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漢大學醫學院,湖北430000
護理學基礎是護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知識面廣、實踐性強、系統性和結構性強等特點。在傳統理論課堂上,教師專注于知識和內容的講解,而學生則抱著應試的態度,被動地去接受和灌輸;而實驗技能方面,多年采用示教—練習—回示—考核的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不僅枯燥無味,而且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1],如何在傳統高等護理教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更新傳統護理教育理念,培養護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探討和構建適合社會發展的護理專業教學模式,推動高等護理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項亟須解決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后慕課時代”[2]的到來,當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逐步融合,國內部分護理院校嘗試以互聯網為基礎,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深入開展多樣化教學設計與實踐。有學者借助QQ和微信等網絡平臺在護理教學中開展混合式教學、實施翻轉課堂,取得了較好效果[3-4],但這幾種網絡平臺主要以社交聊天功能為主,提供了大量娛樂、資訊、游戲等信息,若利用不當,會給教學帶來消極影響[5];此外,該平臺還存在信息流動性強、教學資源單一,文件大小受限,無法動態監控學情、及時反饋等問題。而學習通是超星公司以互聯網為基礎,推出的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學習專業平臺,護理學基礎自2016年以超星泛雅平臺為基礎,進行建課;初次試驗于2015級護理本科班,利用學習通進行課程學習、輔助教學,為重塑教學形態,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現對情況總結如下。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 2015級護理學本科生49名學生為試驗組,其中男4人,女45人;以2014級護理學本科生45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10人,女35人;兩組學生年齡18~22歲,高考全日制統招護理學專業學生。兩組學生先修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學時安排等均無差別;第3學期專業基礎課程為護理學基礎I,理論總學時24學時,實驗總學時48學時,學習內容為緒論至生命體征的評估與護理,試驗組成績為(66.39±12.18)分,對照組成績(62.71±10.9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37,P=0.128),具有可比性。
護理學基礎Ⅱ課程在第4學期開設,理論總學時為32學時,實驗總學時為48學時;授課內容為冷熱療法至醫療與護理文件,使用教材為《基礎護理學》(李小寒、尚少梅主編,第5版)。兩組理論課和實驗課均由同一組教師任教,所使用的教學大綱一致,教學過程中,試驗組采用傳統課堂講授結合學習通APP進行教學,對照組則以傳統多媒體講授,課下結合QQ平臺進行教學。
1.2.1 試驗組
以聯通主義學習理論[6]為基礎,超星學習通為移動學習平臺,根據護理學基礎課程特點,將課外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實施移動學習,并促進教師對學生學習全程的掌握與監控,以建立有效的學習指導機制,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網絡,促進知識的遷移[7]。具體方法如下。
1.2.1.1 課程建設
護理學基礎Ⅱ課程自2016年起依托互聯網,利用江漢大學 “超星泛雅平臺” 進行精品課程的建設。截至開課前,共發送相關資源83個。學習資源主要包括:①教學資料。多媒體課件、概念圖、教學微視頻(自行采用Flash Back Pro5 Recorder錄制,平均時長10~15 min)、基礎護理操作視頻。②作業庫。題庫試題數共399個,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等題型。③任務點。共51個,包括觀看教學視頻、完成章節自測等任務,學生以闖關模式發放,只有完成80%以上的任務點,才能進入下一任務點的學習任務點。④課外知識拓展。相關主題文獻資料、護理知識背景資料等,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和擴展。
1.2.1.2 超量學習通干預手段
開課前,教師創建學習班級并指導學生下載超星泛雅APP-學習通軟件,加入對應的班級,課前以班級為單位向學生手機端開放相關章節學習資源,同時,接收學生通過學習通完成作業、測驗等情況,以及課堂報告、學情統計、成績統計等信息;然后教師根據學習通教師端接收的數據,掌握學生個體學習動態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課中,借助客戶端活動庫中的簽到、選人、搶答、分組任務、測驗等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課堂參與度。課后,設置討論版,學生有不解的地方可以再發帖討論,其他同學互助答疑解惑,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節省教師答疑時間,也可以信息形式發至教師端,進行課后師生交互;此外,停課后,繼續保留學生學習賬號,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加以復習鞏固。
1.2.2 對照組
采用傳統多媒體課堂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結合QQ群平臺,將多媒體課件、操作視頻等學習資料傳至群共享,教師利用QQ進行輔導答疑,或將相關資料以紙質版形式發放,進行課后答疑。
1.3.1 考試評價
1.3.1.1 階段性測驗
根據教學進度,對兩組學生進行階段性隨堂測驗,從題庫選題,共50道單項選擇題,總分100分,考試時間30 min,其中測驗一考查范圍從冷熱療法至排泄,測驗二從冷熱療法至靜脈輸液與輸血。對照組采用紙質試卷進行隨堂測驗,試驗組使用學習通APP隨堂測驗。具體操作:在考試前,將考題錄入試卷庫,對考題、選項進行亂序設置,統計比較兩組測試成績。
1.3.1.2 期末綜合測驗
兩組均采取閉卷考試,考試時間120 min,試卷由教研室老師題庫選題,統一命題,試題內容按教學大綱要求,其難易程度分配比例為:基本題70%,有一定難度的題25%,有較大難度的綜合試題5%,兩組試卷難易程度一致,考試題型及比例一致,其中名詞解釋占15%,單項選擇題占15%,多項選擇題占10%,填空題占10%,簡答題占30%,案例分析題占20%;筆試閱卷為教研室集體閱卷。
1.3.2 結局指標
①學生網絡課程參與情況:利用超星泛雅互聯網平臺導出大數據,其中包括總訪問量、發表討論數、總討論數、回復討論數、視頻觀看時長等;②反芻比:反芻比是單個教學視頻中,學生觀看時長與視頻時長的比例;③學習效果:與我院2014級護理學本科生測試成績進行比較,分析超星學習通應用效果,比較指標包括3次測驗平均成績、期末考試優秀率、及格率等。
對總訪問量、發表討論數等資料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對于期末考試成績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于優秀率、及格率的比較進行連續性校正χ2檢驗,其中檢驗水準為P<0.05。
本課程自建立使用以來,試驗組總訪問量為15 869次,人均訪問數為324次;其中發表討論人數45人(91.8%),未發表討論人數4人(8.2%),發表討論數為0~7(57.69±14.17)次;人均總討論數26~250(77.35±40.20)次;回復討論人數48人(98.0%),未回復討論人數1人(2.0%),回復討論數0~240(69.65±41.79)次;觀看教學視頻時長84.7~698.43(71.32±147.27)min。
本課程平均反芻比為69.48%~295.52%(124.65%);反芻比較高的學習視頻主要集中在鼻飼法、導尿術等相關護理操作視頻。見表1。

表1 反芻比前10位的學習視頻
在階段性測驗一中,試驗組成績低于對照組(P<0.05);而階段性測驗二和期末綜合考試成績,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此外,試驗組期末綜合考試80分以上的學生15人(30.61%),70~80分的學生17人(34.69%),60~70分13人(26.53%),60分以下4人(8.16%)。對照組80分以上的學生2人(4.44%),70~80分的學生18人(40.00%),60~70分12人(26.67%),60分以下13人(28.89%)。試驗組優秀率、及格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為9.148,5.475,P為0.002,0.019)。

表2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單位:分
智慧課堂是指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下的智能、高效的課堂[8]。國內有學者指出,智慧課堂的核心特征主要體現在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方面[9]。學習通作為智能端的應用工具,不僅提供課堂全景數據采集,實現全過程動態學習評價,還可利用智能云進行教學資源的推送和立體化交流互動,重塑教育教學形態。例如,教師可在后臺實現整個學習流程的實時監控,如學習進度、知識點的學習情況、每個學生學習行為產生的數據等;通過大數據統計與分析,教師對學生學習流程可進行自動化的量化統計與監控,以本課程為例,通過反芻比的計算,發現學生反復觀看的視頻主要集中在實驗操作內容(見表1),授課教師課前可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優化改進課堂教學實施方案,課中更加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課后與學生在論壇或平臺上進行線上交流,反思評價,打造高效互動課堂。
從表2可以看出,在階段性測驗一時,試驗組考核成績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試驗組首次以新的方式進行測驗,學生不適應有關,同時在測試中還受到智能手機的性能和電量、移動網絡信號受限等多因素影響,導致成績偏低;但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對學習通的熟練使用,在階段性測驗二和期末綜合測試中,試驗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成績,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利用學習通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對課堂教學的擴充。其次,學習通的使用還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10],其學習行為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學生通過監控與分析自己的學習行為,有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做好學習計劃,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此外,在本課程建設期間,利用互聯網端建立課程習題庫,在課堂上定期開展基于學習通的遞進式隨堂測驗,智能閱卷,教師進行即時評價和反饋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幫助強化鞏固專業知識[11]。因此,學習通的使用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助力于以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12]、慕課[13]、翻轉課堂[14]為基礎的多層次、多元化的信息化課堂教學革命。
總而言之,學習通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豐富教學形態,改善教學效果,加強師生課后互動,提升教學質量。但由于存在課程建設經驗不足、課程教學團隊薄弱等問題,還要在后期的使用和建設中不斷彌補相關不足;另外,教師和學生客戶端部分功能有待升級,且受移動網絡、手機性能等多因素的影響,需完善教室硬件設施、構建教室智能平臺[15]。隨著《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16]《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17]等文件的出臺,對高等護理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現有的條件和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打造護理“金課”,構建“新一代智慧課堂”,推動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