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霞 開封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現代物流業正朝著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協同化、集成化、標準化、電子化等方向發展。基于先進信息技術(物聯網、電子標簽、云計算、條形碼、無線射頻、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物流行業,通過不斷優化物流配送、倉儲管理、協同運輸、供應鏈管理、智能包裝等,來滿足人們對物流高質量服務的需求,運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人才作為物流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是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根據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 年)》,我國物流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盡管從業人數年均增長6.2%,但從數量上看,每年約有60 萬物流人才的供應與約180 萬新物流崗位的需求相比,供求矛盾仍十分明顯,而各大高校及培訓機構所供給的物流專業人才不到3 成,企業仍然面臨招聘難等問題。2018 年我國物流行業人才缺口達到150 余萬,成為我國12 類緊缺人才之一,特別是一些懂技術、專業強、善管理、有知識的高層次物流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力培養物流管理創新創業人才已迫在眉睫。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踐行創新創業活動,灌輸給學生創新創業理念,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大學生因就業環境差,而被迫自主創業,缺乏創業熱情及興趣;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就是辦公司、當老板、搞小本經營、參加社會實踐等,缺乏相關創新創業知識及技能,并沒有意識到與自身專業相結合才是有效開展創新創業的精髓;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夠還體現在臨近畢業與創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矛盾及焦慮情緒。
物流管理專業的應用實踐性很強,因此就要求教材也應具有實操性、創新性、實時性、啟發性等。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教材都是由高校教師在“借鑒”“學習”“感悟”“摘抄”“理解”的基礎上撰寫的,由于缺乏實際的物流工作經驗,很多內容跟不上時代需求,特別是現代智慧物流、電商物流、綠色物流、跨境物流、無界物流、定制物流等知識仍存在未編入教材的情況,導致教材與實際相脫離,會對物流專業學生發掘創新創業商機的敏銳度產生一定影響,達不到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效果。
高素質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社會需求的稀缺資源,培養創新創業物流管理人才也是高校教師的義務與責任,但目前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存在結構不合理、數量不對稱、專業化水平不一等問題。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大多是由從事就業指導的輔導員、行政人員兼職或者教授管理學、商業管理等課程的教師為主,缺乏物流相關企業從業經歷及創業體驗,整體素質大多側重于學術水平較高,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缺乏對學生個性化、創新性、實踐性的引導,不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新創業教育,甚至相互脫離,這就不利于培養優秀的物流管理創新創業人才,難以達到高校教師對物流管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課程是教學實施的主要途徑,而針對創新創業課程設置,很多高校缺乏對創新創業教學的整體規劃,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課程體系設置不嚴謹,教學內容融合度不高。僅在大三、大四階段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或就業講座等,這些只能在表面上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普及宣傳,知識內容較為單一,尤其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相關創新創業知識并未教授,兩者不能有機結合,無法取得創新創業預期效果。
物流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政府、企業等多方的協作,通過聯合構建課程體系、聯合開發課題、聯合辦校、聯合師資培訓、建設實訓基地、頂崗實習、以賽促學等方面的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改變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目前學校、政府和企業等各方主體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協調機制來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三方合作僅停留在較淺層次,而在政策環境、融資需求、加速孵化、市場營銷、技術創新等核心關鍵層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缺乏對物流管理學生專業特點及實際情況探尋合作機會,預期育人效果并未達到。
物流管理創新創業人才素質,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化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創新創業思維、品格、實操實踐技能等,以適應當前物流行業的方向,促使大學生成為創新創業的主體,形成動力,不斷推動物流信息技術、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的勝任力模型理論,我們把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素質能力進一步劃分為四個維度即:健康商數HQ(身體健康)、智慧商數IQ(良好學習能力、物流專業知識、創業實踐技能、發掘創業資源能力)、情緒商數EQ(自我認知能力、人際協調能力、創新創業品格)、逆境商數AQ(創新創業意識、風險抵御能力、自我實現需求)。前兩者屬于顯性素質,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基本素質,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創新創業實踐技能等。目前各大高校主要以此為教育內容,展開各項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后兩者屬于隱性素質,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驅動力,深深影響著其創新創業能力的高低。它體現了高校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所積淀的綜合素質以及相應的人格特質,是影響外在創業能力發展水平的心理基礎,直接決定著創新創業的成敗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勝任力四維度創新創業人才素質模型
構建立體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教材,時刻站在物流行業前沿,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并提出物流管理課程的整體教學方案。同時,在授課中運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結合圖片、視頻、案例、網絡、實訓等相關知識鏈接,及時更新教學平臺內容(如云班課、雨課堂等),滿足教師教學熱點和學生學習物流行業新知識的需求。采取以學生“學”和老師“教”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將創新創業教育與物流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為基礎。教材設計要科學合理,內容充實,符合物流專業化實踐教學的需求,有利于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通過設置教學任務情景、任務工作描述、任務工作分析、任務實施步驟等環節,引導學生就某一物流專業技能有針對性的學習及實訓,增強實操能力,體現趣味性、創新性、可操作性。將物流管理專業各課程的綜合實踐技能凸顯出來,形成教師愿意“教書”,學生愿意“學習”的現代化教材體系。另外,在教材中應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可以直觀地學習物流企業運作中的實操技能,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創業能力。
增強物流管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將創業精神不斷滲透貫穿于專業教育中,引導學生提升思想境界,為社會創造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創新創業精神是創業者的觀念意識、品性特征、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理想抱負等的體現,引導著創業者的活動方向、行為態度、處事方式,并為實現創新創業目標而努力。而“專業精神”體現出一個人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和奉獻精神,它是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內化精神理念,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和源泉,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賴。
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素質將直接決定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要不斷提高物流專業師資教學水平。首先,高校應根據創新創業發展情況,改革師資隊伍管理體制。根據國家發布的創新創業相關政策,高校應聯合社會多方力量構建創新創業平臺,聘任物流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帶頭人,形成骨干教師群,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同時也可引進企業培訓師及實踐經驗豐富的社會力量作為補充,進而實現師資隊伍的優化管理。其次,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對外交流學習的機會。定期對教師進行內部培訓,邀請專家進行物流專業創新創業講座,就相關專業知識、教學模式、實踐途徑進行交流探討;教師通過參加各種創新創業交流體驗平臺,也可到企業實習或參加物流創新創業會議,開拓視野,增強實踐操作能力。最后,提升創新創業教師教學勝任力。教師可通過自主學習,考取物流專業職業技能證書、發表物流專業論文、申報物流科研及教改課題、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
在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考慮到各學科間的邏輯關系、教學時間點、量度與精度、教學方式等,將專業基礎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有機融合,形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首先,在基礎課程上,要側重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業品格的完善、創業精神的內化、創業能力的提升以及創業思維的形成,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形成學分制管理體制,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涉及到的創新創業資源,同時可開設一些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例如:創新創業導論、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商業模式管理、創業案例研究等課程,讓學生從專業角度正確認識創業,并產生興趣。其次,從創業實踐及應用上,主要以“課堂體驗式教學+實踐實戰教學”為主。運用頭腦風暴、角色扮演、項目演練、模擬實訓、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增強課堂體驗式教學效果。通過開展物流學科競賽、創業項目設計、組建創業團隊、創業實戰訓練、團隊競賽等活動,增強實踐實戰教學的真實性。
政府、企業、高校三者聯動合作,優勢互補,合力培養優秀的物流管理創新創業人才。
首先,高校作為向社會和企業輸送創新創業人才的主要基地,一定要深入領會政府創新創業政策的內涵及扶持政策,并根據社會、企業對物流專業人才的要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結構,將專業基礎與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合理搭配,形成創新發展思維,才能夠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
其次,政府是連接高校及企業合作發展的橋梁,尤其是高校創新創業項目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應提供穩定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扶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最后,由于高校缺乏資金支持,企業研發能力有限,政府可起到協調人角色,保障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鼓勵企業做好學生實習工作。最后,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資金充足,這就為物流管理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財力保障。通過與高校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創立“大學生創業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等,或者實行“企業創業導師制”“一對一”“面對面”幫扶,強化學生創業能力,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