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2015年開始的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其新增建設目標包括探索建立本碩博相銜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體系。馬克思主義學院要辦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屬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成長規律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建立導師制與班級制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四大平臺”建設
[作者簡介] 王習明,法學博士,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屬的本科專業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歷史最悠久、招生人數最多。根據陽光高考網站統計(截止到2017年12月30日),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本科專業有3個: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共產黨歷史、科學社會主義,其招生的高校分別有267所、8所、1所(山東大學),其畢業生規模分別為16000~18000人、100~150人、50人以下。2018年、2019年,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分別開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的招生,其招生計劃分別為每年30名。據此可以推算,截至2019年底,盡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屬的本科專業已有了4個,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屬本科專業中招生人數最多的,其招生人數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屬所有本科專業招生總數的98%以上。
2015年開始了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本碩博相銜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體系”。到2020年9月,多數高校已經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劃歸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已成為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 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新階段
盡管北京大學早在1992年就設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但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博士點的高校普遍設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在2008年之后。2008年教社科〔2008〕5號文件《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各高等學校應當建立獨立的、直屬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二級機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機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的依托單位”[1]。在2008—2010年不到3年時間內,高校新增馬克思主義學院100多家,多數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點、博士點。但新增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有相當部分還不是完全獨立的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機構:多數高校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劃到馬克思主義學院;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機構沒有分離(一個機構幾塊牌子),含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外的本科專業和碩士點、博士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只能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能辦其他專業本科是2011年1月教社科[2011]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的通知》首次明確規定的。但許多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仍然辦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外的本科。如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就一直在招收中共黨史本科,華中師范大學于2012年6月將政法學院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傳播學院)后仍然辦有政治學本科(為非師范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國際政治三個方向),山東大學于2013年將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本科劃到馬克思主義學院。這一文件沒有被嚴格執行,可能與“暫行”有關。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所列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本科專業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共產黨歷史、科學社會主義3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分師范類、非師范類,其學士學位統一為法學。
新一輪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開始于2015年初中央明確提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重點建設一批有示范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學院”[2]。隨后,啟動了“四大平臺”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報刊網絡理論宣傳陣地。建設工作,開始實施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工程,目標是“建設一批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研究宣傳、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高水平馬克思主義學院,使之成為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堅強戰斗堡壘”,其中人才培養方面的任務為“規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工作,探索建立本碩博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3]2015年9月,教育部允許馬克思主義學院辦的本科專業,由思想政治教育一個專業擴大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屬所有本科專業,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辦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
如果說第一輪(2008—2014年)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重在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強制馬克思主義學院獨立——不準與其他機構聯署,不準辦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本科專業,那么,自2015年開始的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則重在通過制度激勵的辦法引導馬克思主義學院獨立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建設,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基礎。其制度激勵的辦法是:(1)開展全國、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評選,入選者的前提條件是機構獨立、有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年可獲得中宣部300萬元的專項資助;在長江學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優秀教師等人才評選時給予傾斜,每年還有重大課題支持;入選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也有專項經費支持和其他優惠政策資助。到2019年底,全國已評選三批共37個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各省市自治區也評出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如浙江省于2017年評出首批11個,北京市于2019年評出首批8個。(2)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博士點(含),機構獨立是必備條件。2017年高校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點37個(含32個二級博士點單位升級)、一級碩士點63個(含45個二級碩士點單位升級)。
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制度激勵機制效果顯著。一些機構沒有完全真正獨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在2015年后真正獨立了,如華中師范大學于2017年2月將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政治傳播學院分離,不再辦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本科專業;一些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分離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在2015年實現了統一,如海南師范大學、溫州大學分別于2016年、2019年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劃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一些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點但沒有相應的本科專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也準備辦本科,如山東大學和四川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分別于2018年、2019年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于2018年開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從探索本碩博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的角度來看,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成效更為突出。在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啟動前(2014年),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碩士點、博士點分別有233個、324個、75個,近60%的本科專業無學科點支持,而70.4%的碩士點和52%的博士點不具有本科專業,且本科專業與碩士點和博士點依托單位明顯分離。[4]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點和博士點單位多于思想政治教育碩士點、博士點單位,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點和博士點單位中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的比例更高。以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的12所院校為例,它們都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但到2014年底本碩博統一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比例只有25%:只有武漢大學、西南大學(原西南師范學院)和南開大學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完全劃到馬克思主義學院,而東北師范大學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中公費師范類、普通類分別劃到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復旦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設在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設在政治學院,華中師范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雖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名義上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但實質上是分別與政治傳媒學院、政治經濟學院合辦的,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目前不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開始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單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培養單位逐漸合一,到2020年秋季絕大多數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劃歸到馬克思主義學院,沒有本科專業但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點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多已經增設或準備增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
二、 新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可以預料,隨著專業的調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博士點、碩士點)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機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培養單位將基本合一,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將逐步減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將主要由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點、博士點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
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博士點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色,讓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教師同時肩負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成員的職責,按學生的就業或考研意向細化培養方向并根據不同方向開設課程。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在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色時必須處理好如下關系: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中國傳統德育、西方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關系。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體地位、主導地位和指導地位,又要重視從中國傳統德育、西方現代公民道德教育中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資源。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5]“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6]盡管西方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帶有很強的資產階級性,但其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如精神教育的方法。[7]二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關系。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主干學科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教育學。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科牽涉度不宜無限擴張,目前應該暫時固定在以馬克思主義學科為主,以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為四大基本支撐學科的格局上。[8]筆者認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其基礎學科就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學科,以政治學、教育學為主干學科,以社會學和心理學為支撐學科。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下各二級學科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比例關系,即開哪些課、每門課程的學分有多少。應以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根據,7個二級學科都應在專業課程中有體現,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2個二級學科的課程的必修學分應適當多一些。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養的是全面、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以及相關基礎知識的專業人才,必須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人、團結人,不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必須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狀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及其最新成果和中國近現代史發展面臨的基本問題及其探索過程。
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職老師擔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專業教師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專業意識培養與綜合素質提高的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劃歸馬克思主義學院之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職教師多數都未承擔過本科生的專業課教學,不知道如何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的專業意識,也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就業需要哪些綜合素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職老師在承擔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時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馬克思主義學院應該組織和引導擔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課的教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應具備的專業意識和綜合能力及其培養方法。二是技能訓練與價值引導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正確的政治立場。因此,既要重視專業技能訓練,又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
新一輪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開始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大幅度擴招,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畢業生考研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9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已超過畢業生40%,直接就業的比例已低于60%。考研的方向主要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約占60%)、學科教學(思政)(約占30%),直接就業的方向主要為到中小學做思政課教師(約占70%)、到企事業單位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或思想政治工作(含黨建工作)(約占10%)、到黨政機關任公務員(主要是黨建工作)(約占10%)。按學生的就業或考研意向細化培養方向,就是在大三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或就業意向或考研意向設置不同的具體培養方向,允許學生進入大三時進行選擇;根據不同培養方向開設課程,就是每一個具體的培養方向都應設置不同的課程組,以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三、 新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發展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基礎
要適應建立本碩博相銜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要求,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辦成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基礎專業。這就需要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布局,逐步壓縮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點和博士點的培養單位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的人數,鼓勵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點而沒有本科專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增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引導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且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將辦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作為重要任務。引導和鼓勵的辦法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估體系中加大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的權重。還應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課程體系,要按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開設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中還應有介紹中國傳統優秀德育、西方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及其經典研讀的課程,有介紹和研究宗教與信仰形成機制的課程(如宗教社會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提高專業技能,必須加強專業訓練,增加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討類、思政工作實踐類課程的學分。為了進一步拓寬本科生的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還要進一步強化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構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的實踐訓練和實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寬口徑,實現兩個“并重”,即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并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9]。
課程的時間安排也應做相應調整:一年級應盡可能少安排專業課,只安排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鼓勵并引導學生多選一些其他類基礎課程,如理科類、藝術類等;二年級應將所有專業類基礎課程全部開設;三年級應將所有的專業類必修課和方向必修課都開設,以方便學生在大四實習、考研、考公務員、寫畢業論文和找工作;四年級除了開設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課程外,應開設一些有利于學生提高各種職業技能或面試能力的選修課,這些選修課的開設時間應盡可能不與學生的畢業實習、考研、考公務員、寫畢業論文等時間沖突。
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應改革創新,在授課形式上強調多樣化,提倡研究性的學習。所謂多樣化的授課形式,就是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確定授課形式,理論課將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研討結合起來,方法課以實際操作訓練為主。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授課的主講教師要通過設計具有研究性的、探索性的或未確定性的問題和提供學習提綱、參考文獻,引導和組織學生思考、設計、總結和報告,整個工作自始至終由學生自主完成,最后通過課堂研討檢驗學生是否閱讀以及閱讀的理解程度和水平。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鼓勵學生探索、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為課堂演講或參與討論做準備的過程中必須閱讀大量參考文獻,有利于培養他們快速查閱和領悟文獻資料的能力。[10]為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實行小班教學(每班30人內),在課堂教學中多開展辯論性或競賽式的活動,以引導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為了激勵教師創新,每門課程都至少有2位教師主講,由學生自由選擇主講教師,講得不好的教師就有可能因選課人數達不到規定的開班人數而停止開課;每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職教師必須至少給本科生主講一門完整的專業課,但主講的專業必修課不得超過2門。
為了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優勢,可以建立導師制與班級制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的依托單位,絕大多數馬克思主義學院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而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必須嚴格按師生比1∶350配備,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高校多數在校生超過20000人,其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應超過50人,每所高校每年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規模多控制在100人以內。因此,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職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的比例要遠大于其他學院的專職教師與本科生的比例,有條件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使每個導師所帶每個年級的本科生都只在5人以下。導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個性制定培養方案,真正因材施教。導師從本科一年級開始實行,每個年級都有學生,高年級學生可以傳幫帶低年級學生;由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職教師,多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導師同時擔任本科生導師,可建立研究生指導本科生的機制。建立導師制與班級制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就是要通過完善制度,激勵本科生的導師注重對學生學業和思想的日常指導,不僅要指導學生制定正確的人生規劃、職業規劃和按規劃學習進取,而且要指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要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和參加社會實踐(包括見習、實習)培養應用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激勵本科生的班主任積極組織入學教育、主題班會、讀書匯報會、時事辯論會、學術研討會、各種技能競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比、學、趕、幫的班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08-09-23)[2020-10-23].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964/moe_2541/tnull_41238.html.
[2] 中辦國辦印發《意見》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N].人民日報,2015-01-20(1).
[3] 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EB/OL].(2015-08-11)[2020-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4] 佘雙好,邢鵬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綜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1-18.
[5]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6]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7] 王坤慶.論精神與精神教育——一種教育哲學視角的當代教育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3):18-25.
[8] 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的規范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5(6):39-44.
[9] 王學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0] 楊春梅,陶紅.論研究生課程學習與科研訓練的整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3):9-12.
(編輯:蔡萬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