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王子明 欒玉佳
摘 要 課堂教學中授課的吸引力是影響課堂授課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可以實現知識和能力由教師向學生的高效傳輸,能夠極大地提升課堂授課效率和質量。如何提高課堂授課的吸引力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文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中授課的吸引力這一問題,從對教師的要求角度提出了幾條途徑。
關鍵詞 教學 課堂授課 吸引力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40
On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LV Chao, WANG Ziming, LUAN Yujia
(Naval Aviatio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1)
Abstract The attra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tt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can realize the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and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How to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common concern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Keywords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ttractiveness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講授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而學生聽講則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有效的課堂教學應是一個輸出與輸入緊密銜接的完整過程,從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由教師向學生的高效傳輸。因此,實現教師講授這一輸出向學生聽講這一輸入的緊密銜接是確保課堂授課質量的關鍵前提。要實現輸入輸出的緊密銜接,從對教師的要求角度看,教師課堂授課的吸引力無疑是這一輸入和輸出過程的粘合劑和紐帶。只有教師講得精彩,講得有激情、有深度,學生才會愛聽、想聽,這樣的輸出才具有吸引力,才會有輸入的可能,并且這種吸引力越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高,“輸入效率”自然就越高。那么,如何提高教師課堂授課的吸引力?本文就該問題探索、總結了以下幾條途徑。
1 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架構溝通的橋梁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平等的,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1]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之間的雙向活動,具備“雙向”性的教學活動才有效。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對象,而是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架設溝通橋梁,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和學生展開互動式的交流。《論語·公冶長》中就曾提到,孔子讓學生“盍各言爾志”,[2]自己平等地和學生進行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目的是完成學習任務,師生是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統一整體,只不過分工和角色不同。雖然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但這種主導地位并不意味著要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而是要導引、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從心理學角度看,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認可。他人的尊重往往能使人更為積極和主動,學生也是如此,他們也希望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教師的尊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保護、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相反,如果教師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采取“滿堂灌”的單項輸出模式,這樣的課堂授課形不成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沒有參與感,學習的主動意識無法得以體現,自然就不會對教師的授課內容產生較高的興趣,教師課堂授課的吸引力就無從談起。
不難看出,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教師課堂授課產生吸引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課堂授課要對學生產生吸引力,首先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這個教學活動主體能夠平等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而不是處于缺失或從屬地位,唯其如此,學生才能從內心對教學活動產生認同感和參與感,才會激發出自己的主動學習意識,由“讓我學”轉變到“我要學”,自發地產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的興趣,被教師的授課所吸引。
2 走出舒適區,提高教學內容的高階性
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教學內容是否吸引人也是影響課堂授課的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吸引人的課堂教學內容通常有深度,有“嚼頭”,具備一定的高階性。所謂高階性,就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3]高階性是金課標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高階性的教學內容關注的重點不是知識點本身,而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能力培養和思維提升。高階性的教學內容往往耐人尋味,引人思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如何提高課程教學的高階性?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要提高課程教學的高階性,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就要走出舒適區。所謂舒適區,通常是一些純記憶性的基礎內容,教學難度較低,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通常比較熟悉,挑戰性不高,自己講著比較順手,講起來比較“舒適”,但高階性往往不強。由于舒適區的教學內容往往不能很好地體現課程教學的高階性,所以舒適區的內容通常對學生能力提高幫助不大,對學生的課堂吸引力一般不高。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廣泛,這一點在通用性較強的基礎課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對于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找到海量的學習資源。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現在的學生并不缺少獲得知識的渠道”。如果對于學生觸手可及、一看就懂的一些純記憶性知識過多地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在舒適區徘徊,則很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教學內容無法對學生形成有效吸引。課堂的教學時間很寶貴,必須用在“刀刃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可采取“低階在課外,高階在課堂”的辦法,凡是學生一看就懂、純記憶性的知識點就不要過多地去講,這部分讓學生課外自主去學習即可,而對于引發學生思考、體現能力要求的高階性內容則要在課堂上精講、細講、用心講,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才能吸引住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是滿足于自己講著順手的舒適區,還是敢于邁出舒適區,向體現高階性要求的高階區出發,這是每個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要使課堂授課內容有嚼頭、有吸引力,教師就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向有利于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更高目標邁進。
3 用心設計教學內容,進行知識的加工和處理
要使課堂教學具有吸引力,教師還應具備加工和處理知識的能力。這種加工和處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應在充分考慮教學對象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的基礎上用心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既要考慮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需求,又要兼顧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的關切。對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教學內容應體現出差異化和層次化設計,以盡可能地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得到關注,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從而使他們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學習成就感,這種學習成就感就會轉化為一種想要學習的正向激勵,學生自然就會被授課所吸引。
另一方面,只有教師“輸出”的東西精彩,學生才會被吸引,才會積極“輸入”。因此,為提高教學內容的“精彩性”,教師可對一些具體的、顯性的專業知識進行知識的“深加工”。即從這些具體的、顯性的知識中抽象出其中所蘊藏的一般規律、本質原理,而后再用抽象出的一般規律、本質原理來解釋之前的、甚至是其他的具體知識,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上述“從具體的專業知識中引申出一般規律,然后再從這種一般規律的視角回頭看具體的專業問題”的過程,猶如從山腳(具體的、顯性的知識)攀爬至山頂(一般規律、本質原理),然后在山頂回頭俯瞰山腳乃至更遠處,學生會有登高望遠、豁然開朗之感。這種對知識“深加工”的教學方式將具體的、顯性的、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內容從表象入手抽象出了其中蘊藏的一般規律,講出了深度,使課堂教學有了思辨和哲理的韻味,使課堂教學耐人尋味、更有“嚼頭”,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式,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探究性思維。可以看到,要具備對知識深加工的能力,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背景和較高的學識水平,這對教師提升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也是一個正向的促進。
4 熱愛學生,熱愛教學,充滿教學激情
從心理學角度看,教師的授課要具有吸引力,前提便是師生之間要存在融洽和諧的情感交流。課堂的授課過程既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一個對學生、對教學感情平淡的教師自然不可能受到學生的喜愛,更不可能吸引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心中要始終以學生為本,心里時刻裝著學生、熱愛學生,以寬宏帶學生,心中要有大愛,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教。唯其如此,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迸發出最大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陶行知先生曾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對學生付出大愛,學生也自然能夠體會到教師的這種付出,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對教師的感激和認同,從而形成師生之間融洽和諧的情感交流。
熱愛學生、熱愛教學不但能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交流融洽和諧,還能外化為教師的教學激情,充滿教學激情的課堂最能夠感染人、吸引人。[4]教師的教學激情就像一團火,能融化學生心中的麻木和冷淡。教學激情表現在教學上,會使教師把授課的過程當作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升華,[5]促使教師不斷地追求卓越,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知識功底,會使教師充滿教學自信,懷著極大地熱情去講解示范、分析引導,把自己最好的狀態展示給學生,從而真正建立起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實現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 注重品質修養,精煉教學業務,提升教學魅力
教師的課堂教學魅力是其教學能力的一種外化,擁有課堂教學魅力的教師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6]影響教師教學魅力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教師的品質修養、學識水平、教學技能、敬業精神、外在儀表等,[6]以下著重從教師的品質修養、學識水平和教學技能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不僅僅要“教書”—傳授學生知識層面的東西,還要用高尚的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學生,實現從心靈上的“育人”。育人先育己,大教育家孔子曾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師必須注重提高自身的品質修養,培養自身的高尚情操。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會自里而外釋放出一種吸引人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力便會在無形之中感染學生、吸引學生。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為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作為教師,一定不能辜負學生求知的渴望。因此,廣博的學識、深厚的領域內專業功底是教師應該、也必須具備的。“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如果教師自身的教學學識水平、知識儲備不夠,那么他很難托舉起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加強、充實專業素質,提升自身的學識水平,并且這是一個不斷追求、沒有止境、厚積薄發的過程。唯其如此,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提供豐盛的知識盛宴,學生也會對教師廣博的學識產生崇敬,被教師的教學所吸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教學技能的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吸引力。除了要掌握傳統的教學技能,教師還應時刻關注、不斷學習一些新的教學技能。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技術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能。新的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使課堂教學的呈現形式變得異常豐富,可以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極大地提高師生間的互動范圍和互動深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一些智慧學習軟件、在線教育平臺,學生可生根據自身情況去控制、調整學習進度,可以在線上、線下平等的和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實現了個性化和自主化學習,受到學生的歡迎與喜愛。因此,教師要在立足夯實傳統教學技能的基礎上,積極適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趨勢,主動去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優勢,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提高課堂授課吸引力既要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下功夫,又要有熱愛教學、熱愛學生的教學態度,全身心投入的教學情感,以及獨特的教學魅力。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深入鉆研教學規律;在教學內容上,要把教學內容吃透,對知識進行深加工,走出舒適區,講出高階性;在教學情感和教學態度上,要對教育事業充滿真摯的熱愛,時刻充滿激情,時刻付出大愛;在教學魅力提升上,要注重自身的品質修養,精煉教學業務,在夯實傳統教學技能的基礎上關注、學習信息化教學技術,適應信息化教學發展的要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習的最好途徑便是實踐,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授課吸引力,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思考、總結、提高,從而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教學特點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孫瑜.互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3):191-193.
[2] 錢遜.《論語》讀本(1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7:65.
[3]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4] 夏紹能.試論教師的教學激情[J].教學與理論與實踐,2012,32(20):34-36.
[5] 王怡君,王海艷.大學課堂吸引力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6,25(4):90-93.
[6] 竇新宇,王玉娜,袁娜.工科高校教師教學魅力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18(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