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摘要】本文論述利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涵與外延的方法,建議教師利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對點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從而優化學科教學。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教學資源 學科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52-02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理念的交互與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等發生了變化。“互聯網+”科技、經濟、農業、醫療、教育培訓等領域深度融合,掀起了跨界、變革、開放的技術創新革命,也使數字由智能進一步向智慧演進,成為新型社會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的“+”符號意為加號,代表著添加與聯合。“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下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課堂教學方式,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優化學科教學顯得尤其重要且有意義。“互聯網+”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的特征。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研究表示,“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互聯網+”教育當前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為教育教學所選擇、整合應用,創建現代高效課堂教學,提升師生學習能力和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
一、利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涵與外延
在“互聯網+”下,教育與各行各業的知識不斷融合,知識不斷更新拓展,知識的復雜度不斷加強,如何通過互聯網快速學習大量新知識,提高新技術技能和學科專業技能,成為教師當下學習領域中的新挑戰。下面,筆者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為例,探究如何通過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能力(如表1,見下頁)。
教學前,師生利用互聯網進行課前資源收集:例如,學生搜集了“錢塘潮的地理位置、錢塘潮形成的原因、錢塘潮景觀圖片和視頻”等資料;教師搜集整理的信息資源有“錢塘潮簡介,作者簡介,錢塘潮形成的原因,圖片、視頻、相關文章”等,并設計教學PPT。師生通過信息分享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入海處;“錢塘秋濤”聞名中外,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農歷8月18日,潮峰最高;本文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文章節選自《喜看今日錢塘江潮》……教學中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整合于課中應用,如錢塘潮不同景觀的圖片:一線潮、交叉潮、回頭潮、十字潮等,以及觀潮景觀的視頻;名人名句名篇:古代詩人王在晉《望江臺》“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美文欣賞、積累詞句。教學后運用“互聯網+”資源進行外延拓展:例如,學生可以繼續收集整理錢塘潮觀潮的最佳時間和地點、錢塘潮形成的原因、錢塘潮到哪里結束,觀潮名篇閱讀、名片欣賞,積累描寫潮水的景觀詞句等。教師可以整理資源補充拓展“觀潮風俗;解決學生的課后疑問;提供課外補充資源。推薦閱讀篇目:《喜看今日錢塘江潮》《午后的錢塘大潮作文(范文)》。”教學結束后,師生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資源共享”:學生操作——分享《觀潮》讀后感;分享說說;分享其他相關信息于學習群平臺;分享個人的游覽經歷;等等。教師操作——選擇學生課后的優質資源于班級群平臺發布分享;閱讀文章推薦;等等。實踐證明,運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應用策略在語文學科的實踐
基于反復實踐與研究,我們提煉出以下“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應用的策略:課前收集資源—個體分享、集體共享;課中整合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后拓展延伸資源—鞏固知識、自主延伸。我們經過課堂教學實踐還發現,不同的教學環節還能對應訓練學生不同的語文能力。例如:學生課前運用互聯網進行教學資源收集,可以訓練“信息技術能力選擇、甄別、處理信息能力”,資源分享環節進行“聆聽、說話表達訓練”;教學中資源整合應用環節,可以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教學后資源拓展環節,可以訓練學生“讀寫、信息技術、遷移能力”;在課外資源共享環節,則可以訓練學生“交流與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應用策略及對點提升語言文字能力的模式可向多元學科遷移拓展試用。
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為例,運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策略開展語言文字能力訓練的實例分析如下(如表2,見下頁)。
三、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應用策略對多學科的有效實踐
“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應用經過反復實踐探究,應用策略及結構化操作模式可向多元學科遷移拓展。網絡教育教學資源應用可以更好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直觀形象地呈現抽象的數學邏輯問題;可以創設音樂課上音樂會的演奏形式;可以拓展學生的美術藝術視野;可以直觀地呈現科學實驗過程;可以體現信息技術的學習價值和意義……以英語學科為例,運用“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是基于學生具有一定的運用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能較熟練地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鞏固,并將互聯網引入小學英語課堂,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開展教學方式的探究,形成“課前+課中+課后”運用互聯網資源優化教學效果的方式。
課前學生預習方式的架構:布置預習→搜索資源(音頻、視頻、圖文、微課等)了解知識文化背景→掃清字詞句障礙。課前運用“互聯網+”預習,提趣的同時為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做好鋪墊。課中師生共享資源及應用操作:學生分享預習資源→教師精選資源突破難點→師生共享資源應用(如利用動畫視頻講解名詞的復數變化規則,利用動畫呈現單詞的變化過程,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較為枯燥的語法知識。)→創新聽、說、讀、寫語境。課后運用互聯網資源鞏固拓展:運用互聯網“一起學”“一起小學學生”“一起”三個APP網絡學習平臺,以游戲化作業形式鞏固新知→通過網絡平臺設置的評分系統評分→完成課后再學、自評、師評的學習過程。學生用手機APP就能直接完成學習鞏固,方便快捷,學習效率大大提升,學習態度及方法掌握更有效率,“互聯網+”課后學習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持續動力。
“互聯網+”教學資源應用策略實施于課堂,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與外延,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培養了教師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張 弘(1975— ),女,壯族,廣西東興人,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現任防城港市實驗小學書記、校長,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課堂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