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斌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初中歷史教育實踐,以課堂提問為切入點,依次分析與探討了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意義、原則及其注意事項,旨在于以課堂問題為載體,在推動學生積極思考與分析的過程中優化初中歷史教學效率,帶動學生歷史思維及其素養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問題;意義;原則;注意事項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施教、學生學習不容忽視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身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高度重視課堂提問工作,想方設法提升與保障課堂提問的效益及其質量,期望借助課堂提問帶動學生更高效率、更高質量地學習歷史知識、理解與掌握歷史知識。在長期探索與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對初中歷史課堂提問這一主題進行了大量的嘗試,收獲頗多,歷史課堂教學效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文章僅結合筆者自身的初中歷史教育實踐,針對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意義、原則以及注意事項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與見解的闡述。
一、 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意義
就當前實踐來看,于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科學、恰當的提問存在著如下突出的意義與價值。
(一)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能在一定的事物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然而,若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只是一味地講、一味地進行知識的闡述,卻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其中,這樣學生更多時候像“看客”“聽客”一般未能全身心地融入初中歷史課堂上,導致最終的歷史學習效率不容樂觀。但若是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面向學生進行提問,便能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一直維持在歷史課堂上。這是因為在聆聽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與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作為學習主體在參與、在融入,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是集中地,注意力是停留在課堂上的。這便充分表明了科學的課堂提問對于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推動學生高效率地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價值。
(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學生一方獲益,對于教師來講也是一個了解學生真實學習情況的有力途徑。具體來講,在學生針對特定的主題做出回答之后,假設是對的,這代表了學生對這一問題背后所蘊含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而若是學生回答錯了,則表明其在理解知識及其內容上尚存在短板,有著未突破的內容及其障礙。對此,教師就要下意識地引起注意,要從學生所給出的答案中分析導致其回答錯誤所可能存在的原因,以及想方設法予以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可以說,在課堂問題的幫助下,教師能更為清晰地明確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與情況,而這顯然也便為他們更有針對性地施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這便是科學的課堂提問對于教師成長來講所具有的突出意義。
二、 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原則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面向學生進行提問并不是貿然的,在這一過程中,初中歷史學科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遵循如下幾項基本原則,以最大限度上確保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質量及其效益,進而讓其切實發揮出預期的作用。
(一)依據教學內容進行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應當服務于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而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后者只能是浪費時間與精力,甚至還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為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注意從所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設置課堂問題,再以問題為依據,面向學生進行提問。這樣才能以課堂提問為載體,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這節知識時,初中歷史不能向學生設置“墨子、孔子、孟子等人,誰的思想更厲害”這類“營養價值”并不高的問題,而可以從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提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哪些代表學派,各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誰,他們各自的主張是什么”等。這樣一來,問題的設置在緊扣“百家爭鳴”這節歷史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推動學生有條理地串聯起相關知識點進行歷史的探索。當學生在積極梳理的過程中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幾大代表學派、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張之后,關于“百家爭鳴”這節歷史知識的認知自然也會得到極大的優化與深刻。依據教學內容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所具有的意義顯而易見。
(二)由易及難進行提問
任何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都遵循著特定的規律,即由易及難、由簡單到復雜。同理,人們的思維狀態也呈現上述鮮明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人們總是容易理解較為淺顯的、簡單的知識點,對于較抽象、復雜知識點則存在著極大的難度,需要較長時間的緩沖加以理解。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面向學生進行歷史課堂問題的設置時,不能猛然面向學生拋出難度過大的問題,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回答問題的畏懼感與排斥感,當學生感覺到了壓力,其思考與回答問題的熱情也不復存在,又何談以問題為驅動帶領著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呢?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初中歷史教師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設置問題,即率先設置難度稍小一些的問題,帶領著學生的思維向著一定層次發展,以此為前提,再逐漸加深問題的難度,使得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有計劃地縱向延伸,這對于學生逐漸回答出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而獲得高質量的歷史學習效果將產生積極影響。
例如,在教學“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歷史知識點時,涉及“焚書坑儒”這一內容,對此,教師不宜直接向學生拋出問題“焚書坑儒的危害是什么”,相反,可以從“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坑儒”入手,帶領著學生的思維延伸,去認識到“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從思想以及文化上加強秦王朝專制統治的一種方法”,待到學生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們再順勢提出“焚書坑儒的做法帶來了哪些危害”這一問題,使得學生去思考、去分析焚書坑儒燒掉的不僅僅是書,更是摧殘了以書為載體呈現出的文化,束縛了當時人們的思想。這樣一來,學生對于“焚書坑儒”這一殘暴做法的實質及其危害便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由易及難進行提問對于帶動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所發揮出的意義顯而易見。
(三)面向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