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四龍,潘宏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院骨科,安徽安慶 246000
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常見治療髖關節疾病及股骨頭壞死的手術方式之一,是指通過人工股骨頭取代患者受損股骨頭的治療方式,以達到改善患肢功能的目的[1-2]。但由于人工股骨頭屬于外物,提升手術風險,術后極易導致感染,假體甚至能引起患者出現全身性炎癥,降低手術治療效果[3-4]。相關研究表明[5],術后給予患者灌注氨甲環酸能降低炎性反應,減少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且該藥具有止血作用,能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基于此,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6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圍術期給予髖關節腔內及周圍組織灌注生理鹽水及氨甲環酸,分析氨甲環酸對患者機體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方便選取86例進行研究,患者均知情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29例男,13例女;年齡54~75歲,平均(64.53±2.93)歲;病程1~2年,平均(1.31±0.26)年。觀察組,33例男,11例女;年齡53~77歲,平均(65.03±2.42)歲;病程0.6~3年,平均(1.81±0.5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為股骨頭壞死患者,符合股骨頭壞死診斷標準,髖部、腰部存在劇烈疼痛,髖關節功能障礙,行動受限,CT檢查顯示股骨頭變形,軟骨下骨折、塌陷;②均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惡性骨質疾病者;③手術不耐受者;④對氨甲環酸過敏者;⑤臨床資料不全者。
1.2.1 手術方式 兩組均行髖關節置換術,具體方式如下:全身麻醉,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常規消毒、鋪巾;手術入路選前外側,手術切口長度以8~12 cm為宜,分離深筋膜,充分暴露髖關節囊,切除髖關節囊,使股骨頸、髖臼顯露,分離股骨頭周圍組織,取出股骨頭,對髖臼進行清理;使用髖臼銼磨挫髖臼,直至出血軟骨下骨床顯露;試模,完成后選擇尺寸合適髖臼假體,對假體進行固定,壓配髖臼,使用螺釘在相應位置進行固定,使股骨頸顯露,對其前傾角進行觀察,確定角度后行開槽操作,完成后將股骨柄假體植入,對髖關節進行復位,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
1.2.2 灌注方式 對照組髖關節腔內給予生理鹽水灌注,觀察組給予氨甲環酸(國藥準字H11020634,規格:2 mL:0.1 g)灌注,灌注前先將20 mg/kg氨甲環酸與100 mL生理鹽水融合稀釋,手術過程中給予患者髖關節腔內及其周圍灌注40 mL,縫合皮膚后,再給相同部位灌注60 mL。
①觀察出血、輸血情況。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隱性出血量、總失血量及輸血量5項指標,其中,顯性失血量為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之和;隱性出血量需檢測患者紅細胞,分析術后患者紅細胞減少總量,用結果減去顯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血容量×(術前紅細胞壓積-術后紅細胞壓積)/術前及術后紅細胞壓積均值,分別比較5項指標結果。
②分析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變化情況。分別于手術前后采集患者靜脈血液進行分析,檢測血清中CRP、IL-6水平,比較結果。
③評估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分別于手術前后采集患者靜脈血液進行分析,指標包括PT、FIB、APTT,比較其水平。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失血情況、輸血情況對比[(±s),mL]

表1 兩組患者失血情況、輸血情況對比[(±s),mL]
組別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 輸血量對照組(n=42)觀察組(n=44)t值P值496.58±41.28 327.64±33.76 425.68±30.76 279.68±27.85 425.62±28.95 264.95±23.42 998.65±35.61 763.39±29.78 496.68±52.32 341.65±49.28 20.818 23.094 28.357 33.294 14.150 0.010 0.008 0.003 0.001 0.015
術前,兩組CRP、IL-6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CRP、IL-6水平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CRP、IL-6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CRP(mg/L)術前 術后IL-6(pg/mL)術前 術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4)t值P值19.26±6.52 19.35±6.17 36.65±5.16 34.32±4.28 95.67±11.36 95.54±11.18 219.64±20.58 154.67±10.72 0.066 0.474 2.283 0.012 0.053 0.479 18.482 0.001
兩組術前及術后PT、FIB、APTT水平均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凝血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凝血功能對比(±s)
組別PT(s)術前 術后FIB(g/L)術前 術后APTT(s)術前 術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4)t值P值14.25±5.34 14.35±5.24 12.65±3.46 12.57±3.15 3.18±1.13 3.21±1.05 3.25±0.67 3.28±0.54 36.54±3.82 36.27±3.72 34.86±2.54 34.34±2.18 0.088 0.465 0.112 0.455 0.128 0.449 0.229 0.410 0.332 0.370 1.020 0.155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臨床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該病,用人工假體替換壞死關節,以達到緩解患者疼痛、促使其肢體功能恢復的目的。但由于該手術具有較大創傷性,術中出血量較大,包括顯性出血和隱性出血,降低患者抵抗力,術后極易受到感染,引起術口發炎。同時,由于人工假體屬于外來物入侵,容易造成假體周圍感染,進而提升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給手術造成不利影響[6-7]。
氨甲環酸屬于止血、抗炎藥物,該藥具有抑制纖溶酶、纖溶酶緣上纖維蛋白結合的作用,進而達到抑制由纖溶酶所致的纖維蛋白分解作用,以達到止血的作用[8-9]。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說明氨甲環酸的止血作用顯著。由于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大,引起其機體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主要包括CRP、IL-6[10-11]。相關研究表明[12],髖關節置換圍手術期提升其CRP、IL-6水平,患者術前CRP水平為(4.38±0.59)mg/L,術后為(47.67±9.25)mg/L;該研究中患者出血量與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關,術前觀察組分別為(19.35±6.17)mg/L、(95.54±11.18)pg/mL,術后分別為(34.32±4.28)mg/L、(154.67±10.72)pg/mL,該研究數據與相關研究呈現一致性。但在采用局部灌注氨甲環酸后,觀察組炎性因子水平的到控制,因此,觀察組術后CRP、IL-6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在該藥作用下,患者機體炎癥得到控制,從而達到抗炎作用,使CRP、IL-6水平降低。雖然該藥能快速止血,控制患者機體炎性細胞水平,但對患者凝血功能影響較小,患者機體凝血維持正常水平,因此,兩組凝血功能指標(PT、FIB、APTT)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訴,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使用氨甲環酸能迅速止血,減少患者手術出血量,維持機體免疫力,減少輸血量,促使其炎性因子水平維持在正常范圍內,且對患者凝血功能影響較小,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