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煜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北京市是我國科技資源最密集的地區,截至2020年北京市已創建3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9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豐富的創新資源為北京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與高質量創新成果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專利申請量為226113件、專利授權量為131716件,分是2009年的4.5倍、5.7倍。北京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位列當前全球科技集群第4名①。技術市場是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科技資源的場所,為科技成果轉移和產業化提供基礎途徑。技術市場成交額是反映技術市場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杜寶貴等,2020),是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成效的晴雨表。近年來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一直處于增長階段,截至2019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已達5695.3億元,同比增長14.9%。但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戰略定位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距離。例如,近年來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國占比持續下降,北京流向津冀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相對較低,北京高精尖產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市成交額中占比相較于2009年有所下降,等等。因此,對技術交易額變動規律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建議,有助于推動技術市場高質量發展,有效助推科技成果在該市場的轉化,使其變成現實的生產力,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核心驅動作用。
目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已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技術市場成交額成為分析區域技術市場規模特征的指標(張林等,2020);傅正華等(2010)通過分析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發現北京技術市場在全國處于龍頭地位,其技術輻射能力不斷增強,但是重大技術交易合同比例偏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是政府主導型的技術市場,并建議逐步向市場主導型北京技術市場轉變[3];李中秋等(2016)通過各區縣、各類組織等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來反映北京市技術的供需結構,發現北京技術市場存在相應的政策法規有待完善等問題。此外,還有學者對其他省市及全國技術交易額進行了研究,如任建松等(2020)采用“十三五”期間安徽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等相關數據,發現安徽省各市吸納和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存在較大差距等問題;王珺等(2020)從全球性的視角出發,分析出中國與境外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持續增加等現狀,發現建設開放型技術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目前針對技術合同成交額的研究多側重于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對其問題產生原因研究的文獻有限。因此,本文以北京技術市場為例,以2009年至2019年技術合同成交相關數據分析為基礎,對北京技術市場成交額變動規律、問題進行研究,找出問題原因,并提出相應建議。這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北京在全國的核心引領作用,支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
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09年至2019年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如圖1)。2009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僅為1236.2億元;2019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至5695.3億元,增長率為360.71%,年均增長率高達32.79%。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一直處于全國首位,但近年來成交額在全國的占比持續下降,已從2009年的40%降至2019年的25%,降幅高達15%。

圖1 北京市2009年至2019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及全國占比
技術輸出流向可以分為三類:落地本市、流向外省市和技術出口。從技術合同成交額來看,北京技術輸出的流向分布格局較為穩定。2009年至2019年,北京與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在本市技術合同成交總額中占比較大,占比均值為50.3%,且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如圖2)。北京與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09年的489.18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2866.9億元,增長了5.8倍。
從技術交易區域看,北京與東部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較快,并且在北京與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中的占比最大。北京與東部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在2019年高達1524.6億元,是2009年的5倍,為本市與外省市成交額的53%。其中,北京與廣東省的成交額為442.6億元,占北京與東部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的29%,該占比在全國所有省份中最高,且從2016年以來持續保持了4年②。
北京與天津、河北技術合同成交額在2009年至2013年有較小幅度的波動。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正式提出,北京與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穩定增長,從2014年的83.1億元增到了2019年的282.8億元,與天津、河北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北京與外省份成交額的比重也在持續上升,從2014年的4.8%增長至2019年的9.9%(如圖2)。但相較于同期北京與其他區域技術交易規模,與津冀地區技術交易仍然較低。如2019年,與廣東地區交易額為與津冀地區交易額的1.5倍,與長江經濟帶的交易額為與津冀地區交易額的3.6倍,而與“一帶一路”省市區交易額為與津冀地區交易額的5.2倍。

圖2 2009年至2019年北京流向外省市與津冀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 及占比
北京“高精尖”產業指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現代交通、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及應用七個行業。整體來看,從2009年至2019年,北京輸出“高精尖”產業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處于上升階段,但是其在全市成交額中的比重有下滑的態勢(如圖3)。北京輸出“高精尖”產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在2009年為985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154.1億元,翻了4.2倍;但“高精尖”在全市成交額占比卻從2009年的80%降至2019年的73%,下滑了7個百分點。

圖3 2009年至2019年北京市“高精尖”產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及占全市比重
在技術市場服務體系中,科技中介機構是技術需求方與技術供給方實現有效交流的重要橋梁,孵化器是科技中介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婁成武等,2003)可以為企業提供專業平臺服務、供應鏈服務、資源對接服務,是技術交易主體間有效對接的關鍵。雖然從2009年至2019年,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一直在增加。截至2019年,北京市已擁有70個科技企業孵化器,但是與全球標桿孵化器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專業服務能力有待增強。此外,雖然從2009年至2019年,北京技術賣方機構與買方機構數量增加了1.43倍,但與全國技術交易買賣雙方機構數量增長了2.33倍相比,北京技術買賣機構數量的增長率遠低于全國技術交易買賣雙方機構數量的增長率,相差約90%③。為加強全國科技中心建設,有效帶動北京技術交易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緩解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國占比持續下降的問題,北京科技企業孵化器需要向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理論上認為,技術市場的輻射能力與技術商品交易雙方的距離呈反比,因此,北京對周邊地區的技術輻射能力應該較強,距離北京越遠的省市區,北京對其的技術輻射能力越弱。但與距北京較遠的廣東省及長江流域等區域相比,北京輸出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相對較少,說明北京對天津、河北兩地的輻射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其可能的解釋是技術市場的輻射能力與技術商品購買方所在地區的發達程度有關,購買方所在地的發達程度越高,技術商品對該地區的輻射能力就越強(錢省三等,1998)。如在2009年至2019年期間,天津、河北兩地的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遠低于北京地區,在全國成交額中的排名一直處于中等階段,即表明津冀地區的技術市場發達程度相對較低,由此可知,北京對津冀地區的技術輻射能力較弱,與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有待提高。
從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的具體領域來看,2009年北京電子信息技術行業的技術輸出合同成交額為366億元,在同期全市各產業成交總額中的比重達29.6%,2019年北京該行業的技術輸出合同成交額占同期全市各行業成交總額的比重為23.2%,下降了6.4個百分點,是高精尖產業中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與電子信息技術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其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市中的占比在2009年至2019年期間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7.2個百分點。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迅速發展,表明北京在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方面成效顯著;然而,電子信息技術行業雖一直處于北京技術領域的支柱地位,具有產業基礎優勢,但是該行業在核心技術和創新平臺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創新環節存在一定的不足,“高精尖”產業的支持和指導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
科技中介機構是技術市場服務體系的核心,需要培養、支持和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全面提升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力,提高其運行的規范程度,并向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的方向發展,要進一步規范優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服務管理,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此外,北京科技企業孵化器應該向全球標桿孵化器學習,向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引導孵化器進一步加強專業服務能力建設,形成新型產業孵化平臺,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撐,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④。
為了促進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解決北京與天津、河北技術合同成交額相對較低的問題,需要加強北京對津冀地區的輻射,推動北京在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同時也需要提高津冀地區技術市場發展水平。京津冀三地政府可以聯合建立資金支持和激勵制度,鼓勵津冀地區吸納北京市的科技成果并進行轉化,例如,對津冀地區吸納北京技術合同的機構提供一定的財政補助,對購買北京技術合同并及時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獎勵(龐立艷等,2018);三地共建省(市)級以上的創新平臺,在京津冀范圍內推動雙創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協同創新網絡⑤,從而為天津、河北地區技術市場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轉化途徑,推動北京科技成果和項目在天津、河北“落地”,帶動天津、河北兩地技術市場發展,從而增加北京輸出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
電子信息技術產業要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完成服務模式的創新升級,注重對核心品牌企業以及特色產業集群的培養,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向高端化、企業品牌化、應用泛在化、區域協同化發展。政府及相關部門針對該行業的細分行業進行深入調研,對每個細分行業的現存問題提供具體的指導意見以及有針對性的配套支持,以提高其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建設和首都高質量發展,以發揮北京市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注釋:
①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2020》顯示。
② 該數據來自2009至2019年北京市技術市場統計年報、國家統計年鑒。
③ 該數據來自2009至2019年北京市技術市場統計年報、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度報告。
④ 北京市科學技術創新委員會“北京孵化30年:孵化器數量突破500家,累計畢業企業2.3萬家”。
⑤ 北京市科學技術創新委員會“2020年雙創周昨天收官,北京雙創活力‘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