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燦/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
OBE是以學習產生為導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教育模式簡稱,也稱其為以成果為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簡稱OBE)自1981年由斯派迪(William G.Spady)提出以來,受到國內外教育學界的追捧。其主旨中心思想為如何讓學生最終成才,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并實現自我創造價值的一種教學模式。
美國學者Richard M.Felder提出基于OBE教學模式的課程設計模型,以設置課程目標為基礎,將各學科的資源投入后,引進專業性的參考與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課程與學習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以達到持續改進的學習為中心,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與創造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能力。
(1)從理論研究出發,將課程理論學習結合當前學生學習的需求,能為學生提供深入學習的平臺,做好職業興趣培養,為學校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方式,為社會提供更適用的高素質人才。
(2)結合企業的需求,更好地培養人才。呂小艷(2016)認為地方本科院?!芭c企業的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養計劃不完善;教學資源和實踐資源短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缺乏工程實踐鍛煉”,并且“地方高校實踐教學隊伍力量比較薄弱,許多學校把實踐教學的專職教師列為教輔人員,在實驗室工作的教師學歷相對較低、理論功底不夠,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币虼?,通過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問題,使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
(3)不斷縮小與國外的差距。2013年7月,美國發布了《創新與創業型大學:聚焦高等教育創新和創業》的報告,明確大學創新創業中的五大核心活動領域,即促進學生創新和創業,鼓勵教師創新和創業,支持大學專利及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校企合作,參與區域與地方經濟發展。由于我國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與研究起步晚,投入不夠,導入目前理論研究面窄,故要不斷在理論與實踐上投入,縮小與國外的研究發展差距。
綜上所述,由于高校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與企業需求間存在差距,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職業進階能力上作出研究,并不斷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以實現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從而進一步融合產教資源,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改革提供素材,豐富教育教學手段,為社會提供更多有用的實際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1)自2015年至今,相關大學生職業能力論文及其他研究逐漸增加,在知網數據上看,從2015年發表的700多篇文獻到2018年4000篇左右的文獻可以得知,該課題是熱門主題,值得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于“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做出的研究,關于課程及教學方向做出的創新創業研究,如何有效進行進階式教學,發表的文獻為300篇左右,數量少,而基于職業能力的進階教學視角下的研究,目前為空白。
(2)對于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進階理論研究,集中于實踐操作,或是理論學習,但二者結合不強,學與用的割裂、分離嚴重。本研究將職業能力的進階理論的與財會職業能力實操結合,結合當下財會發展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智化等,與對大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能很好地改變學與用分離嚴重的現狀。對于大學生的教育,缺少對夢想和適當的危機感的教育,通過本研究,讓更好地提出如何規劃好職業等。
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模式改革,要通過四次解構與重構實現,一是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的重構,專業負責人通過市場調研了解目標企業的崗位群需求,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達到的要求,并對其解構;二是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構,課程負責人完成課程體系的解構,以達到市場的崗位群需求;三是教學大綱的重構,授課教完成對課程大綱重新設計;四是教師對具體教學活動的重構,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形成每節課的精彩課堂,學生掌握知識,形成內化遷移。
為進一步落實OBE教學理念,自2020年春季開學以來,會計教研室始終圍繞OBE教育教學理念開展各科教學,突出成果為導向,對用人單位發放問卷,已形成《共享智慧財務背景下對財會人才需求調查》問卷及調研調查報告,結合新時代背景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從過去的教師一言式講解到如今的成果導向型教學模式。
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要讓學生從專業學科知識的學習,進階到多學科知識融合,進而形成知識與技能的崗位勝任力,從而達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圖2)。

圖1 財會專業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圖

圖2 學生成長進階過程
利用成果導向,即財會專業素質能力進行逆向導向的教學方法。通過問卷的調查分析,已形成了財會專業素質能力勝任模型,根據此模型,在財務管理學、稅務籌劃、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成本管理會計、基礎會計等專業核心課程中開展OBE教學理念落地;利用此模型,更好地了解財會專業學生要達到的基本素質與要求,讓各任課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具體目標;通過案例講解與分析,小組討論形式,小組互評等多種方式進行,避免學生感覺太枯燥。
將每一知識點重新解碼,并分布于具體課堂時間中,教學過程更加清楚,目標更加明確,學生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更易獲得,也使學生清楚自己在每一課堂的每一時間學什么,如何學及評判學習效果如何。
如學生在學習成本管理等知識的時候,教師將成本管理上升到財會專業素質能力之一的會計核算能力,將會計核算能力解碼,即需要對管理往來賬、應收應付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每月計提核算稅金、費用、折舊等費用項目進行學習與掌握,涉及知識點為生產成本、制造費用、資金成本、固定資產折舊管理等,考核學生對知識掌握要點及方法是根據企業實際業務往來發生編制會計憑證,以及要做好存貨分類賬管理,同進能夠參與定期盤點,保證帳實相符,還需要學會編制會計報表并定期分析。
為滿足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需求,教研室積極發揮群體智慧,積極尋找外部資源,在財務管理與會計專業大一大二學生中,利用財會實操平臺學習了財務會計基礎入門實操,對于大三與大四學生,還進行了企業財務會計實操與業財稅綜合實務實操,形成了業務與財務、稅務一體化平臺,達到了三者一體化新的教學模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財務管理與會計崗位的相關需求與能力要求,讓學生體驗財會崗位,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理解與認識,也會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通過向用人單位發放對財會人才需求調查的問卷,更加貼近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讓教師上課更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學生有具體學習目標;結合多個財會實踐操作平臺,實現了理論與實踐進一步融合,讓學生對崗位需求及崗位勝任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確定了學生未來的學習方向。
利用多個財會實踐操作平臺,讓學生在平時學習之余,將所學的理論用于實踐,提升學生動手實操能力,達到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的目標。讓學生不斷學習財務與會計的專業課程,并掌握實際操作流程,與未來職業和社會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