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摘要: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眼部疾病,翼狀胬肉多對于患者眼睛健康、視力具有較大影響。手術切除是翼狀胬肉治療的主要方式,出于減少翼狀胬肉復發率考慮,需重視翼狀胬肉治療方式的深層次研究。本文在闡述翼狀胬肉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就其物理治療、化學治療、手術治療的基本情況展開綜述分析,期望能為翼狀胬肉疾病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翼狀胬肉;物化治療;手術治療;綜述
翼狀胬肉是眼科的常見病,患病后患者不僅有視力退減、眼干的癥狀,而且眼睛發紅、異物感等表現較為明顯。從本質上講,翼狀胬肉是一種結膜非癌性病變,即當結膜纖維血管組織變性增殖,并且當增值部分侵入、延伸到角膜緣時,就會產生翼狀胬肉疾病[1~2]。翼狀胬肉對于眼部健康、美觀性和視力具有較大危害,故而有必要做好翼狀胬肉的積極診斷和治療。龔靜文[3]等在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中選擇使用冷凍保存的纖維蛋白膠粘合植片技術,研究結果表明該技術在翼狀胬肉治療中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并且采用自行配制纖維蛋白膠并采用分裝、冷凍保存技術,能有效降低手術治療的材料費用。邱志華[4]等研究指出:在自體結膜移植連續縫合的基礎上,配合使用間斷縫合技術,患者的角膜愈合程度更高,術后疼痛感降低,同時淚膜穩定性有所增強。
1翼狀胬肉概況
翼狀胬肉是因外部環境刺激而產生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病變,病變組織主要為局部球結膜纖維血管組織。患病后,患者眼干、眼睛異物感癥狀明顯,有的患者有眼睛發紅、視力下降等表現。研究表明,翼狀胬肉的發生與環境、慢性炎癥刺激、遺傳因素有較大關系,其中環境刺激表現較為明顯,尤其是紫外線在翼狀胬肉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大量臨床數據表明,翼狀胬肉多為單眼發病和鼻側發病,前者發病率約為79.8%,而后者發病率約為96.6%[5]。在翼狀胬肉治療中,手術治療方式的應用范圍較廣;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采用手術治療,翼狀胬肉也有較高的復發率,在我國,翼狀胬肉術后的復發率約為20%~70%,故而有必要進行翼狀胬肉治療方式的持續優化和創新。
2翼狀胬肉治療技術
2.1 物理治療技術
翼狀胬肉物理治療技術大致可分為三種形態:
(1)冷凍治療。在低溫環境下組織內的水分會形成冰晶,在一定程度上這會造成組織細胞壞死,并使得翼狀胬肉的組織萎縮,進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治療過程中,液氮劑量控制和作用時間控制是冷凍治療的關鍵,從治療效果來看,采用冷凍治療方式時,整體操作較為簡單,治療創傷較小。(2)激光治療。準分子激光在翼狀胬肉治療中的應用較多,其能借助光子能量將眼組織的分子鍵切斷,實現疾病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具有精度高、對周邊組織損傷小的特點。新時期,積極創新準分子激光治療方式,降低其治療費用,是準分子激光在基層推廣的重要途徑。除準分子激光治療外,532nm激光、二氧化碳激光等在胬肉治療中的應用也有所增多,有效地滿足了翼狀胬肉臨床治療需要。(3)β射線放射治療。該治療方式主要是利用高速運行的帶電微粒對眼睛局部進行輻射,這樣在輻射作用下,能抑制翼狀胬肉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和血管的增生,達到減少翼狀胬肉復發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該治療方式容易造成鞏膜軟化、壞死、穿孔等并發癥,且患者有可能會出現短期眼內炎、白內障等問題,故需進行治療方式的進一步優化。
2.2 化學治療技術
化學治療主要是利用藥物控制翼狀胬肉:(1)絲裂霉素C。該藥物本身還是一種全身性的抗癌藥物,但其在翼狀胬肉疾病治療中也有一定應用,通過該藥物能抑制和阻斷DNA、RNA 和蛋白質的合成,降低翼狀胬肉的復發率。但要注意的是在絲裂霉素C應用中,應重視藥物毒性的控制,避免因藥物毒性造成鞏膜變薄、角膜上皮化延遲等問題。(2)5-氟尿嘧啶5。該藥物同樣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抗癌藥,其在抑制細胞周期合成中作用突出,采用該藥物能提升翼狀胬肉的治愈率,保證治療效果,并且結合治療過程來看,該藥物治療使得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3)抗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病理學研究表明,患有翼狀胬肉疾病時,患者的胬肉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較高,且明顯高于健康人體;這表明在翼狀胬肉治療中,采用抗內皮生長因子藥物進行治療是切實有效的。實踐表明,該藥物能通過對血管生成的抑制,放緩翼狀胬肉的生長,對于疾病的控制具有積極作用。(4)乙醇。翼狀胬肉化學治療中,乙醇的應用較多;翼狀胬肉患者多有角膜上皮損傷的癥狀,這些角膜上皮損傷與多種炎癥因子有關;通過乙醇的誘導作用,患者角膜上皮和基質細胞會逐漸凋亡,這實現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等炎癥因子的有效釋放,達到了促進角膜上皮愈合的目的。龔文婷[6]等研究表明: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操作時,規范實行25%酒精胬肉頭部注射操作,并在此基礎上使用逆向撕除胬肉法,能有效地去除胬肉,治療效果確切。(5)其他藥物。除上述藥物外,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在翼狀胬肉治療中也有一定應用,治療效果較為突出。如覃春曉[7]在翼狀胬肉術后患者治療中,使用丹參注射液離子導入治療方式,患者治愈率為97.82%,復發率為2.27%,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了并發癥發生。
2.3 手術治療技術
2.3.1 胬肉切除+自體結膜移植術自體結膜移植
該治療方式由Kenyon提出,其在翼狀胬肉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該手術治療方式具體操作方法為:(1)先進行翼狀胬肉的徹底切除。(2)在考慮裸露鞏膜區大小的基礎上,選擇上方球結膜,并從中確定一個游離或者帶蒂的結膜瓣,保持該結膜瓣上皮朝上,并將其移植到鞏膜裸露位置。(3)完成結膜瓣與周圍結膜組織的固定,通常該部位的固定采用間斷縫合固定。從治療過程來看,胬肉切除+自體結膜移植術自體結膜移植不僅具有操作簡單的特點,而且結膜瓣存活率較高,整體美容效果較為突出。手術治療過程中,若患者存在青光眼疾病,應考慮其未來可能進行過濾手術的需要,即在結膜瓣選擇中,應取下方球結膜制備結膜瓣,這樣能為后期過濾手術操作預留上方球結膜,而且其能有效減少術后的刺激,減少疾病的復發率。近年來,自體結膜移植術自體結膜移植技術逐漸成熟,結合治療實際可知,患者術后的并發癥較少,而且整體的復發率較低,故而其仍然被作為翼狀胬肉切除的首選術式,應用范圍較為廣泛。
2.3.2 胬肉切除+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
采用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可實現這一問題的有效治療。該治療方式下,先需要切除胬肉,然后需要將角膜組織的結膜瓣移植至結膜缺損處,被移植的角膜瓣包含了0.5mm的角膜緣和周圍角膜組織。這樣能重新建立角膜緣的解剖結構,并發揮角膜的屏障功能,減少翼狀胬肉疾病的復發。董方芳[8]等采用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翼狀胬肉治療后,對手術前后的ORBSCAN參數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患者前表面高度值及角膜散光較術前明顯下降,這不僅改善了角膜表面的規則程度,而且有效地解決了角膜的散光問題。
2.3.3 胬肉切除+羊膜移植術
翼狀胬肉手術治療后,通過羊膜移植能有效地避免膠原組織暴露,在實際手術操作中,需選擇同樣大小的羊膜,并實現鞏膜暴露區域的有效覆蓋。結合治療實際可知,使用羊膜移植術時,患者有翼狀胬肉的復發率較高,且明顯高于自體結膜瓣移植技術。但是對于需要進行過濾手術或自體結膜不足的患者而言,羊膜移植術作為替補治療方法進行患者治療,實際治療中應重視感染問題的預防。
2.3.4 胬肉切除+微型單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
現代醫療體系下,微型單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得以興趣和應用。從治療過程來看,該手術治療方式具體做法為:(1)先徹底切除胬肉。(2)選擇鞏膜裸露區取羊膜,羊膜寬為1nm,將羊膜邊緣塞入結膜邊緣之下,然后進行鞏膜裸露區覆蓋,完成覆蓋后進行羊膜固定,通常羊膜固定采用纖維蛋白膠完成。(3)選擇距離角膜邊緣1mm處剪開約1個鐘點寬度的結膜,然后從結膜兩側向角膜方向放射狀切開,切開部位延伸到角膜的邊緣處。(4)在手術刀片的作用下,將此角膜緣上皮植片切下,然后將該植片剪成4~5片小植片,在保持小植片上皮朝上的基礎上,通過纖維蛋白膠進行植片固定。(5)完成植片固定后,通過角膜繃帶鏡覆蓋。從治療過程來看,使用微型單純角膜緣上皮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具有積極作用,即當患者存在面積胬肉,或者有胬肉復發問題,應用該技術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并且在手術治療中,其具有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的優勢,能有效減少胬肉復發的幾率。
3結語
翼狀胬肉對于患者眼部健康、美觀性和視力具有較大危害。現階段采用物理治療、化學治療、手術治療均可達到改善翼狀胬肉癥狀的作用,在實際治療中,不同翼狀胬肉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相對而言,手術切除在翼狀胬肉治療中的效果更加突出,其是翼狀胬肉治療的主要手段。手術治療中,醫生只有結合實際情況,系統選擇手術治療方式,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翼狀胬肉復發率,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翼狀胬肉疾病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宋雨晨,金尚麗,葉嘉穎.對比自體角膜緣干細胞與生物羊膜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2020,9(4):246-249.
[2]何海珠.顯微鏡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干細胞移植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分析[J].飲食保健,2020,7(51):116.
[3]龔靜文,方麗華,賀金晶,等.冷凍保存的纖維蛋白膠粘合植片技術在翼狀胬肉手術中的應用[J].浙江醫學,2020,42(10):1034-1037,1047.
[4]邱志華,朱靖.自體結膜移植連續縫合與間斷縫合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觀察[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2020,9(1):31-34.
[5]李鳳艷.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J].吉林醫學,2020,41(3):658-659.
[6]龔文婷,關立鵬.25%酒精胬肉頭部注射聯合逆向撕除法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21,19(16):42-44.
[7]覃春曉.丹參注射液離子導入用于治療翼狀胬肉術后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21,16(7):101-104.
[8]董方芳,魏琳.翼狀胬肉手術前后ORBSCAN參數的變化的臨床觀察[J].使用防盲技術,2019,14(3):101-1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