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凱文
摘要:目的:研究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效果及作用機制。方法:將本院2017年1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使用隨機顏色球抽取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給予參照組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恢復情況。結果:通過手術治療,實驗組與參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96%,32%、72%;在VAS評分和術后恢復情況上,實驗組都優于參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使用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方式,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整體創傷小,可以在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的同時,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膝關節鏡輔助;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作為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其解剖位置比較特殊,在骨折后,其關節面還會移位。因此,如果不對此類患者進行及時治療,就會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等多種情況的發生,影響他們的預后。一般情況下,在對此骨折進行治療時,會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這種方式,但是此術法的整體作用效果并不理想[1]。然而,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在其中的有效應用,臨床效果更加確切。
1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將本院2017年1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使用隨機顏色球抽取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參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為24-56歲,平均年齡(40.85±2.33)歲。實驗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在25~58歲之間,平均(42.71±2.05)歲。上述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給予此組患者行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在對手術的切口進行選擇時,一般會選擇前外側入路以及內側入路。在術中,將皮下組織和皮膚一起向上翻起,將其中的關節囊切開,主要是為了對半月板損傷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如果患者的半月板已出現了損傷,需要結合他們的損傷情況,決定其是否保留還是分離,然后將半月板冠狀的韌帶切開,在此基礎上充分暴露脛骨平臺關節面。
其次,要將已塌陷的關節面慢慢撬起,一定要保持脛骨踝骨塊和塌陷的關節面處于一個平面上。在此手術中,要應用C型臂X線機,促進骨折端的復位,分析和觀察其中的具體情況。如果患者是I型骨折,一般會應用松質骨螺釘,完成切開復位鋼板的內固定,并且還進行植骨的有效治療,從而保障整體治療的有效性。
1.2.2 實驗組:該組患者行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術。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他們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在患側的氣囊上應用止血帶,等到驅血后,還要加強對止血帶壓力的有效控制,需要讓其維持在350mmHg左右。同時,需要科學選擇關節鏡,主要采用常規前內和前外側入路等方式,進入膝關節腔中,按照具體的順序,對關節腔中的各腔室進行全面鏡檢。骨折處理。要想保證骨折治療和處理的有效性,在手術前,需要在鏡下探查患者的脛骨平臺劈裂和塌陷等情況,在縱向牽引肢體基礎上,適當推擠膝關節,主要是為了矯正其中膝內和外翻畸形,促進其恢復正常,在關節間隙中更好地完成手法的復位工作。然而,使用前交叉韌帶,對脛骨定位器械進行定位,加強對骨折塌陷處后復位的固定。其次,需要在克氏針的引導下,在脛骨平臺外側開窗,適當插入頂棒撬拔復位的骨折塊,在鏡下全面監視骨折的壓縮情況。在手術結束后,要檢查膝關節屈伸存不存異常,保證脛骨骨折復位固定的穩定性。最后,在推擠脛骨斷端的時候,操作人員要進行手法復位,在鏡下全面觀察骨折復位后的具體情況,應用巾鉗對其進行臨時固定。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在鏡下對骨折的平整程度以及其復位后的情況進行觀察。術中處理。如果在手術中,發現了關節軟骨出現損傷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簡單修整,對基底的關節軟骨損傷進行處理時,要按照具體的要求,對其邊緣進行打磨和修整。在對合并和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結合白區部分切除修整等原則,保證半月板縫合的有效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全切除處理的效果。術后處理。在手術結束后,要使用彈力繃帶,對患膝和小腿進行加壓包扎,將他們的患肢抬高,并且還要指導患者早期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伸等鍛煉。在術后的第1天,要多鼓勵患者們進行股四頭肌鍛煉。等到術后1周后,要使用石膏完成外固定。同時,需要在CPM輔助下,從小角度開始,慢慢增加患者的關節功能鍛煉力度,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關節功能的恢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臨床治療有效率。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和手術前后VAS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
2.1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2.2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2.3 對比手術前后兩組VAS評分
2.4 對比術后恢復情況
3討論
目前,突發性高能量沖擊等多種因素,都會導致脛骨平臺骨折的發生,并且如果患者受到了劇烈沖擊,還會使脛骨平臺的內側和外側受力受到影響,改變股骨和膝關節中的力線。在骨折時,脛骨的平臺面一般作為主要受力面,并且膝關節囊中的結構之間還會連接緊密,所以脛骨平臺骨折的患者,一般還存在半月板損傷等情況。若他們得不到及時和有效治療,就會導致膝關節出現畸形,發現功能障礙,影響他們的生存質量。然而,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重點,是要保證關節內固定的穩定性,保證關節面在復位以后,可以進行更加準確地對位。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緩解此類骨折患者的基本情況,但是在膝關節內結構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操作人員不能在此手術下獲得良好的術野,一般需要進行反復復位,這會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代理非常大的影響。然而,在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不僅具有創傷小等特點,在手術中只存在較少的暴露組織,患者發生感染風險的概率比較低,并且借助關節鏡,醫生就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骨折的具體狀況,在掌握患者半月板和韌帶等損傷程度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精確處理和修復。再加上這種手術不需要切開關節囊,所以患者在術后的膝關節功能不僅可以得到有效恢復,還能夠減少對患者身體健康的影響。同時,關節鏡在手術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放大手術的視野,不會損傷其他的正常組織,非常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在進行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術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掌握鏡下的適應證,在手術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準確評估,患者存在開放性損傷,或伴有神經損傷。
在膝關節鏡輔助下進行手術,具有多種優點。首先關節鏡可以清除關節中的血腫,更全面地清理關節中的游離碎骨塊,減少術后出現關節腔感染等情況,對所產生的關節內游離體進行有效處理。關節鏡技術在手術操作中,能夠提供有關關節內復位的相關影像,幫助醫學人員在直視下復位關節面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關節面復位不良等情況的發生。由于在此手術中,并不需要C臂,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的概率,降低了漏診風險。在對手術方式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慎重選用關節鏡。在術前的要充分評估患者骨折和軟組織損傷的實際程度,在了解其骨質量和縮部位計程度等內容上,為他們選擇更加合適的手術方式,掌握復位的方法,保證內固定方案的科學性。最后,還要對伴隨損傷進行全面處理,在處理骨折端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加強對膝關節中韌帶損傷的修復,保證關節的穩定性。由于脛骨平臺性骨折,主要是因為高能量暴力所造成的,其骨折情況比較復雜,處理困難。然而,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在此骨折治療中的有效應用,可以在縮短手術治療時間的同時,預防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患者在術后,出現小腿腫脹的概率小。因此,在具體的手術中,應用關節鏡技術輔助平臺骨折復位,能夠達到在直視下解剖復位關節面的效果,并且這種方式還可以協助醫學人員對膝關節內合并損傷進行有效處理,減少漏診等情況的發生。同時,這種治療方式,還能夠減少再次手術對患者所帶來的痛苦,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手術結束后,需要進行半月板撕裂修復,或者是交叉韌帶修復,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改善術后治療效果,避免術后不穩定等因素對患者帶來的影響,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此外,在膝關節鏡下進行手術,能夠在準確和全面監視患者關節復位情況的基礎,徹底清理關節中的血腫,更好地處理膝關節中軟骨和半月板的合并傷情況。在此操作中,避免了因為關節囊切開所導致的術后膝關節粘連情況,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患者通過術后的早期無痛功能鍛煉等,可以更加快速地恢復膝關節功能,為他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實驗組在進行完手術后,并不存在明顯的后期創傷性關節炎等情況。由于此組患者沒有進行切開復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骨膜之間的剝離,在此基礎上保留了骨折塊的血運,促進了患者在術后骨折愈合速度。同時,此治療方式還可以預防骨不連出現,讓骨折可以達到臨床愈合,縮短愈合的時間,具有非恢復快、療效可靠和對患者的影響小等多種特點,是當前治療膝關脛骨平臺骨折的有效方式之一。由此可見,加強對膝關節鏡輔助下有限切開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方式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促進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愈合速度,還能夠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強化他們的關節功能,保障治療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張玲玲,黃月萍.關節鏡微創內固定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35):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