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建設優良學風是大學固本強基的百年工程。加強高校的學風建設,必須理清學風的概念內涵,把握“黨的學風”和“高校學風”的辯證關系,牢固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學以致用、以用促學,不斷強化黨的學風建設的質量和實效,以高質量的學風建設成果保障和推動學校改革發展。
[關鍵詞] 黨風;學風;高校黨建;思政工作
[作者簡介] 陳超群,清華大學黨辦校辦副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干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1]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建設優良學風是大學固本強基的百年工程,也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證。加強高校的學風建設,必須理清“學風”的概念內涵,把握“黨的學風”和“高校學風”的辯證關系,探索新時代加強高校黨的學風建設的實現機制,不斷強化黨的學風建設的質量和實效,以高質量的學風建設成果推動學校改革發展,帶動高校學風建設、校風培育,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持續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
一、 高校“學風”的多重概念內涵
“學風”概念有著多重含義,學者往往從哲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學理剖析。哲學層面上的“學風”往往與價值觀和認識論相聯系,關注求學群體對知識及獲取知識這一行為的價值判斷。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則從秩序、規則、政策等多個角度闡釋了學風的內涵。[2]
《現代漢語詞典》對“學風”的解釋是:“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高校不僅是知識學習和傳授的高地,也是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的高地。因而,對于高校而言,“學風”既要包括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風氣,指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學習態度;也應包括學術界的風氣,包括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原則等。而學術界的“學風”既指體現學者個人學術品格的學術風格,也指包括大學在內的整個學術界的學術風氣,體現學術道德。“學術規范往往是學風的體現,嚴重的學術規范問題本身就是學術不端——學風問題的表現。”[3]
而“黨的學風”則表現為與一般意義上的學風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1942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對“學風”問題進行了論述:“我們要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風。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既然是這樣,學風問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4]在這段著名論述中,已然將“全黨的學風”獨立于“學校的學風”。
所以,社會主義大學的“學風”在不同語境下至少有三重概念內涵:首先,在高校黨的作風建設語境下,“學風”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學習態度、工作態度,側重于方法論和認識論的角度,反映的是思想態度、精神風貌、理論與實踐的自覺;其實施主體是高校的黨員、干部,可以概述為“黨的學風”。第二,在高校學生學習氛圍的語境下,“學風”指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風氣,反映的是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學習氛圍和文化傳承;其實施主體是高校學生,可以概述為“學習風氣”。第三,在高校學術文化的語境下,“學風”是指學術界的風氣,既反映學者個人的學術品格,也反映高校整體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風氣;其主體是高校學術科研人員,既包括從事學術研究的教師和研究人員,也包括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可以概述為“學術風氣”。
二、 重視學風建設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黨的學風問題的核心,就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來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包括“如何對待”和“如何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對前者的理論認識是后者的實踐基礎。所以,“從根本上說學風問題就是一個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與方法的問題”[5]5。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對待馬克思主義歷來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其核心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去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態度。一是教條主義的態度,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萬古不變的教條,以靜止的、僵化的東西去檢驗、判斷、評價、裁剪不斷變化著的、生動活潑的、豐富多樣的現實,從本質上背離和閹割了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1872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寫道:“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在肯定宣言基本原理正確的同時強調:“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5]41-43這篇《序言》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學風的基本前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不斷修改、完善和補充具體結論和意見。1920年,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中強調青年團和青年學習共產主義的必要性,指出學習共產主義一定要結合工作、結合斗爭,不能只學共產主義的結論,只背共產主義的口號,“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5]46-51。列寧強調馬克思主義學風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學習其他各種豐富的知識,才能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的確立,是在與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等主觀主義錯誤傾向的思想斗爭中逐漸建立起來的。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第一次深刻指出本本主義的思想根源是唯心主義,要把反對本本主義同在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聯系起來,根本途徑和方法就在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5]52在黨史上,盡管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糾正,但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和思想誤區,在不同時期不同問題上,仍會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教條主義者往往以為什么東西只要上了書的就是正確的、以為別人成功的經驗就可以原封不動地搬來運用,“這就是主觀主義的不良學風”[5]6-9。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文革”結束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闡述了關于思想理論的基本重要問題,指出貫穿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紅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6]1980年2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進一步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7]鄧小平同志提出傳承弘揚黨的學風,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歷史觀和辯證法相統一的觀點,堅持黨的思想路線。
1997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號召:“在全黨造成認真學習的風氣,民主討論的風氣,積極探索的風氣,求真務實的風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江澤民同志所提倡的這四種風氣,是傳承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的重要內容,是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證。[5]183-184
黨的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同志繼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出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做到“三個結合”:即堅持學習理論和指導實踐相結合、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結合、運用理論和發展理論相結合,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8]2009年,胡錦濤指出: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戰略任務,領導干部“要在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上走在前面,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帶頭探索回答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帶動全黨全社會形成良好學習風氣”。[9]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把學習型放在第一位,強調學習是前提,學習好才能服務好,學習好才有可能進行創新。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發展都告訴我們,沒有全黨大學習,沒有干部大培訓,就沒有事業大發展。”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僵化、庸俗化,要“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10]。
黨的學風問題不僅是世界觀問題,也是思想方法和黨的作風問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每一個發展和每一個勝利,都是全黨同志把人類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知識內化為進一步認識和改造世界有力武器的結果。端正學風、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真正掌握其科學體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才能堅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向前進。
三、 黨的學風建設在高校改革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首先,黨的學風建設是高校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學風作為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與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密切相關。加強黨的學風建設,持續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政治立場上明辨是非,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師生堅定政治信仰。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戰略意圖、方針政策和行動綱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強化領導干部的理論學習和政治歷練,開展經常性的紀律教育和警示教育,才能推動黨的干部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著力解決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從黨內學習抓起,把政治信仰教育、黨員意識教育、政治能力訓練融入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納入校園管理和師生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打造優良的校園政治生態環境。
第二,黨的學風建設是加強黨對高校全面領導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工作。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其一,要落實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加強調查研究,才能不斷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二,要回答好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傳承弘揚黨的優良學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才能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其三,要解決好為誰辦學、為誰服務的問題。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做到“四個服務”。其四,要履行建強班子、帶好隊伍的重要職責。持續加強學習型政黨建設,才能打造擔當作為、風清氣正的干部隊伍,不斷吸引、培養和造就高層次人才。其五,要強化立德樹人、培育新人的根本任務。帶動全校黨員、教師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才能不斷拓展育人渠道,改善育人環境,提升育人能力。
第三,黨的學風建設是增強辦學實力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其一,黨在高校的領導作用,不僅體現在領導體制工作機制上,還體現在全體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的優良學風,會帶來高校學風校風的優化,而高校好的學風校風也會促進黨的學風更為深化具體,高校的黨風學風校風,共同構成高校辦學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其二,高校黨的學風建設制度化水平,對提升學風建設有著重要推動保障作用。例如,高校建立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以來1993年11月2日,黨中央發出《關于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決定》,正式確認“黨委中心組”這一名稱,促進這一學習方式的制度化。2000年9月中宣部、中組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的意見》,提出黨委中心組學習的重要意義以及改進黨委中心組學習的一系列具體措施。[11],對推進了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和全校教職工理論學習的有序開展,發揮了對學習風氣、學術風氣的引領帶動作用。其三,高校黨的學風建設機制保障高校學風的不斷提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高校各級黨的組織始終堅持主渠道的宣傳教育不動搖,通過評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師德標兵等先進榜樣,組織開展實踐教育、調查研究,才能促進高校學風校風不斷改進,積極營造團結奮進、生動活潑的校園環境。
第四,黨的學風建設是抵御錯誤思想的重要利器和工作法寶。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等主觀主義思想觀念不會自動消亡。1965年,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在新生入學典禮上說:“學習毛主席著作不要搞形式主義。……有的學校,把學習和運用毛主席著作搞成這樣:一進課堂是堂堂用,人人用,時時用,名堂多得很。據說教師講物理課、力學課,也要引毛主席語錄。有的學生回答力學答案還引用毛主席的話。這又何必呢?那就考毛主席著作好啦。”[12]改革開放后,高校黨的學風建設也存在過一些錯誤傾向。比如,照搬國外考核指標體系,盲目設立不符合科學工作規律的指標;拘泥于局部工作的操作性研究實踐,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注重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只注重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是有效思路和整體方法,等等。[13]一些高校對錯誤思潮侵蝕置若罔聞,對意識形態斗爭中的新問題新動向研究把握不夠。一些高校黨的基層組織理論學習浮于表面,存在“敷衍化”“娛樂化”等不良傾向。持續加強高校黨的學風建設,查擺糾正錯誤的思想傾向,才能確保高校沿著正確的方針路線改革發展。
四、 探索加強高校黨的學風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是將黨的學風建設作為高校黨的政治建設重要內容。高校黨委提高政治站位,將抓好黨的學風建設視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視為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首要任務,視為加強班子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家和教育家隊伍的不二法門,視為貫徹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修課程,一以貫之、從嚴從實抓好黨的學風建設。在學習內容上,堅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感知核心要義,感受真理力量。在學習目標上,堅持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強大能量,把黨的政治理想、政治路線、政治主張轉化為增強黨性修養、提高思想覺悟、陶冶道德情操的自覺行動。在組織方式上,堅持校領導班子成員帶頭,發揮理論中心組輻射帶動作用,筑牢基層黨組織理論學習根基,推動教職工理論學習全覆蓋,帶動全體師生員工大興學習之風。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做到心中有問題,學習有成效。
二是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橋梁樞紐作用。對于高校師生而言,身邊黨員是否求真務實、黨的思想路線是否貫徹落實,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教學投入、研究人員的學術風氣等,都起著示范帶動作用。加強高校黨的學風建設,首先就要抓好各級黨組織的黨內政治生活,建強學習型黨組織,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將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去,帶領教師提高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加強學生黨組織的學風建設,發揮黨組織在班團集體建設中的組織作用,通過黨員學生的示范影響,引導全體同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承弘揚優良學風。高校教職工、離退休人員黨的基層組織,通過與學生黨支部、班團組織、學生社團建立對接聯系,直接為學生的學風建設提供指導幫助,引導學生勤學苦練,畢業時主動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始終保持青春昂揚的校園風氣。
三是把握用好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有效發力點。長期以來,黨的學風建設一直在與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等主觀主義傾向的斗爭中發展,在調查研究中找到“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扭轉當前高校思想領域存在著的不良傾向,必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將黨的學風建設成效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創新舉措和有力抓手。建立校領導定點聯系基層支部、聯系黨外人士、聯系班團集體的工作機制,帶動全體黨員干部踐行“一線規則”,定期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組織領導班子和干部圍繞學校改革發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調研,動員師生“解剖麻雀”,群策群力、攻堅克難。通過持續開展滾動調查、專項調查,深入把握師生思想動態,全面把握師生的學風狀況、思想狀況和生活狀況。積極應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把問題找實、把根源挖深、把師生期待摸準,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新招,不斷為學校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 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N].人民日報,2013-03-02(1).
[2] 王秀彥,高春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背景下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3.
[3]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術語表[EB/OL].[2020-10-16].https://baikeshot.cdn.bcebos.com/reference/8165706/27e1eb49338ebbb8a7aba8 c10429779f.png@!reference.
[4]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3.
[5]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堅持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
[6]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EB/OL].(2005-09-16)[2020-10-04].http://www.people.com.cn/item/sj/sdldr/dxp/B101.html.
[7]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8.
[8] 閻樹群.重溫黨的領導核心的學風思想[EB/OL].(2006-06-29)[2020-10-04].http://cpc.people.com.cn/GB/47817/4516597.html.
[9] 胡錦濤.努力開創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局面[J].求是,2010(1):3-7.
[10]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3(1).
[11] 佘穎穎,陳新根,龔曉偉.黨委中心組學習的由來和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6):18-19.
[12] 蔣南翔.建立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清華大學新生入學典禮上的講話[M]//蔣南翔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884.
[13] 程剛.高校黨的作風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51.
(編輯: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