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航,蔡 倩,趙慧林,馮曉純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肺炎是兒童呼吸系統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按解剖學可分為小葉性肺炎、大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及毛細支氣管炎等,其中兒童大葉性肺炎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主要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呈現大葉性狀態的肺部炎癥,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及肺部固定濕啰音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出現中毒腦病狀,譫妄、驚厥及昏迷,更甚者出現感染性休克。病理改變為肺組織的炎性病變,并且1 個以上的肺段組織受到累及,發病急且并發癥多[1]。瀉肺滌痰湯為馮曉純教授的自擬方,中西醫聯合治療兒童大葉性肺炎急緩共進,標本兼治,安全性和可行性佳,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1 月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療區的70 例兒童大葉性肺炎痰熱閉肺證患兒進行臨床研究,分組遵循隨機數字表進行,分別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5 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5.29±2.97)歲。研究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2~13 歲,平均年齡(4.83±2.03)歲。2 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均符合《兒科疾病診斷標準》和《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痰熱閉肺型肺炎喘嗽的相關標準進行辨證[3]。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西醫分別診斷大葉性肺炎的臨床標準,且符合證型中的痰熱閉肺證者;2)年齡2~14 歲;3)無特殊感染和無大量胸腔積液者;4)家長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的臨床標準者;2)年齡<2 歲,或>14 歲者;3)有特殊感染或有大量胸腔積液者;4)拒絕配合治療者;5)口服中藥困難者。
1.4 治療方法 2 組均行西醫常規對癥治療,基礎治療使用大環內酯類藥物,部分根據實驗室結果適當調整,并予退熱、霧化等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瀉肺滌痰湯,方藥組成:馬鞭草20 g,麻黃5 g,石膏20 g,蘆根15 g,葶藶子15 g,炙甘草5 g,桃仁3 g,杏仁3 g,地龍15 g,魚腥草10 g,薏苡仁15 g,大棗3 g,瓜蔞15 g,天竺黃10 g,黃芩15 g,冬瓜仁15 g,桔梗15 g。水煎至200 mL,2~3 歲者2 日1 劑,4~14 歲者每日1 劑,早中晚各服用1 次,1 日3 次。2 組均連續治療2 周。
1.5 觀察指標 治療2 周后觀察并記錄2 組臨床療效、發熱、咳嗽、啰音,影像,治療前后體內血清降鈣素原變化等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影像學指征恢復正常,血清降鈣素原指標正常;2)顯效,臨床癥狀均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影像學指征較病前大致恢復,血清降鈣素原較治療前顯著改善;3)好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影像學指征以及血清降鈣素原檢查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但未達到出院標準,需要繼續臨床治療;4)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消失或有加重趨勢,影像學指征及血清降鈣素原檢查無好轉改變。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35) 例
2.2 2 組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原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原變化比較(,n =35) μg/L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原變化比較(,n =35) μg/L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3 2 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n =35) d

表3 2 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n =35)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2.4 2 組患兒的特殊治療 針對患兒的個人體質、實驗室指標以及發病的年齡選用抗生素,頭孢曲松鈉50例(對照組22 例,研究組28 例),頭孢替安 8 例(對照組5 例,研究組3 例),頭孢噻肟 5 例(對照組3 例,研究組2 例),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7 例(對照組5 例,研究組2 例)。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檢測陽性者加用阿奇霉素治療24 例(對照組13 例,研究組11 例)。連續高熱不退或肺部炎癥滲出不明顯的患兒予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3 例(對照組3 例,研究組無)。對于體溫達到38.5℃仍不退的患兒,予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治療12 例(對照組11 例,研究組1 例)。對于咳嗽較重,喘憋嚴重的患兒予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治療4 例(對照組4 例,研究組無)。
大葉性肺炎是臨床兒童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當機體過度疲勞或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免疫功能低下時,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細支氣管和肺泡被炎癥蔓延浸潤,支氣管黏膜出現充血、水腫,管腔變窄,通氣功能被削弱;肺泡壁隨之充血水腫,炎性分泌物增多,導致換氣功能障礙[5]。兒童大葉性肺炎除以發熱、咳嗽為主要癥狀外,伴有發病急,變化快,臨床癥狀發展重等特點,所以歸屬于“風溫肺熱病”范疇[6],相當于中醫學的“肺炎喘嗽”。謝玉瓊著《麻科活人全書》首次出現此命名。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小兒臟腑嬌嫩,或生來體質虛弱,感受外界邪氣之后,病情變化快,由肺而傳及其他臟腑。本病中醫辨證認為痰、熱、毒、瘀壅結,肺絡凝滯為病機關鍵[7]。瀉肺滌痰湯為馮曉純的自擬方,療效顯著。方中:馬鞭草、麻黃、石膏為君藥,可宣肺,清肺;臣藥為杏仁、瓜蔞、地龍、蘆根、薏苡仁、魚腥草、天竺黃、桃仁,其中杏仁、瓜蔞、地龍止咳平喘,蘆根、薏苡仁利濕排膿逐瘀,止咳化痰,天竺黃、魚腥草清熱化痰解毒,清泄肺熱,桃仁止咳平喘,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清解血分之熱結;冬瓜仁、黃芩為佐藥,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桔梗為使藥,載藥上行,能夠通利三焦,入氣分。以上諸藥共奏清熱瀉肺、滌痰平喘之功。
通過研究可見,2 組血清降鈣素原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研究組患兒降鈣素原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說明瀉肺滌痰湯具有對抗炎癥反應,降低血清降鈣素原作用。血清降鈣素原在評估膿毒血癥、細菌感染嚴重程度和臟器損害程度方面優于C-反應蛋白,特異性較C-反應蛋白強,可作為細菌感染早期的診斷指標,且研究表明數值升得越高,患兒感染程度越高[8]。研究組發熱持續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恢復時間、影像學指征恢復時間、血清降鈣素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天數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說明瀉肺滌痰湯可通過抗炎癥反應而退熱,進而減少抗生素使用,縮短住院天數。研究組總有效率、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研究組療效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大葉性肺炎患兒應用西醫常規治療同時配合口服中藥瀉肺滌痰湯治療,可顯著降低其機體降鈣素原,縮短退熱時間、咳嗽時間、肺部啰音恢復時間、影像學指征恢復時間、實驗室指征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可縮短疾病治療時間,提高臨床治愈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