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年
摘 要:伴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觀念也得到推廣,推動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改革。作為語文教師,不僅需要關注知識技巧的傳授,同時還需要強化對語文素養的培養,這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任務之一。目前,
中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缺乏閱讀的熱情,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交流,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皩W為中心”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創建,便是以學習作為核心,加快學生與教師參與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為此,文章對“學為中心”的有關概念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同時分析“學為中心”對課堂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激發學生閱讀熱情以及創新教學方式等方法。
關鍵詞:學為中心;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高效的學習的活動不可僅依賴于簡單的模仿以及記憶,親自動手實踐、自主進行探索也是學生學習與交流的關鍵方法。簡言之,即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教學方式,創建自主、合作以及學習型的課堂氛圍,以令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便是“學為中心”。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不同方面能力而言具有積極意義。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語文閱讀能力的養成與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小學語文實際教學期間,許多教師容易忽視這一點。教師在教學期間,急于將閱讀技巧以及文本內容直接教授給學生,導致學生閱讀效果并不理想。故而,作為教師需要重視學生閱讀所產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建立“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氛圍,科學地開展語文閱讀課堂教學。
一、 “學為中心”課堂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一)“學為中心”課堂
“學為中心”的課堂指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以持續發展其元認知系統,學生通過運用深層學習策略,逐漸養成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尋求學習內容的意義的學習習慣,而并非機械化地記憶知識內容。“學為中心”的課堂主要依賴于三個彼此依存的要素,旨在激發學生自我系統以及元認知系統,實現個體學習與群體學習的共同發展。具體包含如下內容:第一,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個體認知的好奇心,引導群體共同參加解決的問題。第二,借由對社會性互動規則的制定,使得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自主與同伴就問題的解決開展交流,創建具有安全感、歸屬感以及思考能力的課堂。第三,借由思維外顯化的設備,明確學生當前的思維方式,同時運用隱藏有思維習慣的工具,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二)“學為中心”課堂的影響
第一,教師角色的改變。傳統教學活動中,知識本位的現象嚴重,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單方面向學生灌輸大量理論知識,而忽視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并不理想,也不能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是造成小學閱讀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限于教授學生閱讀知識,同時也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以及合作者,持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創收學生閱讀學習的主要方式,同學生積極開展討論、研究,并引導學生重視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第二,學生角色的改變。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下觀點: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皩W為中心”課堂教學理念便是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引導其逐漸養成主動且積極的學習行為。整體學習期間,學生可以自由決定學習目標、閱讀文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交由學生自己解決,學習方式也由學生自己探索并決定,使得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隨著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產生變化,學生學習熱情也會得到顯著提升,并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語文閱讀教學效果自然會得到提高。
二、 “學為中心”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方式
(一)刺激學生語文閱讀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之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需要堅持落實“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狀況堅持落實“學為中心”的觀念,同時需要和閱讀教學內容相融合,為學生創建更為理想的教學環境。教學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開展自主閱讀,閱讀理解能力也將有所提升。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觀潮》時,可嘗試引入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從網絡中下載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并在課堂導入環節向學生播放,使得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觀察到錢塘江大潮的壯闊景象,以便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情感。不僅如此,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可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播放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對該文章有何種看法。如此,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學生思考期間,教師可以同步播放音樂,以襯托錢塘江大潮的壯闊景象,使得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落實新課程改革“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二)創新教學方式
如今,依舊有許多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且乏味,加之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氣氛過于沉悶,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事實上,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是獨立的個體,但兩者之間有彼此依存的關系。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質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改革教學方式,以免課堂氣氛過于沉悶,小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不利于學生閱讀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方式,小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并不強,因此在閱讀許多文本過程中可能產生一定的困難。故而,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情景,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轉化為一個大的環境,學生可以作為閱讀文章的主體,便于對文章內容有更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也能夠直觀地感受文本所想要傳達的感情。例如,教師在講解《烏鴉喝水》文章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烏鴉是通過何種方式喝到水的?學生在文章中可以學到哪些精神。使得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閱讀文章,并在閱讀之后回答對應的問題。教師利用該方式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不僅令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有所提高。此外,教師也可運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新時代發展環境下,科學技術處于高速發展的態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期間,教師能夠將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內,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以及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也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或是社交媒體,為學生創造交流渠道,例如微信群、QQ群等,教師可以將預先錄制的教學視頻上傳到群內,供學生自由下載與瀏覽,為學生閱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先進的科技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