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慧 郭孟偉 張天世/西藏藏醫藥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明確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講話指出將“四個自信”教育覆蓋高校全員、貫徹育人全程是思政課教學的內在要求,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安全建設主渠道必須引導大學生自覺堅定“四個自信”,提升“四個自信”的理解力、接受度、認同度、踐行度,進而提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
目前西藏高校思政課在培育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過程中成效顯著,總體態勢穩中有進。但在引導意識、培育能力、隊伍建設等方面仍需不斷改進,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提升西藏高校思政課培育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實效。
古今中外,意識形態領域內一向彌漫著競爭的“硝煙”。高校思政課在“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中處于主渠道地位,堅定“四個自信”是意識形態安全建構的關鍵。“四個自信”的培育,事關社會和諧,事關人民福祉,要通過“四個自信”培育,把握好思政教育“方向盤”,激發學生國家自豪感,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
全國脫貧攻堅戰役取得決定性進展,但西藏作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及鞏固脫貧成果的任務尤為艱巨。2020年2月21日習近平回信在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希望你們珍惜學習時光,練就過硬本領,畢業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從中可以看出總書記對西藏學子的殷殷期望,對西藏醫療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的高度關注。西藏高校要堅持以“四個自信”為引導,使學生明確使命擔當,提升打好學業基礎、練就過硬本領的自覺性,并積極轉變就業觀念,畢業后志愿投身于基層建設,激發“我要發展”的強烈愿景,從而為基層發展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隊伍,為西藏的脫貧攻堅工作、鞏固脫貧成果以及全國小康社會的建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貢獻青春力量,在服務人民,特別是服務基層群眾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由于西藏實際區情及特殊矛盾的現狀,高校思政課在意識形態安全建構中任務較重,因此課時設置也相對較多,思政理論課和實踐課占比不少,學生連續五個學期都會投入固定時間和精力用于思政課的學習。這種長時間、定期開展的理論課教學,如果教師教學能力薄弱,教學意識落后,學生沒有獲得感,則極容易讓學生對思政理論課變得麻木、冷漠,甚至引起學生反感和厭惡。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是雙向互動的動態關系,是需要心靈的深入交流,為此,“四個自信”培育要取得實效,必須考慮新時代教育對象所具有的自身特征。但部分教師在授課中存在處于絕對主導地位而導致學生參與的匱乏、以單方面機械性理論灌輸為主而缺少對現實問題和實際問題的有力引導、充斥大量生硬說教而忽視隱性教育手段等忽視教育對象的問題。這些具有普遍性問題的存在,直接削弱了通過思政課培育學生“四個自信”的作用。
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強弱直接決定了“四個自信”培育效果。目前西藏高校教師在“四個自信”培育中需要加強的方面集中表現在:一是理論欠缺。具備學理性是講好思政課中“四個自信”及其他一系列教學內容的基礎。部分教師受自身經驗、能力或態度影響,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處于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的階段,理論把握不全、不精、不準,這直接導致講課既缺乏深度又缺乏科學性,繼而導致“四個自信”的培育乏力。二是目標意識淡薄。近期,高校高層次人才的不良言論不時見諸網絡。但同時也反向促使我們必須在大中小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四個自信”的培育及民族認同感教育一定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思政課教學中起到旗幟導向作用,所以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目標意識。
教育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基本途徑,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則事半功倍,教學方法如果存在問題,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受到消極負面的影響,所以在“四個自信”培育過程中要結合西藏實際情況善于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毛澤東在這段話中將橋或船比作,任務理解為“四個自信”的培育同樣適用,從一般規律指出方法的重要性。現實來看,有部分教師存在教學手段較為單一的現象,比較注重教學統一性而缺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的現象。或者教育手段陳舊,不隨客觀條件的變化而更新。
要解決西藏高校思政課在培育“四個自信”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必須從思政課教學整體性出發,精準施策,切實提高思政課在培育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中的實效性。
思政課培育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要牢牢抓好教學這個基本點,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講清、講透、講活、講好“四個自信”的基本內容與隱藏邏輯。一要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從講課效果好的老師身上汲取有利經驗,從講課效果不理想甚至效果差的老師身上總結反面教訓。從正反兩反面入手,借鑒成績之優良、透視問題之所在,自覺對照自身講課,提高自身講課感染力與引導力。二要扎實備課。講課不能“打無準備的仗”,要避免充滿隨意性且缺乏深度的教學,教師要在吃透教材內容,掌握教學目標與完成教學任務基礎上,系統整合多種教學素材,如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社會熱點事件有機結合、典型案例解析等。總體上既要體現廣度,又要具備深度。三要善于反饋教學效果。每次授課結束后,教師要通過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寫書面意見、分析考試成績、回答學生提問、堅持自我評估等途徑勤于總結和反思教學,不斷從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多方面改進,使教學臻于完善,不斷提升培育“四個自信”是教學能力。四要統籌協調、整體把握五門思政課。“綱要”側重國史黨史角度闡釋“四個自信”,尤其是教材蘊涵的“四個選擇”教學目標。“思修”注重從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兩方面培養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如理想信念、出彩人生教學板塊,旨在將“四個自信”的踐行外化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馬原”主要從學理層面闡釋“四個自信”的科學性及真理性。“毛中特”重點講解“四個自信”的實踐來源、主要內容、理論架構及重大意義。“五觀”“兩論”也是講好“四個自信”的重要教材。西藏高校五門思政課在內容設置上本就相輔相成,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反之很難單獨從一門課程中講好“四個自信”,例如,講“概論”課中“中國夢”的科學內涵時不能不從“綱要”課歷史維度講“中國夢”提出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正因為曾經輝煌過,現在落后了,不僅落后了還飽受屈辱,中國近代史就是抗爭與奮斗相交織的歷史,所以進入新時代才會提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表達中華民族“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前程似錦的美好愿景。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在引導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可替代。這直接對思政教師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標準。首先,思政教師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自覺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杜絕一切實用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等不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的學習方式。只有把理論講得內涵精準、邏輯清晰、學理透徹,才會增強教學科學性和說服性。同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要“對各種錯誤思想必須敢于亮劍”,要拿起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有力武器,勇于增強同錯誤思想的戰斗性,更好幫助學生明辨是非,站穩馬克思主義立場。其次,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教學不是單方向獨自發力,同時也要積極回應學生最關切的問題,“問題就是學生的口號”,合理答疑解惑,以吸引學生興趣并得到學生高度認同。再次,嚴格按照“六個要”目標要求。講好教材內容既是培育“四個自信”的手段,也是目標,在教學基礎上,貫徹思政教師的育人使命,用堅定的政治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深厚的學識素養吸引學生,用博大的情懷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貫徹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能用寬廣的歷史視野、知識視野和國際視野在課堂深入淺出地講清道理。最后,堅持“身正為范”的基本理念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保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言行一致,否則教師理論與行動的不一致乃至混亂,會嚴重消解“四個自信”教育的說服性。要以身作則扎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持續培育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充分發揮思政課在意識形態安全構建過程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
一要運用典型教學法。“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獲得的”。所以教師要注重運用典型進行榜樣示范。其一,向學生展示生動鮮活的先進案例,“榜樣表現出觀察者原本不具備的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通過觀察,觀察者也能形成同樣形式的思維和行為。”榜樣身上生動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如要求學生學習黃大年、南仁東、黃大發、鐘楊等為代表的時代楷模、“共和國勛章”受表彰者以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者的事跡,或者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案例融入教學內容,感染、激勵學生奮發向前,堅定踐行“四個自信”信心與意志。其二,用反面案例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如有大學生非法提供情報的犯罪案例,以此警示學生時刻保持政治頭腦清醒、提高甄別能力,堅定政治立場。其三,用學生身邊的正面案例帶動學生。此舉有利于拉近先進典型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如本校學生在全國就業創業大賽中榮獲獎項,以此案例向學生展示實現個人創業夢想與實現國家富強夢想的統一,以此引導學生在追求個人夢時要堅定“四個自信”,與祖國夢同向同行同發力。
二要結合縱橫比較教育法。橫向比較如與同為發展中國家比較,從我國建設速度、改革力度、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中展示出我國獨特道路優勢、制度優勢、理論優勢和深厚文化底蘊。結合歷史與現實來看,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方面面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得到巨大提升與保障,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優越不優越、好不好,西藏人民心中最清楚。本著西藏高校教師種好“責任田”的擔當意識,在思政課中采用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手段有機結合開展好教育工作。具體可從西藏經濟總量的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制約的突破、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建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顯著增加、脫貧攻堅戰之西藏絕對貧困的基本消除等大量事實及數據進行縱向比對,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加快西藏高校學生從“要我穩定”到“我要穩定”的思想轉變。
三要深化實踐教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從認識過程的秩序來說,感覺經驗是第一的東西,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于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實踐教學在培育“四個自信”中具有重要獨特作用。其一,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實現寓教于境。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文化基地并深入學習紅色文化。如譚冠三墓,使學生在瞻仰英烈的行動中感受愛國行徑,從而增強“五個認同”。充分利用各種文化節日、校園宣傳欄、教室黑板報。其二,有針對性的設計實踐活動。正確的理論需要在實踐中應運、檢驗從而更加牢固。“四個自信”同樣需要在多次實踐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理念。可以圍繞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話端午、包粽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而增強“四個自信”的認同感。
四要充分利用音影視聽材料,增強教學感染力。與理論講授相比,音影視聽資料明顯具有生動、形象、富有強烈感染力、極具激勵作用等優勢。使學生知曉沒有無緣無故的繁榮,中國的今天是勤勉又奮進的中國人干出來的,從而學生增強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