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福建省連城縣第三中學,福建連城 366214)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園。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喚。道德與法治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素養的重任,以之為媒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1]。所以,許多教師主張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那么,如何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點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光呢?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載體。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以教材為根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素材和資源,這為傳統文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吃透教材,充分領悟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深入發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找到文化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結合點,滲透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2]。
以“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一課為例,我們知道,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的是愛國主義精神與家國情懷,而這兩方面內容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入世理念著手講解,結合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故事講述中國傳統的愛國主義和家國文化的內涵: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華文明強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的愛國意識源于憂患意識。《周易·系辭下》最早提出了“憂患”一詞,屈原“哀生民之多艱”的“哀”,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大無畏精神,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無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還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陸游,都是萬千中華兒女的代表,是推動民族奮進、祖國振興的偉大力量。當代中學生要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愛國主義傳統,將修身、做人與治國安邦的理念統一起來,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教師這樣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動力,培養學生成為有文化、有品質的人。
優秀傳統文化有兩個重要特質,即“優秀”和“傳統”。優秀傳統文化以古代文化為主體,但是它在發展和前進中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它猶如一條大河,源頭不變,但是流貫古今,愈流愈廣,因此,許多文化現象和內容都是初中生所不熟悉的。加上初中生身心還不成熟,所以,大多時候他們只能對那些能感知的文化現象感興趣,而對傳統文化的深層含義缺少了解。本著開放教學的原則,教師創設文化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化,讓學生領悟到文化的深層內涵。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采用生動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文化的深層含義。
例如,在教學“以禮待人”一課時,為了達成教學目標“體會文明禮儀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的價值,了解古今禮節和禮儀,做一個有禮貌有素質的人”,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講授禮的起源、有關禮的故事等。比如,“儀”是“禮”的表現形式,后來根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了一套涵蓋政治、法律制度的完整程序;中華傳統禮的核心是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在中國歷史上,關于禮的故事非常多,有周公吐哺、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等。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他們表演成語故事,構建趣味課堂,以此讓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教師在文化教學中既要把握傳統文化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相通點、結合點,又要創新教學方式,借助多種途徑展示文化的多樣性,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為優化優秀傳統文化打好基礎。
以“公民基本義務”一課的教學為例,我們知道,古代公民的基本義務除了納稅,還有服兵役、保衛國家安全等,而關于服兵役、保衛國家安全,有許多感人的歷史故事,如弦高犒師、木蘭從軍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疑:古代民眾的基本義務有哪些?關于服兵役、保衛國家安全,大家知道哪些有趣、感人的故事?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了解古人的義務、古代稅法的特點和與之有關的文化等;讓學生對比今天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先進性,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和認同感;讓學生討論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安全、自覺履行義務的重要性,用名人名言、詩詞名句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感情,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而使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擁護國家的方針政策,培養創新能力,樹立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做“四有”好公民。
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不僅創造、輸出了優秀文化,還從他國不同的文化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從而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賦予了中華文化與眾不同的特質。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形式、風格和內涵都是不同的,中華民族也依然保持著勃勃生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素養,讓學生對不同地區的優秀文化持兼容并蓄的態度。為了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深刻的認同感,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文化對比、辨析和論證,使學生通過文化對比和研究發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例如,在“與世界深度互動”一課教學中,結合“培養國際視野和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判斷能力,樹立開放意識和民族意識,明確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歐洲新航路開辟與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中西方國家的對外態度和方式,通過文化對比教育學生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在具體的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找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層體會傳統文化的含義;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受文化中蘊藏的精神力量;借助文化對比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