奉獻、勤儉的勞動精神,達到“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教育的五大目的。勞動教育強調學生親自參與勞動實踐,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必要組成部分,是建立“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途徑[1]。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勞動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其中,職業院校應不少于16學時,并強調可在已有課程中專門設立勞動教育模塊,也可專門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進一步強調勞動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高職院校開展勞動實踐課程的形式
高等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豐富,形式和方法也多種多樣。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系統掌握與專業、職業相關的勞動技能,增強勞動意識和創業能力是多數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基于校園環境衛生勞動教育為載體,通過設置勞動實踐周(即讓學生連續一周進行勞動實踐),并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全校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是新階段高等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新方法。
二、高職院校開設勞動實踐課程的意義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態度;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 勞動實踐課程可提高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程度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學校的主人。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管理方式的單向性,學生總是處于消極的被教育、被管理地位,多數學生不了解學校的情況,更不關心學校的發展,甚至在思想和行為上與學校發生對立。學生參加值周勞動使他們有機會參加學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親身體驗學校領導及教師為培養、教育學生所付出的艱辛勞動,能使學生與學校的關系更融洽,提高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程度,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 勞動實踐課程可轉變學生對勞動觀念的認識
學生通過參加勞動實踐課程,能深刻認識到勞動的不易,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保護學校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的重要性,能在勞動實踐及以后的工作學習中從“你要我做”變為“我自己要做”。
(三) 勞動實踐課程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普遍較強,他們有能力、有想法、有個性,但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服務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深入到勞動第一線,大家分工合作,在這整個過程中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對外溝通能力,也讓他們明白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的。勞動實踐課程可以改變大學生做事懶散、半途而廢、好高騖遠的毛病,磨煉大學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進取的意志,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方式,使其把勞動觀念和思想帶到就業理念中,形成良好的、積極的就業觀,腳踏實地地融入社會并服務社會。
(四) 勞動實踐課程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體力鍛煉的重視程度不夠,而學生進入社會后需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因此,通過勞動實踐提升學生體力很有必要。相比傳統體育教學而言,勞動實踐課程在實踐過程中勞動強度不大,勞動量相對較低,但勞動種類更加豐富,更容易通過勞動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基本勞動技能,培養學生踏實做事的品質。因此,勞動實踐課程能提升學生的體質和身體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實踐價值[2]。
三、建立勞動實踐課程管理體系
《意見》要求:“勞動教育要設有專門的課時,要有具體的時間規定和要求,勞動教育課程應該設為必修課。”開設校園勞動實踐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立足校園生活,用勞動為自己創造美好環境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勤于勞動的習慣,具有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和行為。
(一) 將勞動實踐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勞動實踐課程,并將其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實踐與探索不斷將勞動實踐課的課程設置、勞動崗位、勞動實踐過程評價與考核規范化。可以把勞動實踐周課程作為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的一門必修課,就要求各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一次為期一周的勞動實踐,把學生勞動實踐課程中的表現及心得體會作為成績考核的主要依據,并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勞動實踐成績納入學生正常畢業的必要條件[3]。
(二) 明確勞動實踐課程的內容
勞動實踐課程開設的基本內容有:參加校園花木栽培、剪枝整形及維護等校園綠化、美化生產勞動[4];參與圖書館、書庫等教學圖書及學習場所的日常管理工作;參與學校門衛值班、校園巡邏等安全保衛工作;承擔校園公共場所的清掃、清潔、整理等學校衛生環境工作;承擔教師休息室、老干部活動室、學生公寓等場所的保潔及服務工作等。
為保障勞動實踐課程的順利開展及增加勞動教育的比重,高職院校在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應為學生開辟校內勞動實踐基地,豐富勞動實踐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如,實施大二學生打掃校園環境衛生的勞動實踐周制度,日常生活的勞動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做好個人生活事務,強化自立自強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而且能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三) 制訂勞動實踐管理措施
1、制訂規章制度。在學校層面,應制定勞動實踐有關制度和教學計劃,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具體規定與措施,認真落實勞動實踐課程的教學制度、計劃和獎懲規定。
2、明確領導分工。在高職學校的二級院系層面,院(系) 領導應對勞動實踐教育教學和組織實施分工負責,加強各班勞動實踐成效的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和整改問題,不斷提高勞動實踐的教學實踐效果和教育質量。
3、做好引導宣傳工作。在班主任(輔導員) 層面,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宣傳工作,正確引導學生對勞動實踐課程的認識,使其嚴格按照勞動實踐課程的要求執行,上好勞動教育理論課,增強學生勞動意識,端正勞動態度。
4、完善勞動檔案資料。在參與勞動實踐的層面,學生要按照課程教學管理規定及時總結每一天勞動實踐的進步與收獲,寫出勞動實踐總結報告;勞動實踐課程的負責老師做好考勤和教學登記,規范整理,完善歸檔,并及時錄入學生的課程成績,對勞動實踐過程中表現不良的學生,做好補考重修工作。
四、落實勞動實踐課程管理方案
(一) 重視勞動實踐教育,統一思想
要使高等職業院校勞動實踐課程真正成為一門“必修課”,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職院校各二級院(系)的班主任(輔導員) 老師作為勞動實踐課程的直接管理者和任課老師,要做好勞動實踐課的思想教育工作,備好4課時的勞動教育理論課,認真組織主題班會、主題團課的學習,強調勞動實踐課程的教育引領作用,明確有關規定,提出并落實好勞動實踐課的具體措施和要求。
(二) 詳細計劃,分工負責
高職院校教務處和學工部根據學校“關于開設開展大學生基礎勞動教育課程的規定”,要求各二級院(系) 安排執行勞動實踐課程計劃,對照參加勞動實踐課程的班級及人數,制訂詳細的計劃和方案,針對校園內各個環境衛生區域做好分工。
(三) 遵守制度,規范評估
各二級院(系) 應做好每天的考勤登記和管理工作,在每天的勞動實踐課程結束后進行小結講評,并對勞動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自查整改,重視勞動實踐過程中好人好事的宣傳和氛圍營造工作。在勞動實踐課程成績評估方面,要將勞動素質的養成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從教學目標確立、內容設定、教材選用、團隊建設、過程實施、效果考核、經費投入、條件保障等方面構建勞動實踐課程考核評估體系。
(四) 耐心細致,樹立典型
勞動實踐課程在執行過程中,班主任(輔導員) 要耐心細致地觀察學生的表現;對勞動實踐過程中不怕苦、不怕累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對勞動實踐課程認識不到位、態度不端正、出工不出力的少數同學,要及時溝通、教育,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對個別我行我素、屢教不改、無特殊原因不參加勞動的問題學生,除給予補考、重修外,還應嚴肅教育、批評,直至紀律處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勞動實踐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結合實際完善勞動實踐課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勞動實踐課程將勞動教育同培養學生的理想情操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勞動實踐課程的育人功能,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成就自己、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更高效地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