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民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X線診斷價值。方法: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在某醫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86例患者。手術后,均經X線檢查診斷,了解患者假體周圍骨質情況、髖臼外展角、內傾角、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統計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人工髖關節脫位、假體松動、假體周圍新發骨折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86例患者中,假體周圍骨質疏松患者占5.81%;髖臼外展角<30°患者占17.44%,髖臼外展角>50°患者占22.09%,髖臼外展角為30°~50°患者占60.47%;髖臼內傾角<5°患者占6.98%,髖臼內傾角>25°患者占11.63%,髖臼內傾角為5°~25°患者占81.40%;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5°患者占18.60%,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5°患者占81.39%。86例患者中,髖關節脫位患者占6.98%,假體松動患者占1.16%,假體周圍新發骨折患者占2.33%,發生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總例數9例,總發生率10.47%。結論:X線檢查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影像學檢查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了解患者髖關節假體是否出現異常,評估手術效果。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X線檢查;診斷價值
骨科手術中,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為常用的一種[1]。此手術通過將髖臼及股骨頭換以人工材料,以應對此處關節軟骨磨損、股骨頭增生引起的軟骨退變。手術后,患者疼痛癥狀得以有效緩解,髖關節功能得以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得以提高[2]。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包括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骨性關節炎(關節退化)、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頸骨折。目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常采用X線檢查評估患者手術效果,了解假體周圍骨質情況、髖臼外展角、內傾角、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評估患者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人工髖關節脫位、假體松動、假體周圍新發骨折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3]。因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在某醫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了解這些患者手術后X線檢查結果,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X線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8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患者45例,女患者41例,年齡56~71歲,年齡均值(62.58±0.89)歲。其中,41例患者(占比47.67%)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者,25例患者(占比29.07%)為股骨頸骨折者,20例患者(占比23.26%)為關節退化性骨性關節炎者。本研究在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后進行。納入標準:①病情符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適應證,病情經CT檢查、X線檢查綜合影像學檢查確診[4];②嚴重外傷;③不存在溝通障礙。排除標準:①股骨頸陳舊性骨折;②手術部位血液循環差;③年齡>75歲;④心肺功能嚴重不全。
1.2 檢查方法
患者手術后,均行X線檢查。X線檢查方法是:檢查儀器采用的是西門子POLYDOROS 50s數字X線機,檢查時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確保腰部接近臺面,使臺面垂直腰部正中矢狀面。調整體位為側臥位。確保臺面與腰椎序列平行。掃描范圍包括盆骨前后及患側髖關節周圍。主要觀察假體周圍骨質情況(是否出現骨質疏松)、髖臼外展角、內傾角、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評估患者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人工髖關節脫位、假體松動、假體周圍新發骨折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3 診斷標準
1.3.1 髖關節脫位X線診斷標準:(1)股骨頭和髖臼位置相對異常,主要表現為股骨頭不在髖臼內,會在髖臼的前方、后方或直接進入到骨盆內部。(2)出現一系列脫位相關骨折征象,發生部位主要為股骨頭、股骨頸、粗隆間,或者在髖臼周圍出現少量骨折塊,或者出現明顯的骨折線。
1.3.2 假體松動X線診斷標準:假體位置出現任何改變都說明假體出現松動,主要包括:(1)假體周圍骨水泥出現斷裂。(2)假體與正常骨質有明顯分離表現或間隙。(3)假體下沉。假體沉入相連的骨質。(4)粘固劑和骨之間、粘固劑和假體之間的透亮線進行性增寬。(5)由粘固劑組成的外套出現斷裂。
1.3.3 假體周圍新發骨折X線診斷標準:假體周圍的骨皮質連續性中斷,有明顯的骨折線。若骨折嚴重,可見骨折斷裂、骨質錯位,甚至會形成碎骨。假體周圍骨折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即A型、B型、C型。A型假體周圍骨折:發生于大小粗隆部的骨折;B型假體周圍骨折:發生于股骨柄的骨折,主要有三個亞型,B1型、B2型和B3型。B1型:發生于假體柄的骨折,假體穩定,未出現松動。B2型:發生于假體柄的骨折,假體出現松動。B3型:發生于假體柄的骨折,假體松動,假體周圍骨量減少;C型假體周圍骨折:發生于股骨柄下方骨折。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卡方(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86例患者X線檢查相關指標
X線檢查后,86例患者中,假體周圍骨質疏松患者5例,占比5.81%。髖臼外展角<30°患者15例,占比17.44%;髖臼外展角>50°患者19例,占比22.09%;髖臼外展角為30°-50°患者52例,占比60.47%。髖臼內傾角<5°患者6例,占比6.98%;髖臼內傾角>25°患者10例,占比11.63%;髖臼內傾角為5°~25°患者70例,占比81.40%。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5°患者16例,占比18.60%;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5°患者70例,占比81.39%。
2.2 86例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86例患者中,髖關節脫位患者6例,占比6.98%;假體松動患者1例,占比1.16%;假體周圍新發骨折患者2例,占比2.33%。86例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發生總例數9例,總發生率10.47%。詳見表1。
3討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包括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骨性關節炎(關節退化)、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頸骨折[5]。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期間,麻醉方式選擇氣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阻滯麻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麻醉起效后,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是否穩定。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方可進行手術。手術時選取的體位為健側臥位。手術入路為股骨后外側。手術切口長度約為10 cm。對切口予以逐層切開。手術期間,需將患者壞死股骨頭去除,并對股骨頸予以切開處理。開展一系列切除操作,切除部位為髖關節外側與后側的關節囊[6]。實施股骨頸截骨處理,截骨部位取在小轉子上約1.5 cm處。將股骨頭取出,放置內乙烯內襯于髖臼內。隨后實施擴髓處理,使用工具為髓腔銼,擴髓部位為股骨近端髓腔。對擴髓后的髓腔予以沖洗,沖洗液為生理鹽水。放置髖臼假體于髖臼內,確保髖臼假體的尺寸適合,髖臼假體固定材料采用骨水泥[7]。都髖臼假體的穩定性與活動度予以仔細檢查。然后常規采取術后處理措施,包括沖洗術區、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以關節退化為臨床表現的骨性關節炎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骨性關節炎多發生于全程軟骨磨損、丟失、關節間隙狹窄。老年患者的日常行動及生活均會受到影響,其生活質量下降明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逐漸發展,可使髖臼跟股骨頭對位不佳,引發關節退化、關節炎。高齡老人是股骨頸骨折的高發人群。無菌性股骨頭壞死屬于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疾病。患者骨質內循環不暢,骨結構和力學功能隨之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股骨頭塌陷、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研究發現,病情約為2年的無菌性股骨頭壞死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塌陷,此病的致殘率高[8]。
本研究中入選的86例患者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后,髖關節脫位發生率6.98%,假體松動發生率1.16%,假體周圍新發骨折發生率2.33%。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多為老年人。老年人群身體素質差,基礎疾病多,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髖關節脫位、假體松動、假體周圍新發骨折是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常見并發癥。髖關節脫位的誘因主要為手術操作不當、術前身體狀況差、髖臼放置位置不當。假體松動與術后康復訓練方法不適宜、髖臼安裝不當有關。假體周圍新發骨折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1)老年患者術后長期臥床,髖部肌力下降,下床活動時易跌倒,且多合并骨質疏松癥。(2)假體松動、術后假體周圍骨溶解。(3)假體柄位置安裝不合適,骨水泥填塞不均勻[9]。
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后,對患者予以X線檢查,可對置入人工髖關節的具體情況和周圍的骨質予以有效觀察,評估人工髖關節置入是否適宜。期間可測量髖臼外展角、內傾角、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髖臼的外展角、內傾角是評估髖臼置入位置是否適宜的有效參數。將髖臼的外展角、內傾角確保在合適的范圍內,可保障手術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確保人工髖關節穩定性。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則是用以評估假體柄的位置是否適宜。若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5°,患者髖臼假體易呈進行性松動表現,且發生率呈中立位增加。本研究發現,86例患者中,髖臼外展角為30°~50°患者占60.47%,髖臼內傾角為5°~25°患者占81.40%,假體柄長軸與股骨干長軸的夾角≤5°患者占81.39%。
本研究結果證實,X線檢查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影像學檢查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了解患者髖關節假體是否出現異常,評估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廷民,程紹蘭.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X線診斷價值分析與臨床研究[J].母嬰世界,2021(14):71.
[2]劉仰生,榮陽.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X線診斷價值分析與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8):154-155.
[3]白娟,榮陽.X線片與CT檢查在診斷復雜性髖關節骨折中的價值分析與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3):133-134.
[4]王維奇,榮陽,劉冰.骨巨細胞瘤臨床表現與X線鑒別診斷分析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8,19(10):112-114.
[5]牟薪硯,常曉丹.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異位骨化X線表現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3):34-37.
[6]李瑩.X線、CT及MRI對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診斷[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6):101-102.
[7]艾英風.X線、CT及MRI對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診斷價值[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8,48(6):714-716.
[8]鄭季南,洪慶南,方鈞,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常見并發癥防治[J].臨床軍醫雜志,2019,43(4):351-353,408.
[9]王文軍,張立峰,柳曉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X線診斷價值分析與臨床研究[J].東方藥膳,202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