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歷
摘要:《我們的歌》邀請兩個時代的歌手同唱一首歌,寄希望于用音樂的形式打破代際,實現綜藝節目對社會問題的觀照。嘉賓通過盲選的方式組合配對,完成綜藝節目對音樂本身的回歸。老少兩代共同演繹經典歌曲的過程中,對現代元素的借鑒與融合又揭示了傳承與創新之間互為基礎的關系。節目組對舞美設計、歌曲編創與合唱選配等藝術性元素的把控,共同成就了這檔爆款綜藝節目。本文擬從節目的時代性、創新性與藝術性三個方面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我們的歌》 音樂綜藝 時代性 創新性 藝術性
《中國夢之聲》是由東方衛視于2013年開創的一檔音樂類系列綜藝節目。歷經了素人歌唱選秀、星素同臺競唱和素人歌舞選秀形式之后,東方衛視于2019年又推出了一檔全新的星星組合節目《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下面簡稱《我們的歌》)。該節目一經播出便受到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和好評,據東方衛視統計,開播以來,節目連續5周收視破2并蟬聯11周衛視綜藝收視第一。在微博、騰訊視頻、QQ音樂等各大社交平臺,節目單期熱搜達32個,12期節目全網熱搜高達221個。
一、《我們的歌》的時代性
流行音樂是西方的舶來品,黎錦暉于1927年創作的《毛毛雨》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首流行歌曲。籠統地講,我國將近百年產生的流行音樂都可以被稱為“我們的歌”。節目的開頭,一首《千里之外》看似在介紹節目嘉賓費玉清,實則是借這首十幾年前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的跨界經典暗示節目的主題。這檔節目通過老少結合回應“代際對話”的時代話題,用老歌新唱的形式探討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從節目的制作來看,節目無論是在挑人、選曲,還是在道具設計方面都透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1.時代鮮明的人。當前,新媒體時代帶來了分眾化、碎片化的趨勢,更多的信息選擇也逐漸稀釋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收看電視節目的習慣與氛圍,如今不同年齡層觀眾之間可以共同探討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少。《我們的歌》正是以此為突破口,探索一條全新的老少明星共唱一首歌的演出形式,致力于打造新時代的“合家歡”作品。從節目邀請的嘉賓名單來看,前輩歌手無一不是當年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一些作品甚至被幾代人視為經典。像費玉清和周華健等,他們出道成名時這批年輕歌手都還沒有出生。新生代歌手雖然大部分只是初生牛犢,但也不乏唱功了得的角色。像阿云嘎、周深等人通過這檔節目也收獲了一大批跨越年齡層的粉絲。在觀眾席的設置上,節目組特意按照年齡層把他們分為“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5個區域。可以說這檔節目里出現的人,無論是臺上還是場下,都力求突出時代感。
2.歲月沉淀的曲。這檔節目讓觀眾再次聽到了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一批歌曲,像《一剪梅》《花心》《心太軟》《月半小夜曲》《晚秋》《愛江山更愛美人》《夢醒時分》《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跟著感覺走》等歌曲,在20世紀末可謂家喻戶曉。也是為了特意突出時代感,節目中每一首曲目下面都標注了其發行時間。這也印證了那個最樸素的真理,只有經受時間洗禮和歲月沉淀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經典。而當它們與時下的元素和唱法相結合時,又給人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回味。
3.塵封已久的物。節目中還有許多塵封已久的物件,雖然只是不經意的呈現,但穿插在節目中也無形中勾起了觀眾的歷史回憶。在節目開頭,面對錄音機、CD機、隨身聽和MP3這些曾經的音樂播放器,一些新聲歌手表示出了陌生感,但對臺下和屏幕前的許多60、70和80后而言,這些卻是滿滿的回憶。如劉宇寧拿起筆來倒磁帶,這個行為讓不少人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李克勤與黃凱芹的同臺又喚起人們對“寶麗金”的回憶,正是這個品牌曾經撐起了華語樂壇的半壁江山,而此檔節目追憶的歌曲也有許多出自這家公司。
二、《我們的歌》的創新性
從2011年開始,相關部門即對音樂類綜藝節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就綜藝節目的播出時間、節目數量的審批、節目嘉賓類型的設置等具體環節提出了詳細規定,概括起來就是“堅持正確導向,節目力求少而精”。《中國夢之聲》團隊就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在概念與模式上雙重創新,才打造出了爆款節目《我們的歌》。
1.概念創新。在音樂類真人秀中,《我是歌手》算是現象級節目。雖然中間由于種種原因更改了節目名稱,但《我是歌手》中對“我”的強調在綜藝節目中占了絕大多數。這是一個求新求快的時代,人們以“我”為中心去打造殘酷、獵奇的真人秀,導致了當下綜藝節目的泛娛樂化,缺乏人文關懷和終極思考。而《我們的歌》打出“代際潮音競演”的概念,從戰略層面進行創新。節目以音樂的形式展開家庭和社會代際溝通的新話題,表達對社會痼疾的關注。“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就是為了表達文藝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文藝作品要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的意思。在“傳幫帶”的精神引領下,前輩歌手與新聲歌手融合互鑒,以音樂為媒介打破代際,向社會輸出正能量。節目以“代際對話”為切入口,用老少組合的形式推出“我們”的定義,成功地實現了差異化突圍。為了使節目不失起伏,在新老配對的環節上,節目組在戰術上也做了調整。歌手們的配對過程從幕后被拿到了臺前,他們要在觀眾的見證下通過盲選進行組合。所謂盲選就是歌手們完全依靠“聽歌識人”來選擇合唱搭檔。盲選配對既開了綜藝節目規則之先河,又凸顯了對音樂本質的回歸。當然,它的終極意義還是在于以完全透明的方式呈現歌手組合的隨機性,然后以他們的默契配合最大化地向社會發出“代際可以打破”的聲音。
2.模式創新。節目在突出代際傳承的過程中,展現了兩代歌手不同的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的溫情與互勉。節目中,費玉清、周華健、任賢齊、黃凱芹等人對細節的孜孜以求,充分解釋了什么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而羅琦、李克勤、那英、蔡健雅等人對自身“舒適圈”的突破,又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音樂人扎實的基本功和永不言敗的精氣神。作為年輕一代的歌手,他們身上所展示出來的謙虛和好學,也改變了社會對“流量”歌手的看法。融合了情懷性和創新性的《我們的歌》,使前輩歌手的“工匠精神”和新聲歌手的“極致追求”實現了有機地統一,成為一個能讓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觀眾在觀看競演、欣賞音樂的同時,又能觸及心靈的“年輕態”節目。整場節目雖然有競爭也有淘汰,卻沒有毒舌評論,老一輩人之間的“互損”倒是為節目增添了不少歡樂。老少組合們與其說是在競技,不如說是在切磋,因為賽制中的很多刁難環節也都變成了一種相互成全。正如節目組所言:“音樂的魅力不在于超越,而是每一次呈現不同的精彩狀態。”在人們早已對綜藝節目必須要有激烈的對抗和緊張的懸念的認知下,這種溫情脈脈給人帶來溫暖與感動的節目自然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
三、《我們的歌》的藝術性
對于綜藝節目而言,外在形式是節目的賣點,傳遞的內容和情感是節目的核心。商業性與藝術性共同構成了綜藝節目這個矛盾體。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商業性是綜藝節目的本質屬性。包括邀請肖戰等流量明星,全媒體宣傳造勢等都是節目的營銷手段。但最終把《我們的歌》推上2019年綜藝節目頭把交椅的決定性力量,應該說是節目組對舞臺音響的精益求精、編曲團隊的巧妙構思以及歌手們現場合唱的完美呈現等藝術性要素。
1.精致的舞臺。《我們的歌》由慈文傳媒斥2億巨資打造,所以在舞臺打造方面非常精致,音響配置也是盡趨完美。舞臺整體設計以圓形和矩形為主,在視覺上給大家呈現了一個立體的“頭戴式耳機”造型。為了實現盲選配對的想法,平面舞臺設計為一個大“Y”字形。在“Y”舞臺的后半部分,兩個矩形走廊被“V”字形屏幕阻隔。設計的巧妙之處恰恰在于,“V”字形屏幕就像我們經常提及的“代溝”一樣,矗立在人們中間,使兩代人盡管很多時候在一個平臺上,卻“看不到”對方。盲選配對過程中,兩位嘉賓從耳殼形狀的嘉賓通道走出,互不相見,只能靠歌聲來識人。在“Y”型舞臺的匯合處,有一個“Y”字形的話筒架。待兩位歌手都按下“Y”造型的確認鍵之后,走到前臺取下話筒架上的出戰戰麥,即為配對成功。舞臺設計的理念中,多次出現了“Y”字形,其實是取“YOUNG”的第一個字母。“Y”是新老兩代歌手的風格融合和再創,傳達著聲音的匯聚與交流,更襯托了節目的主題。兩代人只有走到前臺正視對方,才有“打破代際”的可能。
2.巧妙的編曲。作為一檔綜藝節目,《我們的歌》試圖以音樂語言去推動對話。但如果其沒有很好地彌合音樂代際的隔閡,關注社會問題的節目立意也就成了一句口號。所以說,在節目的創作團隊中,編曲團隊至關重要,他們是節目成功的關鍵。
首先,盲選配對無疑是節目的一大亮點,但要實現這個想法,除了對舞臺設計提出要求外,更考驗編曲團隊的能力。因為在歌手之間零交流、零練習和零彩排的情況下,要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現場演出一次性通過,只能靠編曲這個樞紐做好兩頭的連接。這個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因為編曲必須考慮到各個歌手的音域和氣質等一系列環節。更困難的是,雖然前輩歌手的曲目是已知的,但與誰配對卻是未知的,這就意味著工作量的翻倍,當然也意味著節目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只能說預案越多越詳盡,盲選配對出錯的幾率越低。在8組盲選配對中,李克勤與周深第一次合作的那首《追》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最深,二人的演唱渾然一體,除了兩個人超高的歌唱功底以外,不得不說跟編曲團隊的努力有關。
其次,盲選配對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在節目“打破代際”的立意下,追尋的便是兩代人的默契合作。在盲選配對以前,幾乎每個歌手都表達了想找一個風格相異的歌手進行組合的想法。然而,如何把風格迥異的歌手組合在一起,擦出新的火花,這個任務的具體執行者,或者說創意的主要提供者又落到了編曲的身上。當然并不是說歌手在演繹經典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貢獻創意,只是說編曲承擔了大部分。并且,如何在適當的時候把歌手的意志傳達給伴奏樂隊,這也是一項重要的溝通任務,而架起這個橋梁的人,又是編曲團隊。
最后,客觀來說,“老歌新唱”比唱新歌更難。因為無論是歌手對自己作品的回放,還是對其他歌手歌曲的再創,都存在風險。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在于其在觀眾中已經有了固定的印象。所以,“老歌新唱”多一分或許是畫龍點睛,但少一分可能就是萬劫不復。而誰來做這個決定并具體去提供創意,顯然又是編曲。
3.完美的合聲。節目中新老歌手以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完成一首作品。除了小組排位賽、積分賽等常規賽的二人組,甚至在淘汰賽中還引用了四人團戰模式。他們用一系列的對唱、重唱與合唱等藝術形式,造就了完美的合聲。不得不說,節目最后的“金聲拍檔”和“優聲拍檔”獎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此外,觀眾在驚嘆于流行音樂可以與搖滾、嘻哈、舞曲、爵士等風格融合時,還見到了與音樂劇的結合,所以這檔節目才引發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的共鳴。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它又是情感的藝術。觀眾正是從完美的合聲中感受到了代際的融合,在老歌新唱中體會到了經典與榜樣的力量。而匯聚這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恰恰就是節目的初衷,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四、結語
《我們的歌》節目呈現的時代主題,也是其創新之處,而所有在概念和模式上的創新又是為藝術性服務的。節目具有的時代性、創新性與藝術性三者是統一的。節目用音樂的形式對社會問題進行了觀照,對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也做了時代回答,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作者系三峽大學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講師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4批面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8M642060)、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12批特別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9T12035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朝明.《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收官:以代際碰撞重塑潮音金曲時代價值[EB/OL].(2020-01-20)[2020-03-13].https:// www.sohu.com/a/368128816_351788.
[2]王韡.中國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暉演唱風格的音樂學分析[J].文化藝術研究,2017(02).
[3]譚雪芳.讓綜藝節目發揮“代際對話、傳承創新”作用[N].光明日報,2019-11-14.
[4]楊虹.《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傳唱時代經典[EB/OL].(2019-12-21)[2020-03-13].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 cn/2019/1221/1594370.shtml.
[5]孔春恒.沉浸式音樂表演類綜藝節目的創新策略——以《幻樂之城》為例[J].出版廣角,2018(18).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