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迪 趙珍珍/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當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課題。研究生的科研素養是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學位條例》指出碩士研究生應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并且能夠從事科研或獨立承擔專門工作。因此,從學術的角度,研究生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讓其具備獨立從事科研活動的能力,體現出較高的科研素養。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科研素養構成包括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四個方面。科研意識是研究生運用科學理論從事相關研究的自覺性;科研知識是開展科學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科研能力是指自覺的運用基礎理論、科研知識和方法,探索解決實踐問題,驗證相關理論,揭示科學規律的一種能力;科研道德是科研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品德、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科研素養是知識大爆炸時代科研人員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必備能力。國內對于科研素養的知識結構、能力體系和評估方法的研究尚處于初步發展和探索階段。對科研素養的培養模式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并給出相應的評價指標,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評價體系。
評價一個研究生科研素養的高低不是發表論文的數量,而是綜合的科研能力。國外的大學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畢業之前公開發表論文,他們更看重對學生的科研素養的培養。清華大學最近也推出了研究生改革政策,不再把發表論文作為研究生/博士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申請也不再把論文作為一個關鍵的評價指標,而是更注重申請者的創造性研究能力。諾貝爾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屠呦呦研究員在獲獎之前很少發表SCI論文;另外一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把畢生精力投入到試驗田,以水稻的產量為研究目標,而非論文的數量。目前,一些國內導師把學生能早發論文、多發論文作為主要的培養方式,為學生的研究搭橋鋪路,以尋求捷徑。論文的撰寫與投稿花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利于他們在科研基礎方面的積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時,這樣培養模式很容易將學生的思維方式局限在導師的格局之內。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之所以能超越老師,關鍵在于能力的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優秀的科研素養可以使研究生獲益終生。導師帶給研究生的不僅僅是一張畢業證書,更多是科研素養。開闊的科研視野、優秀的學習方法、較好的科研意識、較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科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科研視野、學習方法、科研意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及對應的評價指標,以提升研究生的綜合科研能力和研究生畢業后的核心競爭力,總體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重點解決了以下兩點問題:(1)如何確定科研素養的4個提升方案(科研視野、學習方法、科研意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的案例設計、教學方式、邏輯順序和方案之間相輔相成的融合模式,以及如何對4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分析。(2)如何設定科研素養的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的判斷標準、評價時間、評價方式、評價權衡比重。
圖1給出了培養模式及評價指標的結構示意圖,具體方法流程為:首先,從科研視野、學習方法、科研意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個方面設計了科研素養提升方案。其中,科學視野的擴展式方案包括學術會議、參觀學術前沿單位、講座及專題報告;學習方法的培訓包括交流分享和實踐總結;科研意識的培養包括想象力、聯想能力和質疑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包括撰寫內部開放基金、綜述文章的撰寫。然后,針對每一項具體指標設置了定量或者定性的判斷指標,形成一套科研素養的培養評價標準。最后,以2-3屆研究生(4-6人/屆)作為研究試點,測試本文提出的科研素養提升方案的培養質量。

圖1 培養模式及評價指標的結構示意圖
科學視野的擴展式方案包括學術會議、參觀學術前沿單位、講座及專題報告。學術會議一般集合了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了探討科學問題,促進科學發展而開展的學術交流活動。這一學術活動可在幾天內最直接、直觀地展示某一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前沿。研究生通過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可以快速擴展研究視野,同時也可以與該領域專家學者建立聯系,有機會得到一些學術指導和幫助。學術前沿單位通常包括某一領域的專業研究機構或者高校的研究所,研究生通過參觀該領域的研究單位,可以擴展自己的眼界,有助于激發他們的研究熱情,幫助他們建立遠大的志向。講座及專題報告可以是專家學者給出的,也可以是研究生用來展示的平臺。可以使得研究生有了實戰和更好的學術機會。
學習方法的培訓包括交流分享和實踐總結。高效的學習方法是可以通過培訓獲得的。組織研究生參加學習方法的培訓課程,通過交流分享和實踐總結的方式,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交流分享是一個成果擴散增益的過程。不同的成果通過交流分享,可以使成果變得更加完善,更有機會產生新的思路和理論。實踐總結可以使研究生在實踐以后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歸納升華得到有利的方法體系。
科研意識是一個研究生實現創新的根本動力,包括想象力、聯想能力和質疑能力。想象力和聯想能力是一種高級屬性,是一切創新的不竭源泉。想象力源于認知,知識結構越豐富,想象和聯想能力就越開闊和深邃。質疑能力是研究的開山斧,敢于向權威提出質疑和挑戰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包括撰寫內部開放基金、綜述文章的撰寫。不盲從、不從眾,善于發現問題或提出疑問是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研究的一個基本模式,是研究生要重點培養的技能之一。對于研究生而言,可以通過撰寫基金申請書或者綜述文章的方式訓練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金申請書是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案,綜述文章則是綜合目前的研究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可能解決途徑。
針對每一項具體指標設置了定量或者定性的判斷指標,形成一套科研素養的培養評價標準。對于學術會議、參觀學術前沿單位、講座及專題報告的指標,采用定量的評估方法,限定了研究所在每年參與的次數;對于分享和實踐總結的指標,限定了每周參與的次數;對于想象力、聯想能力和質疑能力的指標,采用了定性的評估方法,以交流和匯報的形式開展;對于撰寫內部開放基金和綜述文章的指標,采用定量的評估方法,限定了參與總次數。
本文基于科研視野、學習方法、科研意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及對應的評價指標,以提升研究生的綜合科研能力和研究生畢業后的核心競爭力,總體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參與測試的2-3屆研究生(4-6人/屆)是首批獲益者。在取得成效以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推廣至學院或全校。另外,本文的科研素養培養模式及其培養質量評估指標可為學校修改完善研究生培養條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