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第一名是零食禮盒。而當你走進商業街區或潮流聚集地時,總會看到某些售賣機前排著長隊。走近一問,原來是在買盲盒。
盲盒指的是在相同的獨立包裝里,放有不同款式玩偶的盒子,消費者需在購買后拆開包裝,才知道買到的是哪一款。這類玩偶通常都會以系列推出,一個系列盲盒玩偶通常包括10個以上款式,想要買到其中的隱藏款非常不容易。正是這種小概率的隨機事件,激發起年輕群體強烈的購買欲。
盲盒的火爆,也引發了不少討論。有人說,買盲盒就是交“智商稅”。一個成本不到 10元的玩具,在商家和黃牛的炒作下,價格搖身變為上百甚至上千元,消費者為了集齊款式或抽到隱藏款,也會不惜花大價錢去購買。
也有人說,他們購買的不只是盲盒本身,更有其投射出來的快樂和滿足。拆開盲盒之后,所產生的興奮或者失落情緒,都是難得的情感體驗,而這正是看起來無用之物的價值。
邊蘭淇:我前段時間看到一篇微博,出生于1994年的小伙子王笑宇是南京玄武區一個菜攤攤主,因為發現很多年輕人在菜場不知道買什么,他就推出了“菜場盲盒”,幫助大家解決選擇恐懼癥。其實我認為人們在消費的時候,就是在滿足欲望、尋求快樂。因為想吃排骨,所以會花錢去買排骨。而拆盲盒的過程,可以說是放大了這種快樂,未知往往能帶來驚喜感。如果能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范圍內買到快樂,也是一件挺有價值的事情。
世:拆盲盒的過程就像坐過山車。從下單就開始期待,越接近收到貨的時刻就越激動。如果拆到了喜歡的盲盒,便會擁有一段時間的好心情,做什么事都很有動力。反之,自然會很失望。所以我個人認為盲盒給我們三點一線的生活增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小驚喜,讓我們的生活不再那么單調。
竺瑞蕊:如今的盲盒非常多元化,不僅有潮玩設計師設計的,還有像故宮、《國家寶藏》欄目組等都推出了一系列盲盒。這些盲盒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讓更多人喜歡上傳統文化,也讓文化知識的傳播方式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探尋,實現文化的傳承。