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課的教學過程中,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可以從學生,文本,教師這三個方面提供理解和幫助:把握學生學情,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注重文本拓展延伸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合理搭建“腳手架”,教師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小學英語課;學生;文本;教師
【作者簡介】趙蕾,常州市解放路小學。
“先行組織者”是指新材料學習之前向學生呈現的引導性材料,在舊材料與新材料之間架構橋梁,可以增加對新材料的理解。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若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運用“先行組織者”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完成學習任務。
小學英語課上可從學生,文本,教師三個方面踐行“先行組織者”策略。
一、了解學生學情
奧蘇貝爾曾這樣寫道: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這一點后,進行相應的教學。由此可見,學生知識背景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它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實施教學,了解學情是教師首先要做的事,也是教師掌握教學的訣竅。
1.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了解和分析學情,為學而教,因材施教,是開展任何活動的起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前后遷移,這對學生整體感知英語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師要做到對教材以及相關知識體系的清晰把握。雖然譯林版小學英語根據不同話題設置單元,但是教師心中應有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對這些話題抽絲剝繭,英語閱讀無非就是三大類,對話類閱讀,故事類閱讀和說明類閱讀。當教師熟悉文本體裁時,在教學過程中才能觸類旁通。
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了然于胸,教師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2.豐富學生課外英語活動內容。此外,英語學習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作為英語“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它可以在鞏固和利用課堂知識方面發揮作用,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英語能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英語素養。教師應該重視開展各種英語活動,如組織英語歌曲,英語戲劇show,西方節日嘉年華,閱讀繪本等,以此了解教材以外的語言信息,讓學生用英語做事情,進行購物,制作糕點,用英語溝通,從而擴大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
在此過程中,教師在多方面了解學生從事課外英語活動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對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另一方面,也要有選擇性地引進課堂英語教學。
3.重視學生課堂預習與反饋。英語課上,教師要格外關注學生讀不好或理解不了的地方。預習在英語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學生往往對老師布置的預習任務是大打折扣的。在課堂上對單元的主題不了解,生詞不會讀是司空見慣的事,更何談對文本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理解了。
因此,為了使預習有效,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學習單,讓學生課前準備,或者采用課堂預習的方式,因為“預習環節是整個教學程序的一個步驟或環節,預習環節的設計與課堂的教學設計是息息相關的”,通過以上方法,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閱讀儲備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精簡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在學生自主預習之后,教師需更進一步,對其預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指導,可通過提問,檢測,匯報等獲取學生學情,讓學生的預習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二、有效找尋文本延伸點
奧蘇貝爾將“先行組織者”分為“說明性組織者”以及“比較性組織者”,所謂“說明性組織者”主要是解釋新學習材料的組織結構,提供適當的預備知識;“比較性組織者”主要描述新知識與現有知識之間的聯系。英語課相較于其他學科,又多了傳授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的重要任務。并且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文化意識”被列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也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以小學英語課,如何對于特定的話題文本進行相應文化知識的拓展延伸呢?奧蘇貝爾“先行組織者”策略對我們有效找尋延伸點作了有效地指導。
延伸點一:中外文化相異處。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對中外文化差異性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合理使用語言。在譯林三年級上第八單元的對話閱讀中,新年到來之際,Mike 和Helen欣然接受了Uncle John禮物,親自打開了禮物,并表示贊賞和感謝。但是在中國,情況完全不同。對于別人的禮物,中國人傾向于拒絕,表現出無奈地接受,接受之后不會面對面地打開他們。由于地區和文化的差異,中外節日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國,有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而在西方國家,有萬圣節,復活節,圣誕節和感恩節等節日。因此,教師可以及時地擴展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習俗,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并使英語更加充實。
延伸點二:中外文化融合點。雖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造就了文化,風俗習慣,飲食習慣的不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方地交流逐漸深入,西方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也對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在小學英語課本上也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學生們會和書中的外國小朋友,中國小朋友一起上課,一起欣賞照片,一起觀看魔術表演,一起參加野餐活動。這是一種融合,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在課堂滲透中外文化的融合點,讓學生加深對語言變遷的理解。比如:譯林版四上第二單元“Let's make a fruit salad”這節課中,就可以向學生拓展salad源自西方,因為西方烹飪食物靠煎炸烤,溫度太高,而對于蔬菜這種可食用的植物,卻往往會烤焦。所以他們退而求其次,直接生吃蔬菜,但是直接生吃蔬菜像吃草一樣,于是就發明了一種沙拉醬的東西,拌在蔬菜里,最后成了蔬菜沙拉。而由于中國烹飪方式的不同,蔬菜的處理也不同了。但是,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了“沙拉”這個舶來詞。Salad也逐漸成為中國餐桌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且中國人也越來越注重養生,有了更多形形色色的沙拉:Slimming Salad, Beauty Salad, Health Salad, Wisdom Salad...接著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制作各種各樣的沙拉,并且在這過程中操練英語。
三、教師合理搭建“腳手架”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指導,引領和點撥作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老師教給學生的內容要高于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最終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達到更高的水平。而教師可以通過“先行組織者”合理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縮小或抹平這兩個層次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并提高他們的能力。
1.“腳手架”一:立足學生的生活世界,創設熟悉情境。第一部分談到奧蘇貝爾對學生現有知識的重視,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情,這樣做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搭建“腳手架”,立足學生生活實際,以舊知引新知。
譯林版牛津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8 “Chinese New Year”, 沈峰老師抓住了六年級學生愛思考,愛表達,相對于中低年級學生體驗豐富,更見多識廣的特點,另辟蹊徑,直接呈現New Year的情境,然后呈現課題Chinese New Year,詢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Can you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由于學生對這兩個傳統節日都有切身的體驗,激發了他們提問的欲望,學生們躍躍欲試,Why they are not the same? W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How to distinguish them? What can we do in these holidays? ...沈峰老師聯系生活實際,以學過的New Year 引出Chinese New Year,通過名字的對比,讓學生產生困惑,帶著問題進入到課文的學習。她聯系生活和教材,創設了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腳手架”二:引發共情。閱讀產生共情時,才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發美好的閱讀體驗。
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7 “Protect the Earth”,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地球的現狀并保護地球的環境。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保護地球的活動。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性呢?為了喚起學生對地球更深刻的內在情感,孫聰老師引入繪本A mother and her son:一個愛兒子的母親,讓兒子予取予求,最后變老,身心被掏空,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母親的不易,并將這種感情遷移到文本的體會中,讓學生感悟到地球也就像我們的母親,我們要學會關愛地球媽媽,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3.“腳手架”三:藝術形式的合理利用。歌謠是一種藝術型的教學方式。它輕快直觀、簡單易懂、郎朗上口,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語言表達力很能迎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審美情趣。將歌謠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引入小學英語課堂,有助于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某種程度上也有助于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同時還有助于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英語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藝術,英語老師應該善于開拓不同的藝術形式并合理地使用它們。
筆者曾經觀摩過一堂教學課,執教老師執教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8 “At Christmas”綜合版塊,教學重點是要正確運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這四個連接詞并能清晰表達圣誕節的活動。老師把學生熟悉的圣誕歌謠Jingle Bells和教學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通過歌曲的改編,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也突出了主題,鞏固了所學,化解了教學中的重難點,讓學生感受英語之美,創造英語之美,這樣的收效是所有老師的期待和目標。
奧蘇貝爾“先行組織者”策略對學生英語學習有諸多益處,教師要在考慮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基礎上,恰當運用,從而使學生的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瀅,王家倫.“先行組織者”策略在語文閱讀課上的三維建構[J].中學語文,2013(28):20-22.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趙瑩.論“先行組織者”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D].蘇州大學,2014.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