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甜甜 方慧娟 楊知山 吳瑞英 楊頂權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2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北京,100029
臨床資料患者,女,51歲。因拉皮除皺術后脫發2個月,于2019年2月26日來我科就診。患者拉皮除皺術后1周開始脫發,自發際線手術縫合處開始,迅速蔓延至頭頂及顳部,彌漫性脫落日均超過200根,(圖1a、1b),故來我科門診就診。既往體健,無藥食過敏史,絕經。皮膚科檢查:頂部及顳部頭皮變薄、毛發稀疏;后枕部發量略有減少,輕拉試驗>5根;脫落發根呈杵狀。毛發鏡:可見較多新生毳毛(圖1c、1d),休止期發>20%(圖1e、1f),局部紅斑、鱗屑,偶有白發,未見空毛囊、嘆號發,毛發變異率<20%。實驗室檢查:Fet 32.1 ng/mL,25-OHD3未見異常;微量元素:Zn 78.73 μmol/L,Ca 1.34 mmol/L,Fe 7.02 mmol/L,血清鎂未見異常。診斷:急性休止期脫發。治療:米諾地爾聯合哈西奈德噴涂,每晚一次,復合維生素片、維D2磷酸氫鈣片口服每日各1片。1個月后復診:患者脫發逐漸減少,輕拉實驗(-)。2個月后復診頭發濃密(圖2),停止治療。

圖1 1a:術后縫合處毛發脫落后長出大量新生發;1b:頂部及顳部頭皮變薄、毛發稀疏;1c、1d:毛發鏡可見較多新生毳毛;1e:共101根毛發,1f:共22根休止期發。休止期發比例>20%(藍色圈為每毛囊單位單根發,紅色圈為2根發,黃色圈3根發)

圖2 2a:治療2個月術后縫合處毛發基本恢復;2b:頂部毛發濃密;2c、2d:術后縫合處及頂顳部毛發鏡
討論休止期脫發是較多毛囊同時進入休止期,并以毛發同步脫出為特征的非瘢痕性禿發疾病。常因生理、藥物、身體或心壓力等引起。目前沒有報道實際患病率,男女均可發病,由于女性對脫發更警覺,因而女性患者往往較多。
脫發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2015-2020年國內外報道非常多,集中在美容整形術后局部脫發和大手術后不同嚴重程度脫發,例如:顳下頜關節盤錨固術后局部脫發1例[1],胃切除術后嚴重脫發1例[2],腹腔鏡Roux-en-Y胃旁路術后6個月脫發1例[3]和8例腦血管病介入后不同程度脫發[4]等。但明確診斷術后急性休止期脫發的病例報道僅有3篇,共5例患者[5-7]。病例較少,性別年齡不具有特殊意義。毛發移植術后2例,面部整形術后3例,共同表現為頂部或頂顳頭皮變薄、毛發脫落,輕拉試驗+;既往均體健,未經任何治療,4~10個月后逐漸恢復。該患者就診時明確回想起拉皮除皺術后頭發彌漫性脫落,誘因明確。通過毛發鏡檢查、拉發試驗即可診斷,組織病理是疾病診斷金標準,但考慮到該患者因拉皮除皺術引起脫發,其心理難以接受病理取材,早期病理組織可能無明顯異常,因而放棄。
臨床診療中,急性休止期脫發需與彌漫型斑禿、女性雄激素性禿發鑒別(表1)。

表1 急性休止期脫發、彌漫型斑禿與女性雄激素性禿發鑒別[8-11]
鐵缺乏與休止期脫發的聯系一直存在爭議[12]。一些研究認為月經導致女性普遍缺鐵,鐵缺乏與性別有關,而與脫發類型無關。但大多數研究認為,鐵缺乏癥是導致休止期脫發的原因,印度將鐵缺乏癥(總鐵結合力、血清鐵蛋白水平)納入急性休止期脫發診斷中,血清鐵蛋白濃度為30 ng/mL的臨界值在檢測鐵缺乏時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2%和98%。另一方面,在毛囊隆突部位CDC2,NDRG1,ALAD和RRM2基因上調, Decorin和DCT基因下調,并且都受鐵調節。另一方面,血清鈣,血清鐵蛋白和維生素D3水平下降可能在頭發變白中起作用[13]。排除月經因素,可能術前自身營養水平較低,但可維持毛囊需求。術中失血、術后局部血運差,而毛囊基質細胞分裂速度快,對營養減少十分敏感,毛囊營養在較低供給的情況下營養在較低供給的情況下,進一步減少,導致休止期脫發,并出現白發。
該患者拉皮除皺術后休止期脫發,可能機制是:術中切口不當,直接破壞部分毛囊,這些被破壞的毛囊率先出現脫發;縫合過程中縫合線張力大,皮瓣薄,局部血供不足,毛囊營養缺乏,提前進入休止期,引起大量休止期發同步脫落。
治療上,使用米諾地爾聯合哈西奈德,對癥營養支持[12]。米諾地爾通過延遲角質細胞衰老和抑制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增殖,并抑制膠原蛋白和前列環素的產生,同時刺激前列腺素E2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合成,從而調節毛囊生長周期,促進毛發生長[8,11]。該患者頭皮鱗屑、炎癥明顯,為控制頭皮炎癥,防止米諾地爾的刺激或過敏反應,加速休止期毛發脫落和促進毛發生長,首次使用米諾地爾時,混入1支哈西奈德溶液,混勻后備用,治療1個月后輕拉試驗轉陰,2個月后頭發恢復如常,相較Loh[5]、Kim[6]報道的個案,恢復周期明顯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