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源,王巧珍,肖璐璐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福建福州 350000
胃癌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胃癌作為我國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在病死率中占第2位,臨床行主要選取全胃切除術治療。然而,在手術治療中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胃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發病群體以中年男性為主。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基本目標是減少胃癌手術對患者的影響,減少術后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胃癌患者的住院時間。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目前循證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著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干預,提高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減少手術應激反應。通過隨機選取2019年1—9月在該院就診實施全切除術患者66例進行研究對比,得出結論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下的胃癌圍手術期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在該院行全胃切除術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27~83歲,平均(56.32±3.13)歲。觀察組男21例、女12例;年齡39~79歲,平均(56.87±3.28)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病理、胃鏡檢查后確診為胃癌;該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機制障礙患者;存在語言障礙和溝通能力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胃癌圍術期護理模式,包括術前協助患者常規檢查,術中配合醫師的各項操作,術后為患者提供常規查體。胃癌術后1~3 d禁食,輸液來維持營養。后期可以調整飲食,少量多餐,吃流質飲食、容易消化的飲食。
觀察組行快速康復理念下的護理模式,具體包括(1)術前:胃癌健康教育。針對疾病知識、治療方式、手術流程、術后康復、注意事項等知識予以全面介紹,提高患者對胃癌及手術治療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2]。改善患者不良情緒,防止患者心理壓力造成其內分泌紊亂問題。術前6 h禁食,2 h禁飲,采取傳統導尿方式。(2)術中:患者麻醉后易發生寒顫及體溫下降問題,做好患者的體溫護理,應用保溫毯對患者四肢予以保溫,防止術中寒顫[3]。(3)術后:①早期康復護理,監測生命體征、血壓、呼吸等指征。保證正確體位,呼吸腹腔引流,鼓勵患者深呼吸翻身,保持胃腸減壓管的通暢,觀察胃管內和腹腔引流管內引流物的量和顏色。②痛疼護理,采用鎮痛泵予以疼痛干預,如疼痛感較強,可遵醫囑給予患者術后鎮痛藥物。③術后患者需仰臥休息,術后6 h,可在家屬及護理人員幫助下緩慢、輕柔調整體位。在患者病房內安裝音響,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④口腔護理,幫助患者在化療期間保持口腔清潔,避免口腔炎癥[4]。(4)圍術期營養護理:術前使用NRS評分表[5],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分篩查。對NRS陽性患者在術前3 d在正常高蛋白飲食基礎上,給予營養液補給,確保術前腸內營養。術前需向患者告知其檢查結果,耐心解釋篩查及腸內營養的意義。(5)術后營養支持:術后當日給予營養液,根據患者消化情況及康復情況調整其營養液比例,逐步達到250 mL[6]。患者排氣后,護理人員可經口給予營養液,其液量保證在1 000 mL左右。為患者做好消化道護理,開展消化道重建。(6)患者并發癥的預防: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并且每隔2 h進行一次翻身,避免患者皮膚長時間受壓而出現壓瘡等。術后8 h可適當進行活動,按摩下肢,避免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為了避免患者出現情緒方面的波動和負性心理狀態,護理人員需加強護患溝通,并且不斷鼓勵、安慰患者,幫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傾聽患者主訴,幫助患者擺脫焦慮、抑郁等情緒。
兩組臨床治療相關指標: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量、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高血壓、便血、腹脹、發熱、心率不齊、心悸等;兩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兩組滿意度評分,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總分為100分,其中91~100分為非常滿意,71~90分為滿意,0~70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量長于對照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量(m)排氣時間(d)排便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n=33)對照組(n=33)t值P值140.00±10.00 100.00±10.00 1.96±0.74 3.12±0.45 2.34±0.48 3.45±0.56 7.22±0.36 8.68±1.03 10.061<0.001 10.347<0.001 16.434<0.001 7.687<0.001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d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清單白、轉鐵蛋白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清單白、轉鐵蛋白對比(±s)
組別血清白蛋白(g/L)術前 術后前清蛋白(mg/L)術前 術后轉鐵蛋白(g/L)術前 術后觀察組(n=33)對照組(n=33)t值P值26.8±0.5 26.9±0.4 0.897 0.373 40.7±1.4 35.8±1.5 13.719<0.001 184.8±0.3 184.7±0.5 0.985 0.328 241±2.5 207±2.1 59.821<0.001 1.8±0.4 2.0±0.5 1.794 0.078 3.8±2.4 2.1±1.9 3.190 0.002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胃癌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治療,全胃切除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方式,部分患者進行全胃切除后出現并發癥,例如:患者在術后的進食量驟減,消化不良,導致患者的體重下降、營養不良、貧血等,這些術后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全胃切除術后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干預顯得格外重要[7]。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快速康復手術的基本目標是減少胃癌手術對患者的影響,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胃癌患者的住院時間[8]。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以將循證醫學證據作為具體的依據,并且從多方面入手,不斷優化患者的圍術期護理質量。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之后,可以對患者因為手術而引發的創傷應激反應等進行有效的阻斷或者減少,從而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能不斷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胃癌手術病例中,術前對患者的手術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狀態干預,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的調節到最佳狀態,能有效提高手術效果。在胃癌手術治療過程中,術前腸內營養、術中麻醉、鎮痛技術、術后強化康復治療,3者為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良好鎮痛利于患者更早下床活動,從而促進腸胃蠕動,加快排氣。此前早已有研究表明[9-10],術前營養風險篩查,可改善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提高患者術后腸道免疫力,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術中護理的主要目的是手術配合和指標監測,其中最重要的是術中對患者的保溫,防止患者體溫過低[11]。術后鎮痛,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的使用,降低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徐燕華等[12]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中,觀察組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觀察組的首次排氣時間(40.56±6.91)h、通便時間(70.34±10.96)h、住院時間(9.13±1.56)d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9.09%小于對照組(P<0.05)。其研究結果與該文相似。據該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排氣時間(1.96±0.74)d、排便時間(2.34±0.48)d、術后住院時間(7.22±0.36)d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P<0.05)。以此說明在快速康復手術中,早期康復訓練非常重要。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著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干預,也被稱為促進術后恢復模式。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護理工作,這樣不僅能預防患者便秘和靜脈血栓形成,促進患者快速康復,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此外,針對接受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實施中,也要做好患者個人情緒方面的疏導。通過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較為融洽、和諧的護患關系,多傾聽患者的個人主訴,并且加強鼓勵和引導,幫助患者學會放松心情、轉移注意力等。患者的情緒安定、平靜下來后,會更為配合護理人員的各項操作,依從性更好,從而加快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胃癌圍手術期護理方面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