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使大學生深刻掌握歷史發展的“三大規律”,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要從整體上把握“四史”內容,在融入過程中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主線,以黨史為核心,以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向,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要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當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
[關鍵詞] “四史”; 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 喬惠波,法學博士,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要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1]當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以下簡稱“四史”教育),把其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引導大學生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對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根本途徑是把“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高校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主干課程,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把“四史”教育和現有思政課程體系有機融合起來,使“四史”真正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培養大學生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是新時代條件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夠顯著提高高校立德樹人的成效,幫助大學生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
標提供精神動力。目前,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正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要結合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把“四史”有關內容有機融入思政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當中,堅定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從“四史”中汲取信念和力量,從而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當中。
1.? 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2020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中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2]這一要求將堅定理想信念和“四史”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指出學習“四史”對于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歷史擔當、踐行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四史”教育可以使大學生通過對中國近代以來發展歷史以及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曲折歷程的學習,認識中國近代以來發展的歷史過程、歷史規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增強大學生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
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只有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信心,才能激發中國人民的革命激情和建設熱情,才能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當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3]學習“四史”,就要汲取這些精神力量,將其轉化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思政課肩負著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任務。當前大學生面對社會多元化思潮的影響,思想容易受到各種錯誤觀念和錯誤思潮的影響,產生出各種消極想法,看不清中國發展的走向。開展“四史”學習活動,讓大學生深入了解近代以來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任務,了解黨的光榮傳統以及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有利于堅定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要從“四史”學習當中感悟到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當全部青年大學生都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匯聚成強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更大的勝利。青年大學生要在“四史”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到只有把自己融到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當中,才能創造歷史,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4]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涌現出了眾多極具感召力的英雄榜樣、時代楷模,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英雄氣概、革命精神和進取意識等,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通過“四史”,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矢志奮斗的勇氣、決心和意志,感悟他們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優良作風,學習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無私精神,能夠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2.? 有利于大學生深刻掌握歷史發展的“三大規律”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5]所以,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蘊含著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思政課教師要講授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本質等內容,講清楚歷史過程中顯現出的社會發展規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零亂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系,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6]118要通過在思政課程中融入“四史”教育,讓大學生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形成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
在學習“四史”的過程中把握“三大規律”,有助于堅定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7]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社會發展運動規律的宏觀視野下進行認識,從而把握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正是在對三大歷史規律正確把握的基礎上,我國才取得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樣的奇跡。當前形勢下,中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局勢復雜多變,逆全球化和單邊主義的思潮甚囂塵上。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深入扎實學習“四史”知識,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尋找客觀科學的歷史規律,引導大學生自覺擔當歷史重任,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通過“四史”教育認清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但是黨領導革命和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曾經碰到過各種艱難險阻,經歷過各種失敗教訓。但每一次失敗過后中國共產黨都能夠總結經驗,重新發展。這跟黨的根本宗旨、黨的性質以及黨的品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將近一百年的歷程,黨對治國理政的客觀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入,不管前路如何,只要黨能夠繼續保持謙虛謹慎、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品格,就能夠繼續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更偉大的成就。要通過“四史”教育認清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嶄新的事業,正因為前所未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才能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向前。要通過對黨的歷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以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的深入把握尋找其中蘊藏的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要認清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世界社會主義發展50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共產主義終將戰勝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重新煥發出生機就是最好的證明。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并沒有發生改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8]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社會主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一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所以,通過在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加深對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和歷史必然性的把握,使大學生深刻把握三大歷史規律,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把大學生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自覺理解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史惜今,勇擔重任。
3.? 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9] “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在思政課教學當中融入“四史”教育,讓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四史”,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全面客觀評價黨和國家的歷史,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利益格局面臨深刻調整,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出現許多新的趨勢,一些錯誤思想觀點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開始出現,妄圖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必須加以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本質上是為了達到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一些人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肆意歪曲黨的歷史和新中國史,攻擊和丑化黨和國家領導人;顛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戲謔一些革命英雄人物,企圖以此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青年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處于不斷形成的過程當中,容易受到這些觀點的影響,產生錯誤的認識。一些大學生受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出現了一些錯誤觀點,如在抗戰問題上,有些大學生認為全民族抗戰是由國民黨領導的,共產黨“游而不擊”,反而“竊取了抗戰成果”,夸大了國民黨的抗戰作用,沒有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對于抗戰的巨大作用。有些大學生片面貶低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把改革開放前出現“文化大革命”等錯誤無限夸大,甚至認為改革開放前黨領導的建設事業總體上是停頓的。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相反我們在改革開放前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不能因為出現錯誤就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整體成就。出現這些錯誤認識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沒有對“四史”進行深入學習。所以要大力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抵制錯誤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思政教師要在思政課堂上旗幟鮮明地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駁,引導大學生敬畏、尊重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學生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主動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論。
二、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要從整體上把握“四史”內容
“四史”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之間既有自己特有的歷史內容,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四史”內容豐富,涉及眾多歷史事件、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所以在思政課堂上開展“四史”教學要有重點有選擇進行,特別是要從整體性出發,發現“四史”各個部分之間的共性,尋找歷史線索和歷史規律,把握“四史”的內涵和本質,從而實現“四史”教育對于思政課的深度融入。
1.?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要貫穿一條主線,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線索
“四史”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統稱,“四史”四個部分雖然側重點各不相通,但實際上,四者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在中國傳播、生根、發芽乃至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把馬克思主義跟中國國情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兩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對大學生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四史”的總基調和總線索。
學習“四史”,就是要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及其產生的理論成果,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和壓迫,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歷程,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中國可能會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武器,中國共產黨用這一武器武裝自己,把其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中國才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選擇,也是近代歷史發展邏輯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犯過“左”的或者右的錯誤,錯誤的根源在于僵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沒有把其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史表明,哪個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哪個時期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則會導致失敗。所以,在思政課堂上講授“四史”,就是要求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過程中尋找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大學生要從“四史”學習的過程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思考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思考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再發展、再創新,從而認同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2.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要以黨史為核心,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會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大歷史意義
“四史”內容雖然眾多,但從整體來看主要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發展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是“四史”的主要內容,所以,“四史”融入思政課要以黨史講授為核心,引導大學生學習領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性。
黨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奮斗史,是一部帶領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和不斷強起來的復興史。黨史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的過程,展示了我們黨百折不撓、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堅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本色。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我們也不可能進行改革開放,偉大的民族復興夢就難以得到實現。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出現各種挫折、失敗之后,自我警醒、自我革命,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不斷從勝利邁向新的勝利。所以,一定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堅守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大學生要通過對于黨史的學習,認清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認清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才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只有這樣才能深刻認識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深刻把握黨的建設的經驗和規律,為黨的堅強領導提供助力。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貫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基本邏輯。近代以來,如何挽救國家與民族于水火之中,是中國近代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們黨的帶領下,不照搬蘇聯模式,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第二次結合,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國家面貌迅速發生了嶄新的變化。雖然黨對于如何在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經驗,也曾經發生了一些嚴重錯誤,但是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于自我革命的政黨,是一個勇于自我反思的政黨,能夠深刻汲取實踐當中出現的錯誤經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轉折。同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進程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進程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進入21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科學社會主義在我國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旗幟。所以,“四史”教育一定要引導大學生真正領悟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發生巨變、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領悟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最終復興成功的中流砥柱。
3. “四史”教育的融入要以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向
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史鑒今,更好地認識現實、指導實踐,實現社會主義更好的發展。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1]理論創新是黨保持先進性的首要條件。理論創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鮮明的時代特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新時代引領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指導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要把“四史”學習導向對這一思想的學習,使大學生學懂弄通這一思想,并用以指導實踐發展。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得出的最終結論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在新時代發展前行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形成了這一新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之后,中國共產黨勇于創新,不斷解放思想,開啟了中國發展的新時代。這一理論創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探索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深刻解答。這一理論創新也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以來不懈奮斗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在這100年的奮斗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把其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為后來的理論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理論創新也離不開對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歷史的全面總結,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功應對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一巨大外部沖擊,汲取了社會主義國家先后易幟的失敗經驗,給中國前進道路尋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正是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深刻總結的基礎上,在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深刻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黨大膽進行理論創新,形成新的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所以,要把“四史”教育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全面、深入學習“四史”,才能使大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時代價值,才能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4.?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落腳點是要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青年人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政課上融入“四史”教育,也要服務于這一目標。要引導大學生深化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奮斗歷程的認識,豐富對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發展歷史的認知,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艱辛探索歷程和改革開放以來偉大實踐的歷史過程,從而堅定“四個自信”。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黨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才能擺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統治,人民才能真正當家作主,經濟才能取得飛速發展。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得來是經過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要通過“四史”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走這條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不在重大方向性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是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結晶,是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南。因為有了這一理論,我國才能在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上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能夠發揮出強大的治理效能,大學生可以運用歷史的眼光和視野,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歷史比較,通過了解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過程,比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國家制度的區別,從中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這些精神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起匯聚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基石。所以,堅定“四個自信”是“四史”教育的根本落腳點,唯有如此,才能增強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
三、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現實路徑
在高校進行“四史”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相關選修課專門講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政課堂上開展“四史”相關教學,把“四史”融入思政課講授當中。“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需要各個方面協調配合、精心籌劃,把四史內容同思政課程融為一體,理直氣壯地向大學生們宣講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革命史、建設史、改革史。要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講授“四史”,把思政課堂搬到革命歷史遺址遺跡,讓久遠的歷史在現場教學當中鮮活起來。“四史”教育要以培養大學生歷史思維為根本,引導大學生在歷史長河中把握歷史規律,使大學生知史愛國,從對歷史的深刻體悟當中堅定理想信念。
1.? 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課程體系當中
目前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由5門課程組成,其中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四史”教育課程,以后可以專門開設相關的“四史”選修課程。把“四史”教育融入現有的思政課教學體系是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目前思政課程都承擔對大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任務,但各門課程并沒有按照“四史”教育的要求進行設計。各門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雖然都有“四史”內容,但是這些內容主要服務于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相關內容之間缺乏整體規劃,沒有形成有機銜接和配合。學生難以獲得較為全面、系統的“四史”知識。[10]應該明確各門課程應承擔的“四史”教育的具體內容,加強思政課教學體系當中“四史”內容的整體規劃,使各門思政課程之間分工明確、相互銜接。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要著重講授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相關教學內容,課程當中“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其規律”一章實際已經包括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相關內容,可以重點加以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主旨在于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理論成果,涉及了大量的黨史的部分內容、新中國史的部分內容以及改革開放史的部分內容。要有意識地把四史知識融入這些內容的講授當中,特別是重點講授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的相關內容。“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是專門講授中國近代史的課程,其教學內容大體覆蓋了“四史”的內容,尤其是黨史的內容。所以要以這門課為重點進行“四史”教學,發揮這一課程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教學內容跟“四史”看似沒有太大關系,但實際上也需要聯系“四史”內容進行講授,理想信念的確立要建立在對黨的歷史、新中國史以及改革開放史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否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等的闡釋就會顯得無力。除此之外,對于一些較為薄弱的內容要進一步加以充實,特別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內容在思政課程體系中出現的較為分散和雜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相關內容又較為簡單,應該加強這一部分的內容,改革開放史的相關內容雖然在“概論”課程中出現較多,但是更加側重于“論”而非“史”,也應該進一步加以充實。
2.? 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當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單一的理論教學,必須輔之以實踐教學,把課外豐富的社會實踐和課堂的理論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提高立德樹人的成效。對于“四史”教育更是如此,我國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思政課應該大力發掘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把其作為“四史”教學的重要補充,要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傳承好紅色基因。
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四史”實踐教學。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革命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這些是開展“四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鮮活教材。可以把思政課堂搬到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館,進行實地現場教學、情景教學等。在這些場景現場講述“四史”,可以更好地學習“四史”知識,現場體驗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要傳承紅色文化資源所包含的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提煉所蘊含的價值追求、豐富內涵、精神特質。除此之外,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原歷史場景,打造浸潤式體驗,讓學生在歷史場景中感受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
探索創新“四史”教育模式。可以引導大學生運用微博、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制作短視頻、情景劇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參與“四史”教育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這些形式可以極大地吸引青年大學生的興趣,讓大學生在參與制作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取得更深的歷史感悟,使“四史”教育可以真正地入腦入心。可以策劃“四史”教育學習主題活動,結合黨日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各類教育活動,把黨的歷史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補充思政課堂教學的不足。
3.? “四史”融入思政課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
“四史”教學不是單純的講授歷史,而要從對歷史的講授過程中讓大學生理解為什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而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思維。大學生不僅要了解歷史知識,掌握革命理論,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11]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思維方式,就是要使大學生形成辯證唯物史觀,使大學生能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方法來分析學習“四史”。要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四史”,黨和國家發展不會一帆風順,要把握好歷史的主流和本質,“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12]要認識到歷史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現實,歷史是過去的現實,要引導大學生通過“四史”學習,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認識到現在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結果,必須珍惜當下中國的發展,做到“兩個維護”,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運用唯物史觀的歷史思維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把歷史人物放在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6]115對歷史時期的評價同樣如此,要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統一起來,不能相互否定。
歷史思維的培養要滲透在“四史”教學的各個方面。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對黨成立以來、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等進行全面講解,而且要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展觀、矛盾觀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任務,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方式,使學生認識到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要講授歷史發展線索,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以及發展的過程。要講授歷史發展規律,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線索的剖析,引導學生探尋背后的歷史發展規律,從而自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堅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終將實現。
青年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大學生可以通過“四史”學習,體悟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為人民而奮斗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把中國夢、人民夢和青年夢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當中,把個人的奮斗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起來,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黨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的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勇于擔當歷史賦予青年大學生的使命,把青春奉獻給人民,學好本領,在為人民奮斗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2).
[2] 習近平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回信勉勵廣大黨員 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報,2020-07-01(1).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739.
[4] 習近平在調研指導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 充分調動干部和群眾積極性 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N].人民日報,2013-07-13(1).
[5]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在中央黨校 2011 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N].學習時報,2012-09-10(1).
[6]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9] 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2).
[10] 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7):24-29.
[1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 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N].人民日報,2015-08-01(1).
[12] 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7.
(編輯:張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