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泣的女孩
小葉,小學一年級新生,個子很小,口罩遮住了大半張臉,露出一雙躲躲閃閃的眼睛。每天早上八點多,當所有學生都進了班級,整個校園安靜下來的時候,校門口就會傳來小葉的號啕大哭聲:“我不要上學,我要回家!”短則半小時,長則一小時。
班主任反映,小葉平時十分膽小,行為上有些自我封閉,從不主動和老師、同學交流。開學后小葉總是戴著口罩,今天老師要求她拿下來,她就哭個不停,喊著要回家。
二、哭泣躲閃的背后
小葉從小由爺爺奶奶在農村撫養。小葉3歲時,在鄉鎮開小店的媽媽把她接到身邊上幼兒園。小葉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主要由媽媽照顧小葉。小葉7歲時,爸爸把她接到城里上小學,平時由爸爸照顧,周末回鄉鎮全家一起生活。從農村到鄉鎮再到城里,7歲的小葉經歷了太多重大的變化。躲閃的眼神、不肯拿下來的口罩、聲嘶力竭的哭聲,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不安。
三、系統式輔導重建安全感
1.系統訪談,建立安全同盟。
第一次訪談,我邀請了小葉的爸爸和班主任作為小葉的重要他人參與咨詢。我向他們澄清了請他們來的目的是形成同盟、相互交流,增進對小葉的了解。小葉的爸爸和班主任都提到小葉不愛交流、膽小、不肯上學,讓他們很擔憂。
我請他們跟著我的導語想象小葉所經歷的成長環境的變化,體會變化帶給小葉幼小心靈的沖擊。班主任動情地說小葉太不容易了,小葉的爸爸情緒很激動,說他感受到女兒的害怕和無助,覺得自己做得太不稱職了,以后會好好補償。
理解了小葉哭鬧、逃學的背后是長期積壓的不安全感,我引導小葉的爸爸和班主任尋找積極資源。班主任發現,同學找小葉聊天時,她有時會把口罩拿下來。爸爸說小葉和媽媽在一起時很自在、放松。咨詢結束前,我提議他們為小葉做三件事,幫助她更好地適應環境、建立安全感。
第一次訪談比較成功,咨詢師、家長、班主任通過分享結成同盟,確定了幫助小葉的近期目標。
2.沙盤輔導,設立安全空間。
戴著口罩的小葉在我面前低著頭站著。“小葉,你喜歡玩沙嗎?”小葉抬起頭,眼神中有些吃驚。“我們一起摸摸沙子吧。沙子很細很柔軟,撥開沙子底部你看到藍色了嗎?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水。”我邊說邊用手撥弄沙子,慢慢地,小葉的小手也伸進了沙盤。“現在這個小天地就是你的了,你可以選柜子里的任何物件放進沙盤,編一個故事,老師就在旁邊陪著你。”小葉從柜子里挑了一個物件放進沙盤。“火烈鳥!”突然她發出了聲音,我從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絲笑意,于是馬上回應:“哇,火烈鳥的名字你都知道。”小葉很開心,放松下來,在沙盤里放滿了各類物品,但想不出沙盤作品的名稱。
一周后,戴著口罩的小葉再次走進咨詢室。這次她直接來到沙盤前擺弄沙子和沙具,并向我介紹擺放的物品。我用贊許的目光回應她,并試探性地問她戴著口罩會不會有點悶熱,她看了看我后把口罩拉到下巴底下。她給這次的沙盤作品取名為“森林世界”。
通過兩次沙盤輔導,小葉和我建立起信任關系。
3.系統合力,滿足安全需求。
兩周后,班主任和小葉爸爸如約而來,這一次他們帶著滿面笑容而來。我請他們交流這半個月為小葉做了什么以及小葉有什么變化。班主任說小葉變化特別大,會主動交流了。小葉爸爸向我表達了感謝,他說小葉告訴他學校有個神奇地方,以后不怕去上學了。他們分享了自己為幫助孩子提升安全感做的三件事,我肯定了他們為小葉做的努力,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幫助小葉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4.沙盤輔導,激發內心力量。
第三次沙盤輔導,小葉已經不再戴著口罩。她一進門就愉快地叫了聲“老師”,然后主動問我能不能繼續玩沙盤。她很快就擺好了沙盤,拿的物件數量是原來的三分之一。我問她愿不愿意跟我分享她的故事,她非常樂意。她說自己是那只紅色的小鳥,白色的大鳥是爸爸,爸爸睡前經常講故事,她開始喜歡爸爸了。她還和我分享了一個小秘密:其實媽媽有點兇,但她還是很喜歡媽媽。
四、輔導效果
一個多月后,不愿上學的小葉不但天天來上學,臉上還時常帶著笑容。班主任反映小葉變得合群了,能主動表演唱歌和舉手回答問題。她的這些變化是對輔導最好的肯定。
本次輔導,咨詢師以人文關懷為核心信念。首先確定了對小葉來說意義重大的系統成員,通過角色代入讓他們體驗小葉行為背后的安全感缺失,確定了輔導的目標。然后,咨詢師借助沙盤為小葉營造了一個安全、可控、美好的世界。最終,系統合力讓小葉感受到了安全和接納,打開自己,和周圍重建良好的關系。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 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