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芹 史海亮 辛桂成 李 鵬/濰坊職業學院
概論課在思政課核心課程體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門課程的特點是理論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強,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增強理論感染力,增進學生的政治認同和理論認同,進而內化為實際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覺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要堅持問題導向,換位思考,研究探討有效的授課方法,增強思政課堂吸引力,吸引學生眼球,吊起他們的胃口,而“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扭轉這一困境的突破口。以講故事的形式去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習觀念和態度,推動思政課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入腦入心,才能真正實現思政課教學“有趣、有味、有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素養、道德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系國家穩定大局。概論課是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載體,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方式將主流意識形態嵌入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引領,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政治站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定力,強化政治認同。
通過選取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去觸動學生的心靈,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講出中國精神,尊崇民族棟梁。通過講好中國故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增強“四個自信”。
概論課呈現了中共黨史的重大事件和黨的發展壯大歷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偉大飛躍做了詳細論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脈相承,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要想把這些理論成果講深講透,講好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精彩故事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以堅持黨的領導為主線,以時間為軸,把黨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串聯起來,講好每個時期的精彩故事,全面呈現黨的光輝歷程、豐功偉績,教育引導學生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擔當使命,自覺聽黨話、跟黨走,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無數革命先烈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富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碧血丹心,傳頌著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概論課中,特別是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時,深入挖掘革命前輩、英烈楷模的光榮事跡、著名戰役和重大事件,整理加工為一系列的故事,大力弘揚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這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永遠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講好革命故事,教育學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捍衛英雄,弘揚革命精神,把紅色基因融進血液,立志報國,投身于國家和民族崛起復興之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浸潤著一代代優秀兒女,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與精華。以概論課主要課程內容為主體,分類收集整理新中國成立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代表人物,進行加工創造,建設豐富的故事資源庫,幫助學生們更加全面深刻了解和把握新中國建設與改革開放發展的光輝歷程、成功經驗成果,增強“四個自信”。如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又涌現了孔繁森、黃大年、袁隆平、鐘南山、楊利偉、郎平、許振超、馬云等等來自不同戰線的優秀代表,女排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成為中國人民致富奔小康、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動力,指引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們立志報國、風雨兼程。
概論課有七章內容全面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是最新的理論成果,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共產黨是引領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不斷邁向新的勝利的決勝法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因此,通過大量的內容詳實、有理有據的故事進行對比講解,使學生正確認識蘇東社會主義國家解體的深層次原因,把握中美貿易摩擦的實質,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事實勝于雄辯,正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多變的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鄉村振興、大國外交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大國責任擔當。
一堂好的思政課課堂氣氛應生動活潑,師生實現有效互動,教學相長。課前,教師要整體設計教學環節,確定故事主題,通過網上論壇等方式與學生實時互動,全面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惑,有的放矢進行教學設計。課中,全程組織有效互動,以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認真領會把握故事的主旨思想。針對學生們喜歡使用手機,可以通過院校教學平臺同步進行網上課堂,結合所選故事設置好對應的問題,問題引領,展開討論,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領會故事背后深刻的做人做事的哲理、啟示,學有所思。課后,組織線上線下互動反饋,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交流情感,促進教師反思教學得失,提高教學能力。
要成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新中國建設與發展資源,建設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探尋身邊的英模人物、楷模榜樣,講好家鄉故土的好故事。高職學生的生源大多來源于本省、本市,講好本地故事,自帶親切感、自豪感,更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紅色故事時,可以挖掘山東紅色文化資源,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一大代表王盡美、濰縣黨組織創始人莊龍甲等等這些革命前輩、優秀共產黨員的英雄事跡,耳熟能詳,會讓學生們感受齊魯大地兒女們沖天的革命豪情,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豪邁致敬。
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高職學生崇尚新事物,思想新潮,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認知,對于傳統的授課方式不感興趣。要結合學生自身特點,采取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在故事中融入時尚元素、最新觀點,采取視頻短片、直播、抖音等學生們喜愛的形式,讓故事更豐滿更立體,有滋味,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引起共鳴,發揮故事最大的教育效果。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師生共講好故事,增加政治認同,發揮中國好故事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教學相長,知行合一。
思想性是故事的靈魂,藝術性是故事的生命。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行業產業狀況,分析學生們喜好、職業選擇等等因素,有針對性多講一些和他們專業相關的模范故事。如面對機械類專業學生,可以多講行走在特高壓線上的人——王進,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等故事,就會令他們備受鼓舞,催人奮進。講故事要強調思想性,文以載道,以事說理,要將政治理念、政治理論滲透故事之中。講的人要講究藝術性,繪聲繪色,聲情并茂,曲折動人,這些蘊含深刻哲理、思想的故事才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才能蕩滌學生心靈,弘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