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琦
關鍵詞:思維方式;差異;教學
語言就像一面鏡子,不僅體現了社會性格,也反映出了文化差異。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同時,人的思維方式也影響人們對于文化的理解。思維方式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能對人們的言行起到決定性作用。高職生學習英語,除了掌握單詞、詞組、句子的應用外,更應該學習并了解西方的思維方式。
一、西方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
思維方式的差異,可以從生存環境和宗教信仰來辨別其根源。首先,中西方地區所處的生存環境不盡相同。中國處于相對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地理環境,民以食為天,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進而從自然現象中悟出陰陽交感“萬物一體”“天人合人”的意識[1],從而大力發展農業;西方國家多處于地中海氣候區,地形上也不太適應農作物的生長,故而重商,這種特性也奠定了西方國家以個人為中心,更偏重于個性的發展。其次,中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也不相同。中國人民信仰的神是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所產生,受中國數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所影響;而西方的神是通過上帝所賦予的,是一種超自然力的象征。西方宗教認為人生來有原罪,對上帝應該是持謙卑的態度,這與中國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謙虛是不同的。
思維方式是長期哲學思想和文化背景共同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西方文化主要來自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化重視“天人合一”[1],重整體、重感性不同,西方文化更注重理性、科學分析和概念解讀。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屬于邏輯思維模式,重視抽象理性表述和理性分析事物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往往將個體與個性作為首要考慮對象。
思維方式不僅和文化密切聯系,而且和語言密不可分。思維方式是我們認知對象的方向,也是科學理論產生的基礎條件。高職生學習英語,不能局限于語言,更要了解其相關的文化。語言和文化又以思維方式為基礎,所以,高職生有必要學習西方思維方式的特點,從而架起文化與語言之間的橋梁。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主要差異
雖然人類的思維規律有共通之處,但由于中西方生存環境、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民俗和風情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思維方式存在較大差異。
(一) 中國的形象思維和西方的邏輯思維
形象思維是在對客觀形象進行感受、存儲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認知,然后進行創造和描述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是以抽象為主要特征,通過對事物的分析,揭示其本質與規律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中國詩歌和散文用各種形象類比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僅僅用了28個字,就形象生動地勾勒了一幅羈旅荒郊的圖畫。這種強烈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面感也體現了中國人形象思維的特點。
西方人多以邏輯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篇長篇史詩統稱為《荷馬史詩》,無論《伊利亞特》還是《奧德賽》[2],都采用了戲劇式的集中與概括方法,把故事集中于一段時間、一個事件和一個人物身上,把恢宏的歷史場面升華到揭露人物性格和命運特征上。西方的邏輯思維更注重概念解析,中國的思維是通過直覺來把握的,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3]
(二) 中西方對立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和西方哲學辯證法都注意到事物的矛盾對立。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中西方文化對于萬物中對立的矛盾卻有著不同的觀點。中國文化強調陰陽調和,天人合一,表現為顧全大局。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犧牲小我而保全大我,強調的是統一與協調。
西方人由于地域的限制,為了生存和發展,形成了求新、求變、好動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觀。西方文化對待對立矛盾的時候,強調的不是統一,不是協調,而是存異,體現的是矛盾的斗爭性。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出現沖突時,保留對個體的需求,更多追求個體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他們認為忽略個體需求,是對“求異”的一種困束。
中西方對待對立的差異還體現在人格的統一和分裂上。西方文化能接受人格分裂的典型理論之一是“仇父戀母”,這在西方古典神話故事中不難見到。另外,中國文化中還提到人生來“性本善”,與西方文化中性本惡是兩個極端,從夏娃偷吃禁果開始,生而為人就有原罪的存在。這些都是中西方對于對立矛盾不同觀點的體現。
(三) 中國的整體思維和西方的部分思維
整體思維是一種系統性的思維模式,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其主要原則為連續性、立體性和系統性。常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與解決問題。中國人看待事物偏向于整體思維模式。例如,中國人認為的學問,并不是分門別類的分項,而是各種知識的融合。再如,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人的身體是協調的統一體,頭痛可能是從腳醫起,人的身體相互關聯,五臟六腑相互依存。中國人習慣以整體的觀點來處理事務,也講究事物之間的聯系,在對比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西方文化中的學問不是從整體角度出發,而是分門別類,把各個學科進行精準劃分,學問就指的是專業的學問。西方人解決問題需對事物進行分割和解析,弄清楚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原理。西方文化對知識的理解也是從部分入手,進行“粒子”“原子”和各種射線研究。西醫充分體現了西方文化拆分、解析的思維方式。
(四) 中國偏感性思維和西方偏理性思維
感性和理性是對立統一的,感性是相對于理性而言的,離開了理性,也就沒有了感性。人的生命不僅需要來自理性的拯救力,也需要來自感性的歡欣感。感性和理性本就是人們看待問題的不同方式而已。感性思維主要是靠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去思考和判斷,理性思維主要靠已經掌握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斷。
感性思維方式不是指以感覺為主體,更不能用“感情用事”來標簽。感性思維是知識體系建立過程中從混沌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過程。感性思維要經過混沌感性的基礎階段、理性的邏輯整理階段和感性思維的確立階段才能形成。感性永遠是理性的基礎,更能體現人性化,更加有親和力。中國傳統思維注重經驗,借助直覺從整體上認知對象的本質和規律。例如,對于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對書畫作品的賞析[4]。由于幾千年根深蒂固的道德倫理觀念,中國人更容易受感情左右,處事往往從倫理親情出發,追求感情層面上的共鳴。中國人的感性思維可以從“從眾”到“一團和氣”體現出來。同時,感性的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處事過程中的情商更高,更具有親和力,也更加具有凝聚力。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思維方向,有充分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相較于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則更看重自然規律本身。偏理性思維的西方人處事方式更加符合規范法則。中國人會為了“和氣”,草草了事,西方人則要辨出真偽。中國人提倡尊者為上,西方人即使對父母也要分出對錯,較理性探求真理和真相。
三、西方思維方式對高職生的影響
文化差異體現在英語語法、句法和語篇上。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應該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提升英語學習效率。
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導致寫作與閱讀形式不同。在詞法上,不同文化對事物的認知有差異,導致了詞匯上的差異。例如,中國人認為是龍是吉祥、權利的象征,而西方人認為龍為邪惡的怪獸。因此,中西方對于龍的釋義就不盡相同。在句法上,英語講究形態的一致和結構的完整,中文講究句意和語境的邏輯協調性。英語的句子以嚴謹的結構形式組成,中文的句子以其意義來構成。在語篇上,漢語的語篇結構呈形、聚集式,往往由面到點,往往最后才提出核心要求。英語語篇呈現采用演繹的手法,由點到面,把中心意思集中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上,圍繞主題,進行歸納、推理、層層邏輯性強。學好英語不僅要了解英語的詞法、句法和語篇規則,更要了解西方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英語,才能學以致用。同時,英語教師除了講解詞匯、句法和語篇結構以外,也要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思維模式,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地道的英語文章,才更更好進行英語閱讀學習。
四、教師對西方思維方式的教學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文化差異帶給學生的影響。首先,盡量減少文化差異給學生學習帶來的阻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講課過程中,多講解西方風俗習慣和文化,鼓勵學生多聽新聞,多看電影,通過互聯網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眼界。同時,加強母語文化與西方文化比較,只有適應了新的思維方式,才能克服母語對于英語學習的影響,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尷尬。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語感是對于語言的感覺,培養語感需要大量閱讀。最后,學生的翻譯和寫作能力比較欠缺,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比較低下,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4]。加強練習寫作,英語寫作能夠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也是對英語學習的一種檢驗,是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只有反復實踐,形成適應新的思維方式的學習,才能更好促進英語學習,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