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元順 丁俊萍
[內容提要] 毛澤東十分注重對于中國國情的分析和研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毛澤東主要通過實地調查,運用階級分析法和唯物辯證法對中國國情進行研究。在分析研究中國農村實際、中國革命形勢和國際形勢的基礎上,毛澤東形成了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正確分析,對中國革命的任務、形勢和道路的科學認識以及對實踐與認識關系的規律性認識。考察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毛澤東對于中國國情研究的指導原則、實踐方式、理論成果及其重要影響,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刻認識國情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為我們在新時代加強中國國情研究提供歷史借鑒。
[關鍵詞] 毛澤東;國情研究;中國革命
[作者簡介] 項元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丁俊萍,法學博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以后,對于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以及革命斗爭的策略、黨的任務等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去偽存真、逐漸發展完善的過程。在革命形勢瞬息萬變、社會時局動蕩不安的情勢下,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不斷回應著革命現實需求,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以實事求是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對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并形成了能夠正確指導中國革命道路和中國共產黨前進方向的思想觀點和理論。
一、 毛澤東研究近代中國國情的指導原則
國情指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和特點,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主要社會特征和狀態。科學地認識本國國情是促進本國發展的基本前提。任何理論或者政策脫離了本國的國情實際都會因“水土不服”而宣告失敗。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中國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中,看到了拯救中國于水深火熱的希望,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中的先驅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者,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等一批青年革命者也成了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探索的實踐過程中很早就意識到了國情研究的必要,并且對于如何開展對中國國情的研究和把握提出了一些寶貴的看法,形成了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1]109的觀點。他反對那些不經過實際調查研究某個問題而空談解決問題的人,也反對那些遇事只顧嘆氣不去解決的人,還反對那些不經過實際調查研究而遵照本本如何而如何的人,而這些人就是不注重調查研究的教條主義者。毛澤東很早就重視對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他提出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觀點,是他對中國國情研究的指導原則的認識和把握的反映。他認為,空談、逃避和遵循教條無法正確認識中國國情,也無法正確領導中國革命,還會催生脫離實際的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錯誤。只有“時時進行實際調查”[1]115,才能夠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現實狀況,才能夠對中國革命的方向和命運作出正確的分析和把握。
2.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進一步指出,“調查就是解決問題”[1]110。在他看來,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也是了解和把握國情的基本途徑,但是調查研究不是漫無目的的調查和漫無目的的研究,調查研究需要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中國國情的調查研究就需要以解決中國社會和革命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回應解決中國社會和革命問題的實際需要,調查研究才有實際價值和意義,由此產生的對中國國情的把握,才是契合中國實際的和有益的。
沒有對中國社會和革命問題的調查研究就不能正確把握中國國情,就不能找到中國社會和革命問題的“來源”和“現狀”,就“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群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1]110。毛澤東提出的“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的觀點,實際上是對開展國情研究的基本途徑以及開展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構想。
3. 正確的斗爭策略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
在毛澤東看來,對于中國社會各階級而不是“各種片斷的社會現象”[1]113的調查研究,是正確把握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政治經濟狀況、相互關系的前提,是制定正確革命斗爭策略的基礎。只有開展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調查和研究,革命斗爭的主力、革命的同盟階級和革命的反對階級才能得以明晰。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調查研究形成的結論和認識,又在黨的實際工作路線和實踐當中得以體現,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得以矯正和完善,從而進一步形成正確可行的革命斗爭策略。他還指出,“只要遵守既定辦法就無往而不勝利”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將會給革命造成很大損失”。[1]115-116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國國情的把握,既產生于革命斗爭實踐,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斗爭實踐中完善和發展。毛澤東強調對當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調查研究,以及認為黨的正確斗爭策略只有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產生的觀點,實際上是對開展中國國情研究的實踐來源和實踐檢驗的強調。
4. “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
毛澤東在論述紅軍內部存在游離于農民、游民、小資產階級之上的不正確的思想傾向的時候,提到“我們是唯物史觀論者,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2]74,他指出這才是共產主義者的研究態度。從歷史方面考察,著重要求對事物的歷史情況進行梳理和把握;從環境方面考察,側重對事物當下發展的各方面狀況的認識和把握。這里反映出毛澤東對于研究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式方法的認識和理解,也正是毛澤東在對中國具體國情進行研究時所采取的態度——唯物辯證的態度,這是指導他開展國情研究的重要原則。
二、 毛澤東研究近代中國國情的實踐方式
毛澤東在研究中國國情的實踐過程中,注重采取實地調查的方式來研究革命運動中的具體問題,也注重通過廣泛的實地調查研究來摸清革命的實際情況以作出正確估計,從而形成正確的革命斗爭策略。他指出,調查工作的“終極目的是要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1]113。他在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也十分注重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基本狀況和革命態度,以此來明確革命的敵人和朋友,從而為形成正確的革命斗爭策略奠定基礎。毛澤東在研究中國實際和革命形勢時,注重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探求規律,他強調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把握革命形勢的實際,善于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剖析中國社會各階級,并且能夠緊扣革命形勢的變化動態研究革命問題。
1. 注重實地調查
無論是在大革命如火如荼開展的年月里,還是在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軍的多次的“圍剿”中,毛澤東都十分重視研究和解決革命運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疑惑。對于中國革命遇到的實際問題,他十分注重采取實地調查的方法,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田野調查,以此來認識和把握廣大農村實際的政治、經濟、社會和階級狀況,而不是遵從“從紳士階級那里聽得的道理”[1]12站在革命群眾的后頭對革命指手畫腳。
自1927年開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毛澤東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做了不少的實地調查研究。在大革命時期,他就對湖南的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做過實地調查。1927年11月,他又對江西的永新和寧岡做了實地調查。隨著紅軍轉戰南方各省,毛澤東的實地調查也一路開展起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尋烏縣,江西省的興國縣,吉安縣的李家坊村、西逸亭村,吉水縣的東塘村、大橋村、木口村,福建上杭縣的才溪鄉,等等,都曾是毛澤東開展調查的鄉村,其中調查規模最大最詳盡的當屬尋烏縣調查。[3]41通過這些實地調查,毛澤東對革命運動中極端重要的農民問題、農村的階級剝削狀況、土地革命斗爭的開展情況、鄉市蘇維埃政府工作的開展情況等得出了符合實際的正確結論,并以實地調查的結果作為制定階級斗爭、土地革命、政權建設、武裝斗爭策略的依據,引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實地調查中,毛澤東拋棄了對于農民運動的錯誤看法,意識到農民運動的革命性和農民階級的巨大革命力量。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在32天的時間里實地考察了湖南的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1]12的農民運動開展情況,得出了與當時對農民運動種種非議完全相反的結論。在同年召開的八七會議的發言中,毛澤東在討論農民問題的時候進一步指出,“當我未到長沙之先,對黨完全站在地主方面的決議無由反對,及到長沙后仍無法答復此問題,直到在湖南住了三十多天,才完全改變了我的態度”[2]46。由此可見,在此之前,黨的領導同志并沒能認識到農民運動的實際面貌而站在地主方面,因而在開展革命運動時低估甚至抹殺了農民運動的積極性和重要作用,毛澤東本人對于農民運動現實情形的了解也不甚透徹。正是在實地調查中,毛澤東才逐步意識到農民階級的巨大革命性。
也正是在實地調查中,毛澤東認識到了村鄉蘇維埃政府土地分配政策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在江西省吉水縣的東塘村等地的實地調查,使毛澤東對蘇維埃政府的土地斗爭組織情況和土地分配政策現狀有了基本的認識,他也因此發現蘇維埃政府頒布的土地分配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以村為單位的分配方式“利于富農不利貧農”[3NOTEREF_Ref27278\f\h]254。他據此指出,這樣的做法一定要改變。
2. 注重運用階級分析方法
早在1925年,毛澤東就開始了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的調查和剖析,他注重從階級分析的角度來真正區分清楚革命的敵人和革命的朋友,從而為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打下基礎。在國共合作形成之后,面對國民黨右派對國共合作的破壞和篡奪統一戰線領導權的陰謀,中共四大針對革命形勢提出了革命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提出了要爭取無產階級對于革命的領導地位,發展農民運動,建立工農聯盟的正確革命方針,但是當時黨內許多主要領導同志仍然存在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思想,嚴重影響了黨的革命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在湖南韶山開展農村調查和組織發展當地農民運動的基礎上,分析研究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將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劃歸為極端的反革命派,將中產階級也就是民族資產階級劃歸為搖擺階級,將小資產階級以各自對待革命的不同態度又細分為左中右三派,他認為游民無產者“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并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1]5-9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基本準確的,同時他對“誰是革命的敵人、誰是革命的朋友”這一問題作出了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回答,對于阻止黨內錯誤思想傾向的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分析湖南農民運動時,毛澤東也注重使用階級分析方法,他對富農、中農、貧農對待農民運動的態度做了準確的區分。他指出富農對運動的態度“始終是消極的”,中農的態度是“游移的”,赤貧、次貧的貧農則是運動中“最革命”的成分。[1]19-21他對于農村各階級社會狀況和革命態度的正確分析,為他形成正確的農民運動開展策略奠定了基礎,也為湖南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分析井岡山的土地問題時,他同樣以階級分析方法將井岡山農村階級劃分為“大、中地主階級,小地主、富農的中間階級,中農、貧農階級”[1]69三大部分,他在分析各階級對于邊界土地政策的態度和反應的基礎上,認識到由于之前割據地區土地革命“采取全部沒收、徹底分配的政策”[1]69損害了中間階級的利益,從而使得中間階級往往阻礙土地革命政策的實施以及在革命形勢低落時極易走向革命的對立面。正是基于對中間階級立場的科學分析,毛澤東開始意識到井岡山地區沒收一切土地并重新分配的土地革命政策的弊端,逐漸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且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線、政策和方法——“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等等”[4]286。
此外,在回答“為什么要做社會經濟調查”問題時,毛澤東指出:“我們調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種社會階級,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要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后定出我們正確的斗爭策略,確定哪些階級是革命斗爭的主力,哪些階級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同盟者,哪些階級是要打倒的。”[1]113-114這集中反映了他注重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開展社會調查來研究中國國情的實踐方式。
3. 注重運用唯物辯證法
毛澤東研究中國國情注重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探究中國革命存在的內在規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他注重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中國國情,主要體現在他對中國革命大勢的判斷、對國內各階級的分析和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的認識上。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獨立領導武裝力量、繼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奮斗的道路。在面對買辦豪紳階級破壞革命、小地主富農中間階級反水、革命根據地屢遭圍攻和喪失以及紅軍內部暴露的許多錯誤思想觀點等問題,許多革命同志犯了革命的急性病而對革命前途表示悲觀失望時,毛澤東卻能夠運用全面、客觀、變化、發展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點分析當時中國革命的真實現狀,認識到“現在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國落后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政權、武裝、黨派等)也是弱的”;革命的主觀力量在革命失敗后雖然大為削弱,但是“它在中國的環境里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反革命力量表面上的聲勢浩大實際上卻受著國際帝國主義的控制,反革命勢力內部是矛盾重重的,“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以及“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1]99-101正是基于這種對革命形勢全面客觀的分析,毛澤東才能夠正確把握中國革命各階段基本形勢和本質,逐漸引領中國共產黨在復雜危險中站穩腳跟,開辟革命的新局面。
在“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1]3問題的分析上,毛澤東注重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對國內各階級及其政治立場進行劃分。他指出,地主買辦階級是中國革命“極端的反革命派”;中產階級則“對于中國革命具有矛盾的態度”,“必定很快地分化”,或向左成為革命派,或向右成為反革命派;小資產階級存在對革命持懷疑態度的右翼、持中立態度的中間派和持支持態度的左翼;半無產階級對革命也持支持態度,但是革命性弱于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則是“最進步的階級”,同時也是“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游民無產者則存在破壞性,“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1]3-9總之,毛澤東在分析中國國內各階級時,注重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他對革命的領導力量和革命的朋友以及革命的主要敵人作出了明確的劃分,同時對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陣營中革命的可能朋友和敵人進行了正確區分,并且對各階級的革命態度作了細致的區分。這為中國共產黨在同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斗爭過程中逐漸探索出正確的階級斗爭路線和革命斗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論指導。
1935年華北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妄圖侵吞中國的險惡意圖充分暴露,這一重大的時勢變化給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帶來了新的變數和重大影響,毛澤東認識到“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領導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1]152。在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企圖將整個中國推入殖民地的深淵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要建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1]151。在分析國內各階級對于日本侵華的態度立場的過程中,毛澤東指出了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威脅到全中國的獨立和生存時,革命和反革命陣線中可能發生的變化。他指出,在反革命營壘中民族資產階級的立場是動搖的,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暴行時,“一部分(左翼)是有參加斗爭的可能的”[1]145,另一部分“則有由動搖而采取中立態度的可能”[1]145,這也是反革命營壘在民族危急關頭的破裂;此外地主買辦階級內部也存在不同派系的利益沖突,這更加劇了反革命營壘的分崩離析。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吞,廣大農民、學生、少數民族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堅決要求反抗的,革命陣線會因此而愈加鞏固,革命運動也將激烈開展,“革命的陣勢,是由局部性轉變到全國性”[1]151。正是在全面客觀的分析判斷基礎上,毛澤東繼續論證和說明了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為最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提供了正確的理論前提。
三、 毛澤東研究近代中國國情的理論成果
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毛澤東在領導革命斗爭過程中注重實地調查研究中國國情,并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分析研究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和各個階段的革命形勢,為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正是在科學研究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毛澤東得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革命道路、任務、方法、前途命運等的正確認識,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對實踐和認識關系的規律性認識。
1. 形成了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正確分析
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缺乏斗爭經驗,在同國民黨合作期間存在忽視農民力量的傾向,在開展土地革命過程中也存在政策過激的錯誤。這些錯誤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缺乏正確的分析,即沒有正確回答“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的問題。在實地調查中國社會的基礎上,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主要階級進行了正確的分析,形成了較為準確科學的認識。
首先,在敵我關系上,他認識到,對內壓迫剝削勞苦大眾、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勢力的大地主、大軍閥、大官僚們組成的地主買辦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反動的敵人,對其是要采取堅決的斗爭策略的。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期,日本帝國主義則是新的最大的敵人,對其是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予以打擊消滅的。
其次,在各階級內部存在的矛盾和分化方面,毛澤東在斗爭實踐中也形成了客觀準確的認識。農村中間階級的“反水”[1]69問題,引起了他對農村中各階級的詳細研究和對紅軍農村土地政策存在的問題的再認識。農村當中除了大中地主階級是極端反動的勢力,小地主和富農階級因為有產和占有而成了中間階級,革命初期將地主和富農一同打擊的做法是中間階級“反水”的重要原因。于是在實踐中,他逐漸認識到農村的革命斗爭需要區分處理好對待各階級的政策,他指出,“只有采取消滅地主、削弱富農的政策,才能使土地革命的利益完全落到中農、貧農、工人身上”;他還認識到,“消滅富農的傾向是錯誤的,同時不應該把富農成分當做地主待遇”。[2]269-270同樣,在分析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時,毛澤東正確分析了其內部存在的立場分歧,指出中產階級派別中存在支持革命和反對革命的分化,小資產階級當中存在左中右三股勢力,民族資產階級在大革命時期叛變革命、小資產階級懼怕革命都是現實的例證。
最后,在革命形勢的變化運動中,毛澤東動態分析了革命和反革命陣線的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制定正確的新的革命策略。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即將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的新形勢下,他同樣從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的分析出發,在指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與生俱來的軟弱性和革命不徹底性的同時,也對民族資產階級在新形勢下產生參加革命意愿的可能,以及農民、工人和少數民族參加抗日的可能,作出了肯定。同時,他指出了地主買辦階級營壘中矛盾分化趨勢的存在。基于對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新形勢的分析,毛澤東認識到革命和反革命陣線也將產生相當的變動,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也將成為可能,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策略也因此發生了重大改變。
2. 形成了對革命任務、形勢和道路的科學認識
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內出現不同程度忽視農民的現象,甚至有許多人站在農民運動的對立面“指手畫腳地批評”[1]13。黨的四大通過了《對于農民運動之議決案》,并闡明了農民“天然是工人階級之同盟者”[4NOTEREF_Ref13259\f\h]126的原理,這為黨正確認識并領導農民運動掃除了思想上的障礙。1927年初,毛澤東在湖南一個多月的實地考察研究中,切身感受到了農民運動的真實面貌和農民運動的重要性,他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2]37。這是自黨的四大提出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原理之后,毛澤東對這一判斷認識上的深化。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愈發認識到發動農民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這是充分發動農民參加革命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是正確的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卻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經過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調查,毛澤東認識到根據地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的政策會打擊中間階級,往往造成中間階級叛變革命,因此在實踐斗爭中,毛澤東提出了“對地主取消滅的政策,對富農則取削弱的政策”[2]269的正確意見。與此同時,毛澤東在東塘等地的實地調查中也發現了以鄉為單位分配土地的革命政策在鄉村并沒有得到徹底的執行,實際“普遍的是以村為單位去分配”,而“這種利于富農不利貧農的分配法,是應該改變的”[3NOTEREF_Ref27278\f\h]254。
正是基于對農村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對于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緊要革命任務形成了正確客觀的認識。在大革命時期,他通過實地考察切實感受到了加強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到領導和發展農民運動是推動革命深入開展的重要途徑。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在斗爭實踐和實地調查中發現土地革命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打壓中間階級、實際執行不到位而損害貧農等問題,他意識到糾正土地革命政策中的錯誤并制定正確合理的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這為進一步完善黨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于農民運動的嚴重性和農民運動急劇發展的形勢形成了基本正確的認識。在土地革命時期,通過研究國內政治經濟狀況,他對于國內各軍閥之間的矛盾、國際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矛盾以及全國各地農村地區農民運動的興起造就了革命的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的正確認識,讓他能夠在大部分同志都因為短暫失利而對革命形勢產生悲觀情緒的時候認識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7。同樣,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吞中國的陰謀逐漸公開化的情況下,他對于國內各階級可能因此產生的變化形成了客觀正確的認識,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要將整個中國變為其完全的殖民地的圖謀將會造成反動階級內部的分裂,并促成民族資產階級向革命轉向以及農民、學生等革命力量廣泛團結并發動起來的可能。他基于對當時及未來革命形勢的判斷,論證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吸取第一次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破裂的教訓的基礎上,他著重強調“堅強的共產黨”和“堅強的紅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臺柱子”作用。[1]157可以說,毛澤東在研究中國國情、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正確把握了變化著的革命形勢并提出了相應的斗爭策略。這對于中國共產黨認清革命形勢、把握中心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客觀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的基礎上,毛澤東將革命的敵人和革命的朋友區分清楚,并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應是革命的領導力量,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可以作為朋友,并合理區分了中產階級中可能支持革命的左翼和可能反對革命的右翼。大革命初期,毛澤東對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準確的。在客觀分析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狀況,把握帝國主義之間在中國存在矛盾、反動統治者之間也存在矛盾的實際基礎上,毛澤東對中國紅色政權存在的原因、條件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進行了闡發,在土地革命時期逐漸探索并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變中國為完全殖民地的危機日益加劇的形勢下,毛澤東又在把握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反應和立場的基礎上,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出肯定。他指出,中國革命現階段仍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革命的動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1]160以及可能加入的民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將在未來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為中國共產黨在即將到來的新的歷史階段選擇正確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3. 形成了對認識和實踐關系的規律性認識
在科學分析把握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的基礎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從對具體問題的分析研究層面逐漸上升為對中國革命的規律性認識,并且在與革命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基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的實際經驗教訓的把握以及其個人對中國國情和革命基本問題的研究,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對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關于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作出了哲學上的總結和歸納,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的規律性認識的最高水平。
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對農民地位的逐漸重視和對土地革命政策的發展完善,體現了人的認識是不斷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毛澤東在實地調查過程中發現土地革命政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正意見,黨的土地革命政策也逐漸完善,這體現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再到認識的認識發展過程,土地革命政策的真理性也是“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1]293。同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形勢和黨的革命策略選擇的認識,同樣是一個由淺入深、隨著革命實踐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人在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形成的對認識和實踐關系的規律性認識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革命多年經驗的哲學總結,是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朝著新的偉大征程前進的重要理論原則。
四、 毛澤東研究近代中國國情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毛澤東注重運用實地調查、階級分析方法和唯物辯證法開展對近代中國國情研究,在正確分析把握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和中國革命形勢的變化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正確分析、對中國革命任務形勢和道路的科學認識以及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的規律性認識等理論成果,并且以此引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毛澤東在實踐斗爭過程中不斷檢驗和發展這些理論成果,不斷以正確的思想和理論指導革命斗爭的實踐,這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1. 引導中國革命走上正確道路
大革命期間,由于黨的主要領導人不注重調查農民運動實際、不重視農民階級、不注重掌握革命的武裝力量,導致黨對當時廣泛興起的農民運動缺乏領導和重視,使得黨的手中沒有強大可靠的革命武裝,這也是導致大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大革命失敗后,受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和黨內“左”傾思想的影響,黨在領導各地武裝起義的過程中犯了盲動主義的錯誤,不僅盲目要求各地區舉行武裝起義,同時堅持城市暴動中心論,對中國社會實際和農民階級狀況的認識仍然不夠深入,沒能正確認識到農民階級的巨大革命潛力和農村地區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左”傾錯誤的影響導致黨的革命力量進一步削弱,黨的革命事業再度陷入危機。在這樣情勢復雜的危急關頭,毛澤東等人逐漸探索出一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為挽救中國革命、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在研究分析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性質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任務和性質有了基本正確的認識。他指出:“中國迫切需要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這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才能完成。”[1]48他在中國革命的低潮時期,領導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多次打敗敵人的“圍剿”,讓黨在農村地區站穩腳跟,為各地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積累了實際經驗。在總結革命斗爭經驗基礎上,他還從中國社會性質、民主革命的影響、與全國革命形勢的聯系、“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1]50、黨的組織及黨的政策等五個方面,分析和論證了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在創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形成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權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為黨在革命低潮時期保存和積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正確的策略。
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政權建設、土地革命和軍事斗爭的實踐中,逐漸解決了國民黨軍事進攻威脅、土地革命如何開展、革命政權如何建設、革命軍隊如何建設和如何加強黨組織建設等問題,日漸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他深刻認識到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指出只有堅持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才能真正地創造紅軍”,“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1]98-99。他關于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論述,代表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毛澤東在創建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過程中探索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回應和解答了黨在革命失敗后如何繼續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革命道路選擇問題,為中國革命在低潮時期該往何處去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在這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上,才能夠在大革命失敗后保存、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并逐步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2. 提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分析把握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形勢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實踐探索和理論闡釋。在統一戰線問題方面,他認識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反革命勢力的事業“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成功的”,“不是少少一點力量可以成功的”[1]152。他還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加劇侵吞中國的圖謀會對中國各階級產生巨大震動,中國反動階級內部可能產生的分化和廣泛要求抗日的民眾的日益團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必須建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以團結力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通過采取團結愛國抗日的民主黨派、宣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以及推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等舉措,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使日本帝國主義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并為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武裝斗爭方面,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指出了大革命期間黨不重視軍事工作的錯誤,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4]239這一著名論斷,生動闡明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在領導革命武裝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他探索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進一步對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力量在農村地區領導開展土地革命和革命政權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了闡釋。他指出:“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1]50“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1]63,武裝斗爭是根據地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保障。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革命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毛澤東在總結已有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客觀分析了中國國情實際,指出中國社會的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戰爭,“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5]543。他進一步強調,“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5NOTEREF_Ref12213\f\h]544。在科學把握中國國情實際和推動革命斗爭實踐的過程中,毛澤東逐漸認識到掌握“槍桿子”的重要性,提出和堅持武裝斗爭,并且在領導武裝斗爭的過程中提出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和一系列武裝斗爭的策略方式方法,推動了黨在革命戰爭中由弱變強并逐漸掌握戰爭的藝術,有力保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歷史方位,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特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鮮明底色。“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8]在新時代,加強對中國國情的研究需要從把握主要矛盾的變化這一基礎出發,著重對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成就和問題進行廣泛的實地調查研究,并對今后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和重大決策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和把握,要抓住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解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發展的實際。
2. 把握認識和實踐相互關系的歷史闡釋
如何形成正確的認識?如何隨著實踐發展不斷完善認識?如何以認識促進實踐的開展?要真正研究透這些問題并將之付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建設的實踐中,需要深入學習和探討,不注重汲取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是不能繼往開來的。
毛澤東在研究近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探索出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并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對其“不完全性”[1]293進行了完善和發展,這樣的過程正是對認識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檢驗中不斷向更高級發展又回到實踐這一科學的實踐和認識發展過程的歷史闡釋和集注。認識和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對如何正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有充足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向前發展的戰略方向、大政方針一定是要從中國最廣泛而踏實的實踐當中產生的,并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檢驗完善而向更高水平的認識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攻堅期,我國的改革和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如何實現更大更長遠的發展沒有現成的可借鑒樣板,拆解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硬骨頭的政策措施尤其需要經過廣泛全面的試點和不斷發展完善,只有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政策措施才具備可行性;同時,在解決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難題時,更需要開展廣泛深入的實地調查研究,在把握實際問題全貌的基礎上,收集歸納人民群眾的智慧,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付諸實踐檢驗并不斷完善發展之。
正確把握認識和實踐的相互關系,是每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具備的理論品格和工作方法。不懂得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不在實踐中檢驗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認識,是無法獲得真理性認識的,也無法產生正確的實踐。只有通過踏實的實踐才能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也只有在實踐鍛煉中才能不斷升華正確的認識,使之成為規律性認識并指導更廣泛實踐的開展。
3. 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有益經驗
中國共產黨創建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便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領導中國的革命事業。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解答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如何科學把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如何科學把握和認識中國國情成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獨立的過程中,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是相互促進和相得益彰的。在科學把握中國社會和革命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方能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且結合中國革命實踐經驗而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才能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以及中國革命的任務、對象和依靠力量有著更加深刻而透徹的認識。
梳理和研究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對中國國情的研究,對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邏輯和歷史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分析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軌跡就會更加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這個最大的國情,決定了中國既無法選擇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也無法直接效仿蘇俄以城市為中心武裝奪取政權繼而實現革命勝利的道路。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準確把握和創造性轉化,于是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需要更加符合中國實際、能夠解決革命具體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因而形成基于對中國國情和革命實際的關注和把握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重任。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9]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國情研究。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對中國社會開展國情研究能夠將最廣大最根本的中國實際揭示出來。在科學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將獲得科學依據和現實思路。對中國國情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科學合理的國情研究,就不能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同中國的特殊實際相結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不斷加強對中國國情的研究和探索,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3.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編輯: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